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安居樂業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3年01月16日】

【原文】

《管子》云:古之四民(1)不得雜處(2)。士相與言仁誼於閒宴(3),工相與議技巧於官府,商相與語財利於市井(4),農相與謀稼穡(5)于田野(6),朝夕從事,不見異物而遷焉。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7),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各安其居而樂其業,甘(8)其食而美其服,雖見奇麗紛華,非其所習,辟猶戎翟之與于越,不相入矣。是以欲寡而事節,財足而不爭。於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故民有恥而且敬,貴誼而賤利。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9),不嚴而治之大略也。

《漢書.卷九一.貨殖傳.序》

【註解】

(1)    四民:舊稱士、農、工、商為“四民”。

(2)    雜處:種族或身分階級不同的人聚居一處。

(3)    閒宴:閒暇無事。

(4)    市井:市集。

(5)    稼穡:農事的總稱。音“架色”。

(6)    田野:鄉間。野,音也,通野。

(7)    不肅而成:不需要嚴肅地教導就能使之有所成就。

(8)    甘:津津有味地吃著。

(9)    直道而行:以公正無私的態度處事。

【故事闡述】

據《漢書.貨殖傳序》中記載,《管子》上說,古代士、農、工、商四種身分不同的人,是不允許混合居住。士人閒暇無事時在一起談論仁義,工匠在官府內一起議論技巧,商人在市集上相互交談財利,農民在田野中相互議論農事,他們從早到晚從事一種事業,不會見異思遷。

所以,他們的父兄不必嚴肅教導就能教好子弟,其子弟不必費力學習就能學會先人所傳授的一切。他們各自安於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樂於從事自己的職業。雖然看見奇異華麗的物品,因為不適於他們的習俗,也就不會接受,這就像西北的戎族、狄族與東南吳越地區的人,在風俗習慣上不能融合一樣。因此,人們慾望少而事情簡單,財物豐足卻沒有爭奪。

於是,民上者再用道德來引導他們,用禮制來統一他們,因此百姓知道廉恥而懂禮貌,重視仁義而輕視財利。這就是夏、商、周三代之所以能公正無私的治理國家,而不必採用嚴刑峻罰了。

後來,文中的“各安其居而樂其業”就演變成“安居樂業”這句成語,意思是說人民生活安定和樂,且喜好自己的職業。

【討論】

(1)    你認為安居樂業的理想情境是什麼?

(2)    老百姓為什麼能明白廉恥而懂禮貌,重視仁義而輕視財利?

【造句練習】

例:自古以來,老百姓都希望能過安居樂業的生活。

例:這個國家長期的內憂外患,人民無法過安居樂業的生活。

【相似成語】
安身立命

【課後時間】

請完成下面的成語接龍∶

接二連三→三( )成群→群( )無首→首屈( )指→指( )可待

參考答案∶

接二連三→三(五)成群→群(龍)無首→首屈(一)指→指(日)可待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