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明朝開國功臣常遇春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0年08月09日】

【原文】

遇春(1)沉鷙(2)果敢,善撫士卒,摧鋒陷陣,未嘗敗北。雖不習書史,用兵輒與古合。長於大將軍達二歲,數(3)從征伐,聽約束(4)惟謹,一時名將稱徐、常。遇春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又稱「常十萬」雲。

(出自《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傳第十三》)

【注釋】

(1)遇春: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南直隸懷遠(今屬安徽)人,貌奇偉,勇力絕人,猿臂善射。明朝開國軍事大將。本封鄂國公,追封開平王,諡忠武。
(2)沉鷙(音至):深沉決斷。鷙,兇猛。
(3)數(音碩):屢次。
(4)約束:拘束,限制。

【語譯參考】

常遇春性情深沉決斷,善於撫慰士卒,作戰能摧毀敵軍的鋒銳部隊和攻破敵軍陣地,不曾失敗過。雖然不熟悉兵書、歷史,但用兵卻與古代兵法相符合。比大將軍徐達大二歲,屢次隨大將軍征伐,謹慎地聽從指揮,人稱當時名將為徐、常。常遇春曾自稱能統帥十萬大軍,打遍天下,所以軍中人又稱他「常十萬」。

【研析】

常遇春與徐達是朱元璋的兩大開國功臣,他英勇善戰,統軍有方,史載他「愛撫士卒」,「每與敵戰,出則當先,退則殿後,未嘗敗北,士卒樂為之用」。一生可說戰功彪炳,如至正十五年(1355年)加入起義軍,同年六月,隨朱元璋渡江南下,參加採石戰役,一戰成名,升等為元帥。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殲滅陳友諒軍隊。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經過十個月的攻堅戰,突破平江城,俘虜張士誠及其部下25萬人。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隨徐達北伐。洪武元年(1368年)與徐達攻破大都,元順帝北逃。1369年攻占元上都,勝利而歸。但途中行至柳河川,卻暴斃。朱元璋聞訊寫詩痛悼:「忽聞昨日常公薨,淚灑乾坤草木濕」,陪葬孝陵,葬於金陵太平門外。

其一生從年輕加入起義軍,至壯年暴斃,均奉獻給明朝,最難能可貴的是戰無不勝,關鍵在於他以身作則,感動士卒,使得全軍具有高昂的戰鬥力,而且謙虛能謹慎聽從比他年紀小的徐達的指揮,故能締造不敗功績。

【延伸思考】

1.常遇春善於撫慰士卒,此舉有何功效?
2.為什麼常遇春能未嘗敗北?請你分析其原因。
3.為什麼常遇春願意屈就徐達,聽其命令?

【參考資料】

1.《二十六史精粹金譯下》門歸 主編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