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文 拾珠璣】崇明老人記(陸隴其)

幸紫


【正見網2011年06月17日】

【白話試譯】

康熙二十二年十月,陸清獻公隴其,記述雲間王慶孫的話如下:

江蘇崇明縣有個吳姓老人,年紀已經九十九歲了,而他太太也有九十七了呢。吳老生了四個兒子,年輕力壯時,因為家貧無法照顧撫養他們,於是賣兒子以求活命,所以四子從小就全都賣身為富戶奴僕。等到長大後,都能獨立自主了,於是各自拿出一己的積蓄,為自己贖了身、娶了妻,並且共同商定,四家同住、一起供養父母。居所擇定在縣衙門的西面,熱鬧街道上並排著的房子,共五間:長子主持花布店,次子開布莊,三子經營醃菜臘肉店,老四販售南北雜貨,四間店鋪並列,而當中一間,則為共同出入的場所。

四子奉養父母,細密周到的想方設法盡孝。原本開始擬定的供應伙食計劃,是每月一輪──伯、仲、叔、季,輪完再從頭開始。可其中有位媳婦說:“公婆老囉,假如一月一輪,那就必須等三個月過後,才能等到孝敬伺候於尊長面前的機會,太久了,不夠親近!”於是改每日一家輪流供養,周而復始。可又有媳婦有意見,說:“公婆老囉,倘若一日一輪,那就得經過三天之後,才能孝敬長輩、一睹慈顏,也太疏遠了!”於是就決定以一頓飯為準,如早餐在老大家吃,那麼午飯在老二家,晚餐歸老三準備,隔天的早飯在老么家進食,如此周而復始。每碰到五和十那天,四子就共設飲食於大廳,父母為尊,面朝南而坐,東首則是四子及孫輩們,西面就是四個媳婦以及孫媳婦之輩,分尊卑、長幼、男女的次序分左右坐定之後,按順序舉起酒杯敬酒,祝福尊長健康長壽,如此這般習以為常。

在老人飲食地方的後頭,放有一口壁櫥,壁櫥裡每家各放一串五十文的錢。老人吃罷了飯,反過手去,在壁櫥裡隨便拿走一串錢,就上街逛逛、溜噠溜噠,買些水果糕餅吃吃。壁櫥中缺少了錢,兒子們便私自補足,不讓老人知道。有時,老人會偶爾到朋友家去下棋,或擲骰子賭錢,四個兒子知道他上哪家去了,馬上派人暗地裡拿著二三百文錢,放到那一家,並且叮嚀那家人,假裝輸錢給老人。老人贏了之後,就歡蹦亂跳的拿著錢回來了,這檔子事,老人自己根本也不知道的,如此這般,也就成了習慣了,大概有數十年就這樣式兒的了,沒有變更過。

老人夫婦倆至今沒病,仍然健在。他的大兒子已經七十七歲了,其餘三子也都頭髮半白了,孫子和曾孫共有二十多人。崇明總兵劉兆,以一對門聯張貼在他家門上,以表彰此一美事:“百齡夫婦齊眉,五世兒孫繞膝。(百歲夫妻相敬如賓,和諧到老;五世兒孫圍繞跟前,承歡膝下。)”果真不是騙人的,確有其事。因此提筆記了下來,告訴世間那些做兒女的人,有個參照。清獻公為此作了《崇明老人記》。

【原文】

康熙二十二年十月,陸清獻公隴其述雲間王慶孫之言:

崇明縣(屬江蘇省,在長江出口處)有吳姓老人者,年已九十九歲,其婦亦九十七歲矣。老人生四子,壯年家貧,鬻子以自給(賣兒子以求活命),四子盡為富家奴(都當富戶家的奴僕)。及四子長,咸(都)能自立,各自贖身(以金錢贖回自身的自由)娶婦,遂(於是)同居而共養父母焉。卜居(選擇居所)於縣治(一縣行政首長所在地)之西,列肆(並排著的店鋪)共五間:伯(長子)開花布店,仲(次子)開布莊,叔(三子)開醃臘(醃菜臘肉店),季(老四)開南北雜貨,四鋪並列。其中一間,為出入之所。

四子奉養父母,曲(細密周到)盡孝道。始擬(開始擬定)膳(伙食)每月一輪,周而復始。其媳曰:“翁姑(即俗稱公公及婆婆)老矣!若一月一輪,則必歷(經過)三月後,方得侍奉顏色(孝敬伺候於尊長的面前),太疏(不夠親近)。”擬每日一家,周而復始。媳又曰:“翁姑老矣!若一日一輪,則歷三日後,方得侍奉顏色,亦(也)疏。”乃以一餐為率(準則),如早餐伯,則午餐仲;晚餐叔,則明日早餐季;周而復始。若逢五及十,則四子共設於中堂(大廳),父母南向坐(即面向南方,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者之位),東則四子及諸孫輩,西則四媳及諸孫媳輩,分昭穆(尊卑長幼的次序)坐定,以次(按順序)稱觴(舉起酒杯)獻壽(敬酒祝福尊長健康長壽),率(依循)以為常(如此這般習以為常)。

