【正見網2009年11月14日】
【原文】
光(1)孝友忠信,恭儉正直,居處有法,動作有禮。在洛(2)時,每往夏縣(3)展墓,必過其兄旦,旦年將八十,奉之如嚴父,保之如嬰兒。自少至老,語未嘗妄(4),自言:「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者耳。」誠心自然,天下敬信,陝(5)、洛間皆化其德(6),有不善,曰:「君實得無知之乎?」
(《出自宋史.卷三百三十六.列傳第九十五》)
【注釋】
(1)光: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享年六十八。諡曰文正,賜碑曰「忠清粹德」。
(2)洛:今河南洛陽。
(3)夏縣:今山西夏縣。
(4)妄:不實的,荒誕不合理。
(5)陝:今河南陝縣。
(6)皆化其德:都被他的德行所感化。
【語譯參考】
司馬光孝順、友愛、忠誠而又講信譽,恭順、儉樸、端正且剛直,舉止有法度,行動有禮貌。在洛陽時,每次去夏縣省親掃墓,必經過哥哥司馬旦的住處,司馬旦將近八十高齡,司馬光侍奉尊敬他如同嚴父,撫養照顧他如同嬰兒一般。從小到老,不曾有過分的言語,自己說:「我沒有什麼過人之處,但一生所作所為,未曾有不可以對別人說的。」司馬光誠心不造作,天下人尊敬信任他,陝縣、洛陽的人都被他的德行所感化,有不良行為時,就有人說:「君實大概不知道吧?」
【研析】
一提到司馬光,大家一定想到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拿石頭打破水缸救同伴。他小小年紀就如此沉著冷靜,難怪史學家讚譽他,「七歲,凜然如成人」。的確以今日眼光看來,他頗為穩重,其實追根究底,應該說他內心清靜無為,寧靜自能致遠,故而遇事能冷靜以待。因為心靜,閱讀書籍,易瞭然於心,體會學問的真正內涵,因而手不釋書,甚至不知饑渴寒暑。充分優遊於中國傳統文化道統之中,身體力行,所作所為均合乎固有美德,坦蕩蕩,行事光明磊落,合乎「真」的要旨,當然未曾有不可以對別人言的。故天下人被其德行所感化,逝世時,百姓哭者如哭其私親,還畫像以祭祀他。除了留給後人一代文人典範之外,還因為他淵博的知識,好學的精神,為我們留下《資治通鑑》此一重要史籍。
【延伸思考】
1.司馬光待人以誠,因而能感動人心。你曾經被哪一件事感動,為甚麼?
2.司馬光好學不倦,達到忘了饑渴寒暑的境地,你認為為何他能有如此高的心性?
3.為甚麼以德化民優於嚴厲的法律條文?
【參考資料】
1.《二十六史精粹金譯下》門歸 主編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
2.《白話續資治通鑑》(第三冊)沈志華 主編 建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