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有救人善德 天賜兒孫福報

童心


【正見網2012年12月24日】

《易經》的坤卦中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名句,這確是人生的至理名言,更是天理昭示的天機。對於我們每個人,抉擇怎樣的人生觀、追求怎樣的人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自古以來,為人父母的,都自然要為子孫著想。但是到底怎樣才算為後代著想、到底該如何做人之父輩祖輩、到底該給子孫後輩留下些什麼?面對這些,卻有賢者和愚夫的差別做法。古人有句話叫做:“積金遺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遺於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此乃萬世傳家之寶 也。” 在此我們不妨從許許多多人生經歷中選取一個真實事例,以此來印證一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天理的真實不虛。

明朝有一位叫王穩的官員,表字邦寧,號慎庵,二十二歲中舉,歷任涿州學正、唐王府長史、廣平府同知,南康知府、汀州知府等職。他因為重德行善,愛民如子,很受民眾擁戴。

王穩在任廣平府同知一職時,知府因故缺任,當地百姓數千人都蜂擁而至,到都城伏闕請求讓王穩代任知府一職。民心之所向可見一斑。

後來終於天從人願,王穩被提升為汀州知府。王穩在做汀州知府時,更是克勤克儉、體恤民情,時刻把百姓的衣食冷暖掛在心上。遇到災荒年景,他總是打開官倉放糧,救濟貧苦災民渡過難關。

即使是遇到不歸他管轄的鄰郡遭受大旱災,看到流離失所的百姓受苦受難他就寢食難安。他也要千方百計的伸出援助之手,打開本府倉儲,發放糧食賑濟災民。但本府同知陳熙對他的做法表示反對,王穩正色坦言:“我們都飽讀聖賢之書,明曉 《春秋》之義,救災恤鄰乃人間正道,彼民猶吾民也,豈能見死不救?”他的善行壯舉,使無數飢餓難挨、奄奄一息的百姓渡過了生死難關,人們對他也無不感恩戴 德。

真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王穩的善心善行也為後代子孫廣積陰德,造福深厚。從他的後代王宗沐開始大振家風、光大門楣。出現 了“父子四進士,一門三巡撫”的盛極一時的明代王氏家族。“父子四進士”指王宗沐和他的三個兒子。王宗沐一共有四個兒子,他們分別為士崧、士琦、士昌、士業。除士業貢生出身外,士崧、士琦、士昌都榮登進士。又因宗沐和他的次子士琦、三子士昌都官至都御史兼巡撫,所 以才又有了“一門三巡撫”的說法。除王宗沐父子以外。孫輩及族人中也有多人擔任官職。這麼多的子孫後代都能建功立業、功名顯赫,就是因為祖輩王穩廣積陰 德,福澤後人的緣故啊!
  
從“祖有救人善德   天賜兒孫福報”的真實事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再看一看暴政統治下的社會,在無神論的蠱惑下,世風日下、道德敗壞、唯利是 圖、不擇手段。有些官員貪得無厭、腐敗不堪。儘管能顯赫於一時,享樂於一時,但到頭來受害的卻恰恰是他們自己,而且還要殃及自己的親人。要改變這令人毛骨悚然的惡報,只有改弦更張,重德行善,重塑新生,才能變凶為吉、遇難呈祥。最明智之舉是趕快尋找真善忍大法真相,了解人生在世的真正意義,為自己及家人開創一個通向未來的平安幸福的金光大道!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