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四大理想社會模式

歸去來兮


【正見網2010年09月24日】

一、華胥氏之國

《列子》:黃帝即位十有五年,喜天五戴己,養正命,娛耳目,供鼻口,焦然肌色皯霉,昏然五情爽惑。又十有五年,憂天下之不治,竭聰明,進智力,營百姓,焦然肌色皯霉,昏然五情爽惑。黃帝乃喟然贊曰:“朕之過淫矣。養一己其患如此,治萬物其患如此。”於是放萬機,舍宮寢,去直待,徹鍾縣。減廚膳,退而間居大庭之館,齋心服形,三月不親政事。晝寢而夢,游於華胥氏之國。華胥氏之國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齊國幾千萬裡;蓋非舟四足力之所及,神遊而已。其國無帥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欲,自然而已。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夭殤;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都無所愛惜,都無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熱。斫撻無傷痛,指擿擲無痟?癢。乘空如履實,寢虛若處床。雲霧不出其視,雷霆不亂其聽,美惡不滑其心,山谷不躓其步,神行而已。黃帝既悟,怡然自得,召天老、力牧、太山稽,告之曰:“朕閒居三月,齋心服形,思有以養身治物之道,弗獲其術。疲而睡,所夢若此。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朕知之矣!朕得之矣!而不能以告若矣。”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幾若華胥氏之國,而低登假,百姓號之,二百餘年不輟。

這樣的社會有點象神的社會了,人們也不知道是否真存在過,憑黃帝之力也只能是達到“幾若”的程度。但是我認為,如果象進化論所說人是從猴子進化來的話,那麼人們絕對不會去想像、或者說有這樣的記憶,在遠古人類社會有這麼美好。難怪中國人一直崇古,越是古代的人越是崇古。

二、小國寡民

《道德經》: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雖什麼多可以有,卻不去用,過著簡樸的生活,保持自己的本色,不去羨慕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

三、大同世界

《禮運》:昔者仲尼與於蠟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大同世界是後世談論比較多的一種社會模式,與小康社會形成對比。《禮運》: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有此著,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為小康。

其實無論是“華胥氏之國”、還是“小國寡民”裡多有大同的理念在裡面。而“華胥氏之國”之民在今人看來個個都是神仙了,也許那只不過是人應該有的本能。

中共天天鼓吹自己如何先進,要帶領人們奔小康、達富裕,但是它偷換了小康的概念,它的小康是以國民生產總值來計算,以擁有多少現代化的工具來衡量,卻不是以國人真正的生活質量來考慮。中共破壞了人類的道德、破壞了傳統的禮儀,使的君臣不正、父子不篤、兄弟不睦、夫婦不合,即使人均或者就是人人擁有美國人的平均財富,有怎能算的上小康呢?大同更是奢望。還欺騙國人說,古人生活如何艱難,是它們解放了國人。其實即使是大道不行的孔子之後的後世,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盛世也有很多。看當今之中國幾乎無官不貪,小偷、強盜盛行,老人無人贍養,小孩流落街頭,人們道德下滑,中共難咎其辭,放在哪朝哪代多是應該改朝換代的戰亂之世。神慈悲與人,不願生靈塗炭,給中共成員及其周邊組織成員機會,人不退出黨、團、隊,更待何時。

四、世外桃源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其實“世外桃源”也是前面三種社會模式的延伸,在社會大局不能改變的情況下,文人墨客便寄託有這樣與世隔絕的地方有理想的社會狀態存在,可以讓自己逃離現實。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