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探秘:屈原和楚辭

小陽春


【正見網2012年03月26日】

論及楚文化,人們自然會首先聯想到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愛國詩人屈原以及他光耀千古的楚辭――《離騷》。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寫道:「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也就是說,中國古代懷大志者,往往都具有大忍之心,超常的意志和毅力,能夠忍辱負重,面對挫折而不氣餒,並把逆境作為一種奮發向上的動力,最終彪炳千秋,流芳千古。

屈原(西元前340~西元前278年)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相傳古帝顓頊高陽氏是楚國的祖先,而屈原的家族正屬於楚王族的一支。屈原降生的那天,正當太歲逢寅的那年正月庚寅,年月日都符合「人生於寅」的觀念,他父親便給他取名為「平」,字叫「原」,與其生日相配合。平,平正,天的象徵;原,廣闊而平坦的地形,指大地。這樣,屈原的名、字與生辰就包含了天地人三者合一的深刻寓意。因此,屈原的一生充滿了崇高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以及憂國憂民,忠君愛國的深沉憂慮。他一再表白人生短暫,行旅匆匆,惟恐時不我待,人來世上的真正目的,乃是探求大道,追求真理,潔身自好,修身立德,有所成就。「善不由外來兮,名不可以虛作」(《抽思》);「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離騷》);「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桔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離騷》)。

屈原的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歷史發展到戰國時代,出現了「兵爭天下,王者治國」 的「大一統」趨勢,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統一的要求。當時在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是秦、齊、楚三國,「合縱」、「連橫」的較量非常激烈,最後誰能取勝,就由這三國的內政外交的得失來決定。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國富兵強,朝著平滅諸侯,統一全國的「帝王之業」的方向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政治、外交和軍事行動。但是,「秦取天下,非行義也,暴也」(《戰國策•燕策二》),在兼併過程中相當殘暴,如秦趙長平之役,秦將白起竟把趙國戰俘四十餘萬全部活埋。充滿掠奪性和破壞性的兼併戰爭,給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戰國策•秦策四》)。

楚國屈原 「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 為人「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史記•屈原列傳》)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居左徒。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離騷》),他在楚國內政上主張仿效堯、舜、禹、湯等聖君賢王修明法度、舉賢受能、勵精圖治;在外交上則主張聯齊合縱,對抗強秦的連橫。他以古代著名的賢臣良佐皋陶、伊尹等人為榜樣,想依靠楚國的力量,用德政的方式統一整個中國。

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強烈的衝突,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讒言誣陷而被楚懷王疏遠。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職後,轉任三閭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負責宗廟祭祀和貴族子弟的教育。

秦王見屈原被貶,有隙可乘,就派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佞臣)、子蘭、鄭袖(懷王寵妃)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裡」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虎狼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雖回到郢都。但由於忠奸不分,善惡不辨的懷王仍疏遠屈原,屈原的一些正確主張最終未能實行。在秦惠王的離間和誘惑下,昏庸的懷王接連上當,斷絕了和齊國的聯盟關係,結果損兵折將,丟失土地,國勢漸漸衰弱下來。秦昭王繼位後,提出和楚通婚,約懷王相會,屈原極力勸阻懷王不要再上當。但懷王在其幼子子蘭的慫恿下還是去了,結果懷王被秦扣留,三年後客死秦國。懷王的長子頃襄王繼位,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等人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又在頃襄王面前構陷屈原。於是,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西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壯志難酬,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報國理想。如果楚王當時親君子,遠小人,採用屈原的「德政」主張的話,可能就會改寫歷史,後來統一中國的不是秦,而是楚。儘管後來秦被楚人所亡。
 

傳統認為的屈原形像

據《續齊諧記》和《隋書.地理志》載,屈原於夏曆五月初五投江自盡後,中國民間便把這天定為端午節,用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來表達對屈原的景仰。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可見,屈原雖死猶榮,其精神「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屈原《九歌•涉江》)而當年得勢於一時的靳尚等奸臣呢?「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戲為六絕句》)

楚辭,既是楚文化土壤上開出的奇葩,又代表了楚文化的輝煌成就。宋人黃伯思說:「屈原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楚辭》作為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與《詩經》並稱風、騷二體。《楚辭》對後世的意義不僅在於它的文學上的成就,更在於它的思想影響。尤其是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全詩共373句,2,490字。屈原在這篇絢麗多姿、波澗起伏、構思瑰奇、氣魄宏偉的長詩中,詩人運用浪漫的手法,馳騁其無比豐富的創作力,上天入地,把現實世界、神話世界和理想世界融合起來,描繪出一個色彩斑斕、迷離惝恍的世界;塑造出一個志行高潔、頑強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像;揭露了楚王的昏聵多變、善惡不分、忠奸不辨;抨擊了舊貴族的嫉賢妒能、讒佞貪婪;抒發了自己報國無門的幽憤,表現了詩人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堅貞品格。《離騷》兩千多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情操。尤其是每當國難當頭,國家民族處於危難之際,或政治黑暗,乃至個人蒙冤之時,人們便會想起屈原及其作品,並從中吸取力量。屈原也作為愛國者的榜樣,其精神已滲透到我們的民族心理之中而成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楚辭――九歌•東皇太一圖

除《離騷》之外,屈原的作品還有《九歌》、《天問》、《九章》、《招魂》等,相傳《遠遊》、《卜居》、《漁父》、《大招》等篇也為屈原所作。其中:《九歌》是屈原在楚國民間祭神樂歌的基礎上改作的一組詩歌;《天問》是古今罕見的奇特詩篇,它以問語一連向蒼天提出了172個古往今來全人類永恆探討的話題:這個世界由何而生?如何而成?為何如此?向何而往?真我是誰?為何來此?表現了詩人大膽追求宇宙真理的精神;《漁父》中表現的是屈原出污泥而不染,獨善其身,不隨波逐流的高貴品質。其原文為: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淠嘍?鍥洳ǎ恐諶私宰恚?尾徊鈣湓愣?f其狎?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