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劉基與明太祖議任丞相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0年09月03日】

【原文】

初,太祖以事責丞相李善長,基(1)言:「善長(2)勛舊(3),能調和諸將。」太祖曰:「是數欲害君,君乃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頓首曰:「是如易柱,須得大木。若束小木為之,且立覆。」及善長罷,帝欲相楊憲,憲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憲有相才無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而己無與者也,憲則不然。」帝問汪廣洋(4),曰:「此褊淺(5)殆甚於憲。」又問胡惟庸(6),曰:「譬之駕,懼其僨轅(7)也。」帝曰:「吾之相,誠無逾先生。」基曰:「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諸人誠未見其可也。」後憲、廣洋、惟庸皆敗。

(出自《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一十六》)

【注釋】

(1)基:劉基,字伯溫,青田人。民間流傳著許多他料事如神、未卜先知的故事,被譽為「小諸葛」。
(2)善長:李善長,字百室,定遠人。少讀書有智計,習法家言,策事多中。
(3)勛(熏)舊:老功臣。
(4)汪廣洋:(?-1379年),字朝宗,江蘇高郵人,明朝洪武時期官僚。洪武三年,因李善長病,中書無官,召為左丞相。
(5)褊(音扁)淺:狹隘淺薄。褊,狹小,狹隘。
(6)胡惟庸:(?-1380年),安徽定遠人。明朝初年丞相。與太祖產生歧見引發衝突。洪武十三年(1380年),兩者的恩怨日積月累,太祖在盛怒之下,以謀逆罪處死他,李善長等大批元勛宿將皆受株連,牽連致死者三萬餘人,史稱胡惟庸案。
(7)僨(音奮)轅(音源):僨,倒。轅,車前駕牲畜的兩根直木。

【語譯參考】

起初,明太祖因事譴責丞相李善長,劉基說:「善長是老功臣,能使將領們和諧。」明太祖說:「這個人屢次要害你,你怎麼讓他做宰相呢?我將任你為相。」劉叩頭拜謝說:「任用丞相有如換頂樑柱,必須用大木料。如果捆小木料做柱子,將要立刻傾覆。」等到李善長免相後,太祖想要讓楊憲做丞相。楊憲一向與劉基友善,劉基竭力說不可,他說:「楊憲有當丞相的才能,但沒有當丞相的器度。一個當丞相的人,他的心要像水那樣清平,要以經義、名理做為衡量是非的準則,而且自己不能參與其中,可惜楊憲不是這樣的人。」太祖問汪廣洋如何,劉基說:「這個人的狹隘淺薄幾乎超過楊憲。」又問胡惟庸可不可以,劉基說:「把他譬喻為駕車的馬的話,怕他要把車弄翻。」太祖說:「做我丞相的人,實在無人可以超過你。」劉基說:「我痛恨壞人壞事太過分,又禁不起事務煩重,做了丞相將要辜負皇上的恩惠。天下怎能怕沒有人才,惟有聖明皇上盡心去尋求了,眼下幾個人實在看不出哪個是適合的。」後來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因事獲罪而身敗。

【研析】

劉基早在朱元璋打天下時,就替他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為朱元璋統一天下立下奇功。明朝建立後,為國家的長治久安、經濟恢復、制度建立,嘔心瀝血,稱得上是治世能臣。他的雄才大略還體現在知人善任上,所以明太祖朱元璋欲任用宰相時,特諮詢他的意見。他與李善長不合,可是有人彈劾李時,又極力為他辯護,因為他知李能調和諸將,並不因為不合而順水推舟,足見其胸襟氣度非凡。當問及楊憲、汪廣洋、胡惟庸時,又分別言其不適任之理。他說楊有相才無相器,汪更不堪,胡則會顛覆國家,與日後發展符合,難怪在民間流傳他料事如神、未卜先知。朱元璋佩服他的學問,稱他是「吾之子房」,想立他為相,但他認為自己過於剛正,以才不堪辭謝。後來他確實因性剛嫉惡,為淮西功臣所不容,最後被胡惟庸迫害,憂憤而死。

【延伸思考】

1.當宰相為何要能像水一樣平靜,不能攙雜自己主觀的意見或成見?
2.劉基是個足智多謀的人,請你舉一例他的軍事謀略與大家分享。
3.知人善任,乃領導者首要之務。如果你要任用一個人,會優先考慮哪些條件?

【參考資料】

1.《二十六史精粹金譯下》門歸 主編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
2.《白話二十五史精選第四卷》 吳樹平主編 1991年9月出版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