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3年03月17日】
【原文】
zēng ci wēn bǎo ,chéng rěn jī hán 。
曾辭溫飽,城忍饑寒。
ㄗㄥ ㄘˊ ㄨㄣ ㄅㄠˇ,ㄔㄥˊ ㄖㄣˇ ㄐㄧ ㄏㄢˊ。
曾辭溫飽,城忍饑寒。
【注釋】
(1)曾:王曾,字孝先,北宋青州益都(今屬山東)人。宋真宗咸平年間,解試、省試、殿試都名列第一,連中三元。宋仁宗時任宰相,集賢殿大學士,封沂國公。
(2)辭:拒絕。
(3)城:陽城,字亢宗,唐代定州北平(今屬河北)人,曾擔任諫議大夫、道州刺史,為官公正不阿,仁厚愛民。
【語譯】
王曾連中三次狀元,志不在溫飽;陽城為了研究學問,能忍受饑寒。
【人物故事】
據宋朝魏泰《東軒筆錄》,王曾在青州解試、禮部省試、皇帝殿試中,都是第一名。翰林學士劉子儀跟他開玩笑說:“狀元試三場,一生吃著不盡。”(zhuó,ㄓㄨㄛˊ,穿衣。)王曾嚴正地回答說:“我平生之志,不在溫飽。”
據《新唐書.陽城傳》,陽城好學,但貧窮買不起書,請求做集賢院的屬吏,私下閱讀院中藏書,早晚足不出戶,六年後無所不通。考中進士後,就離去隱居中條山。陽城為人謙恭,生活簡單樸素,待人無論老幼,都一視同仁。遠近之人皆仰慕他的品行,來向他求學的人絡繹不絕。鄉裡有了爭執,不去官府而找陽城裁決。遇上荒年,他足跡不超過鄰裡,將榆樹皮磨成碎屑煮粥來充飢,依然講學不停。有奴僕被他的德行感化,也變得正直,能自我約束。有人哀憐他,給他食物,陽城不接受。後來給他幾杯谷糠,才接受了。
【說明】
明成祖時編纂了《永樂大典》,其中“王沂公年譜”記載了王曾出生前的一件奇事。王曾的父親王兼一向崇尚儒學,敬惜字紙。後來夢見孔子以手按其背說:“你這麼勤加珍惜我的文字,應當讓曾參來你家投胎,光耀門楣。”後來果然生了一個兒子,於是取名王曾,以應驗夢中所感。有詩曰:“倉頡制字,爰有妙理。三教聖人,無不用此。眼觀穢棄,顙當有泚。三元科名,惜字而已。一唾手事,何不拾取?”(顙,sǎngㄙㄤˇ,額頭。泚,cǐㄘˇ,出汗。顙當有泚,頭上應該冒汗。)
敬惜字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德,是古人敬重文化的表現。黃帝的史官倉頡造字之後,佛、道、儒三教聖人之語得以流傳,所以古人對寫有文字的紙張都非常愛惜。宋朝考中三次狀元的只有宋庠、馮京、王曾三人,若是王曾父親敬惜字紙積得福報,那也是神的讚許。神把文化傳給了人,人們應該善加珍惜。
陽城刻苦自學,品性高超。或許因為早年貧窮,讀書不便,對有心向學的人格外盡心盡力。鬧饑荒時,就算挨餓也要奮力講學,提攜後進。唐德宗時,陽城為諫議大夫,賢相陸贄遭誣陷,無人敢救,陽城竭力匡救,上疏論其無罪,並力阻奸臣裴延齡任宰相,而有正直之名。當時金吾將軍張萬福到延英門恭賀說:“朝廷有直臣,天下必太平矣。”(延英門內有延英殿,乃皇帝接見百官議事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