老人飲食之所,後置一櫥,櫥中每家各置錢一串,每串五十文(銅錢一枚叫做一文)。老人每餐畢,反手於櫥中,隨意取錢一串,即往市中嬉(逛街溜噠),買果餅啖(吃)之。櫥中錢缺,則其子潛補之(偷偷補上),不令老人知也。老人間(偶爾)往知交遊,或博弈(下棋),或摴蒲(古代一種賭博性的遊戲)。四子知其所往(知道他上哪家去了),隨遣人密持錢二三百文,安置所游家,並囑其家佯輸錢於老人(馬上派人暗地裡拿著二三百文錢,放到那一家,並且叮嚀那家人,假裝輸錢給老人)。老人勝,輒踴躍持錢歸(就歡蹦亂跳的拿著錢回來了),老人亦不知也。亦率以為常(也就習以為常)。蓋(大約)數十年無異雲(大概有數十年就這樣式兒的了)。

老人夫婦,至今猶無恙(沒有病,仍然健在),其長子年七十七歲,餘子皆頒白(其餘三子也都頭髮斑白),孫與曾孫約共二十餘人。崇明總兵劉兆,以聯(門聯)表(張貼)其門曰:“百齡夫婦齊眉(夫妻相敬如賓,和諧到老,稱為齊眉),五世兒孫繞膝(圍繞在膝下)。”洵不誣也(果真不是騙人的)。因援筆(因此提筆)記之,以告世之為人子者(告訴世間那些做子女的)。清獻公為作《崇明老人記》。

【心得體會】

過去的人提起長輩、先賢不但敬重,更是衷心崇拜。這不僅是因為當時人的道德高尚,以身作則,使晚輩親身體驗、親眼目睹長輩、先賢們確有值得學習、敬仰的地方;而且還明白不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就是衣食住行成長環境的一切,以及待人處世的道理,連手藝等等,這些全是先人無私的傳授。

動人的歷史、傳說,更是先輩可歌可泣的事跡建構的,神佛的教誨也是先輩們一代代口傳心授下來的。古人重德,人們尊敬長者的生活經驗和智慧,而且對貫穿在社會各行各業生活層面的道德操守,不遺餘力的倡導,而且深信不疑,所以對長輩、古聖先賢發自內心的崇敬,因此社會風氣淳樸、善良。

本篇題為“崇明老人記”,其章旨在褒揚老人的四個兒子。四個兒子都出身奴僕,一番奮鬥自立後,也不是大富大貴,對父母卻盡責盡孝,使父母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文筆簡明,平鋪直敘,娓娓道來,字裡行間,自有一番震撼人心的力量,自會湧起羨慕欽佩的感動!因為是“真”,所以詞句不用修飾;因為是“真”,所以用不著添枝加葉;因為是“真”,所以海峽兩岸,都收編入高中國文教材。

其實那吳老,因貧困的境遇,對四子從小並沒盡到撫養培育的責任,可他們卻衝著他給予了他們這個“肉身”、這個“姓氏”的緣故,在有能力時,及時回報,“難得”!那四個媳婦更是心心念念的,發自內心的要奉養、服侍老人,更是“難得”!這四個女子與那四子可不是同一娘胎所生,然而她們卻能與夫婿同盡孝道,深怕公婆年紀大,失去了供養的機會,真是太難能可貴啦!

讀完此文,再對照現今社會上所發生的一切不良現象,相信您一定跟我一樣,心中感慨萬千:道德崩滑、世風日下已經到了無惡不作、無奇不有的狀態,更達到了荒謬而不可思議的地步。電視、報紙、雜誌成天報導的全都是些晚輩犯上、逆倫的行為,為了錢、為了享樂、為了一己之私,枉顧天倫。看看清朝時的人心、操守與言行,能不慚愧、汗顏嗎?這事兒的記述也不過距今三、四百年而已!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這是孔子心中的理想社會,將老者安之列在首要。幾千年來我國傳統的倫理道德,向以“孝”“悌”為本,所以有二十四孝的流傳,有孝經的定本。從帝王將相、公侯貴胄到販夫走卒、市井小民,全都身體力行,蔚為風氣。所以“崇明老人記”一文,帶給我們的不是天方夜譚,而是切身的問題與嚴肅的思考。

宇宙萬事萬物,都依循著周而復始、始卒若環的定律,所以人人終有那麼一天會成為“老者”!而子女們,肯定依照自己當初照顧長輩的方式和所演示的行為,依樣畫葫蘆的將自己“安之”啦,因此大家能不重視這個問題嗎?能漠視與忽略這件事情嗎?

現今社會型態丕變,導致養兒防老的觀念式微,長輩頤養天年的場所,也逐漸被養老機構、養護中心所取代,但單是身體的照料並不夠,親情的撫慰才是老人家最大的安慰。大筆的養老金並不是鐵的保障,大多數的老者心中的期盼是:兒孫們的承歡膝下。這精神上的慰藉,比豐厚的物質享有來得效用大。所以現在真得好好考慮、真得正確對待“老者安之”這個人生課題!

【作者】

陸隴其,字稼書,清浙江平湖人。(西元1630→1692年)清康熙九年進士,歷任嘉定、靈壽知縣,頗有政績,官至四川道監察御史。後因上疏得罪上司而引退回鄉。其學以居敬窮理為主。平生孝友端方,不苟言笑,潔己奉公,以德化民。死後入祀“文廟”,乾隆元年特諡“清獻”。著有《四書大全》、《三魚堂文集》等多種。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