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0年11月16日】

【原文】

成龍(1)至江南,進屬吏誥誡(2)之。革加派(3),剔積弊。治事嘗至達旦。好微行,察知民間疾苦、屬吏賢不肖。自奉簡陋,日惟以粗糲(4)蔬食自給。江南俗侈麗,相率易布衣,士大夫家為減輿從、毀丹堊(5),婚嫁不用音樂,豪猾(6)率家遠避。居數月,政化大行。……成龍歷官未嘗攜家屬,卒時,將軍、都統及僚吏入視,惟笥(7)中綈袍(8)一襲、床頭鹽鼓數器而已。民罷市聚哭,家繪像祀之。……是年冬,上南巡至江寧,……又諭大學士(9)等曰:「朕博採輿評,咸稱于成龍實天下廉吏第一。」

(出自《清史稿・于成龍傳》)

【注釋】

(1)成龍:于成龍,字北溟,號子山,山西永寧州(今山西離石)人,生於明萬曆45年。大器晚成,直到順治17年,44歲時才離妻別子接受清廷委任任官。為官20餘年,以卓著政績和廉潔清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和康熙帝讚譽。
(2)誥(音告)誡:告諭警誡。
(3)加派:正額以外的附加,此處指額外的稅收。
(4)粗糲(音粒):粗米。
(5)丹堊(音惡):丹,紅色的。堊,指有色而可作為塗飾的土。
(6)豪猾(音滑):強橫狡猾不專法度的人。
(7)笥(音四):以竹、葦編成,用來放衣物或食物的方形箱子。
(8)綈(音提)袍:粗繒製成的袍子。
(9)大學士:文臣中職位最高者。

【語譯參考】

于成龍到江南上任,召見下屬官吏告誡他們。革除所增加的額外稅收,去除以往所積累的弊病。處理政事常到天亮。他喜愛便服巡行,體察民間疾苦、下屬官吏賢明還是不才。他自己日常生活很簡陋,每日只以粗糧蔬菜為食物。江南風俗奢侈,自於成龍到任後人們相繼換上布衣,做官的人也減少乘轎和隨從、毀掉油漆粉刷,婚嫁不用音樂,不守法的豪強全家都走遠避開。過了數個月,政治教化普遍推行。

……于成龍做官經歷都不曾攜家帶眷,去世時,將軍、都統及僚吏前來探望,只有竹箱中粗繒袍子一套、床頭放著鹽、豆豉幾碗而已。百姓停止做生意聚在一起痛哭,家家畫了他的畫像祭拜他。……這年冬天,聖祖南巡到江寧(今江蘇南京),……又對大學士等人說:「我廣泛採集輿論的評說,都稱讚于成龍實在是天下廉潔的官吏中的第一位。」

【研析】

于成龍在廣西羅城任縣令時,局勢不穩,百廢待舉,他在城鄉建立保甲,嚴懲罪犯,同時,招募流民以恢復生產,並常深入田間訪問農事,深得民心,在短短3年間,羅城展現百姓安居樂業的景象。後升任四川合州知州,離開羅城時,百姓嚎哭追送數百裡。

在四川任官期間,由於招民墾荒政績卓著,被擢升為湖廣黃州府同知、知府。黃州盜賊嚴重,為了了解案情,他多次微行親自訪察,打擊盜賊。對於罪犯,他主張慎刑,以教育為主,採取寬嚴並治和以盜治盜的方法,成效顯著。由於于成龍敏銳細心,擅長從常人忽視的細節中發現問題,而破了許多重大案件,許多案件得到平反,百姓稱他為「於青天」,他的刑法思想在清朝一代影響深遠。後來,于成龍接連升官,康熙18年,他升任福建省布政使,福建巡撫並專疏向朝廷舉薦,稱于成龍為「閩省廉能第一」,自此,他得到清廷賞識,先後任直隸巡撫、兩江總督。

雖然于成龍官階越來越高,但他的生活卻更加艱苦,他帶頭實踐「為民上者,務須躬先儉樸」的原則,常常只喝糠粥,在江南也是喝粥吃菜,因此江南百姓又稱他為「於青菜」。他天南地北到處為官,從不帶眷,清操苦節享譽當時。于成龍過世後,百姓都罷市祭拜他。康熙帝也破例親自為他撰寫碑文,表彰他廉潔的一生。

【延伸思考】

1.于成龍和和?,可說是清朝廉吏和貪官兩個極端的代表性人物,從於成龍廉潔的一生,你體會到什麼道理?
2.《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是比喻上位者以德化民。君子將所學的道理落實在待人接物中,以道德教化人心,讓周遭的人無形中也受到他的影響,蔚為風氣。于成龍所到之處,其風範都能起到風行草偃的效果,受到人民的愛戴。對照於目前的社會風氣,你的感想是什麼?

【參考資料】

1.《二十六史精粹今譯下》門巋主編 建宏出版社 2001年9月
2.《圖說清朝》 知書房出版社 2009年3月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