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歌──古老的民間舞蹈

季黛


【正見網2011年08月05日】

天寶十四載(西元755),李白從秋浦(今安徽貴池)前往涇縣(今屬安徽)游桃花潭,當地人汪倫常釀美酒款待他。臨走時,汪倫又來送行,李白做了這首詩留別:「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踏歌」而來,水深情深、歌深舞深,自然的表達了兩人之間生動、濃重、真摯純潔的情誼。

傳統民間舞蹈

「踏歌」,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間,遠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就已興起,到了唐代更是風靡盛行。它是中國傳統民間舞蹈,又名跳歌、打歌等。從漢唐及至宋代,都廣泛流傳。它是一種群舞,舞者成群結隊,手拉手,以腳踏地,邊歌邊舞。據《後漢書・東夷列傳》記載:「晝夜酒會,群聚歌舞,舞輒數十人相隨,踏地為節。」

到了唐代,踏歌一方面在民間更為風行,成為一種重要的庶民娛樂,及三五好友親朋自娛活動;另一方面,被改編融會成為宮廷舞蹈,出現了繚踏歌、踏金蓮、踏歌辭等宮廷舞樂。

唐睿宗先天二年(西元713)元宵節,皇家在安福門外舉行有千餘婦女參加的踏歌舞會,人們在高二十餘丈、燃著五萬盞美麗輝煌的燈輪下,載歌載舞,跳了三天三夜,場面極為壯觀。

文人詩詞歌詠

對這種當時極為盛行的舞蹈,唐代許多詩人都有所描述,如本文開頭提及的李白,還有顧況的《聽山鷓鴣》「踏歌接天曉」等。據劉禹錫的《竹枝詞序》記載,踏歌以聯唱《竹枝詞》、吹奏短笛、鼓來伴奏。舞時不分男女,圍成圓圈,手牽手,邊歌邊舞,情緒歡樂。

唐人踏歌的類型有:踏地為節、連袂舞;頓足踏歌,拍手相合,擇場跳月以擇偶等。

宋代,每逢元宵、中秋都要舉行盛大的踏歌活動,正如蔡卞在《宣和畫譜》裡描寫的:「中秋夜,婦女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同時也有風格迥然不同的男子踏歌,在馬遠的名畫《踏歌圖》中,繪有四位老人在蜿蜒的山路上踏歌,上有寧宗皇帝的題詩:「宿雨清畿甸,朝陽麗帝城;豐年人樂業,隴上踏歌行。」

此外,在西南少數民族舞蹈中,如納西族的阿哩哩、跳腳族的打跳等,都屬踏歌一類的舞蹈形式。流行的舞步如半方半轉、兩方兩轉、蒼蠅搓腳、喜鵲登高等,也都有踏歌舞姿的遺風。

東傳日本

踏歌從唐代已傳入東鄰日本,天武天皇三年(西元674),在大極殿曾演出踏歌。此後,在日本正月十四男踏歌、正月十六女踏歌之風相沿成俗。在日本,歌、歌垣、盆踴都是踏歌的演變。

唐代劉禹錫《雜曲歌辭・踏歌行》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連袂行。唱盡新詞看不見,紅霞影樹鷓鴣鳴。
桃蹊柳陌好經過,燈下妝成月下歌。為是襄王故宮地,至今猶自細腰多。
新詞宛轉遞相傳,振袖傾鬟風露前。月落烏啼雲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鈿。
日暮江頭聞竹枝,南人行樂北人悲。自從雪裡唱新曲,直至三春花盡時。

【三月裡的黃昏,江邊大堤上望得見月兒露臉啦;那成群的俏女郎,攜手連袂的往堤上聚集。一路上,新的歌詞曲譜都唱光了,視線也不清了;只能看見那晚霞映照下的樹影上,隱約有鷓鴣鳥兒在不甘寂寞的鳴叫哪。

摸黑經過了桃蹊與柳陌;在特意布置的燈光下添粉補妝,為的是:月光下好大展歌喉、一顯舞技呀!這場地,似乎是楚襄王遇到神女的故舊宮台;要不,怎麼直至如今,依然還有那麼多的細腰女郎在此徘徊呢?

新歌詞,宛轉的傳遞著女郎們似水般的柔情;深夜的風露裡,傾斜著鬟鬢、甩振著長袖的舞姿,依然姣好完美。這樣的歌舞,持續到月落烏啼、小雨止歇時方才散去;而清晨遊玩的孩童,卻意外的在這寬闊的阡陌上,拾獲前夜在此狂歌熱舞的俏女郎們,不經意間從頭上滑落下來的不少花鈿哪!

薄暮時分,我在江頭上聽到有人唱《竹枝詞》;想起了富庶的南方盡情享樂,而北方的時局卻相對悲慘。我自從去年在雪中唱了新曲之後,直到今春三月,花都謝盡時,心緒依然難以平復。】

結語

在網上搜索資料時才得知,中共在幾年前推出了一出大型的所謂古典舞,也是踏歌,還獲得什麼花獎的榮譽,並且有視頻大力宣傳,由不得你不看。剛瞄上一眼,一秒鐘吧,趕緊關上網頁,渾身的不對勁!只感覺矯柔做作、小眉小眼、一股邪氣襲來!

與那盛名遠播的神韻藝術團相比,簡直不值人家一根汗毛!人家對每個團員的要求是提升心靈境界,得有高道德操守、得有嚴格的自我要求,更得熟悉神傳正統文化,連歷史演繹都得瞭然於胸,才能演出那一出出靈感取自於五千年悠久文明,富含仁義、善良的精神價值在內的精彩節目,如「閩南風韻」、「彝鄉情」、「大秧歌」……等等,真正傳統的民間舞蹈哪。

不信?買票看去!看完,你可能說不出來啥,只是覺得好,那是肯定的!因為那是傳統的、真正的、純善的、由內而外散發的感人力量,所以就是不同凡響嘛!請趕快行動,趕快一開眼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藝術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