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鞭影》十五刪(8):晏嬰能儉 蘇軾為慳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3年06月28日】

【原文】

yàn yīng néng jiǎn ,sū shì wéi qiān 。

晏嬰能儉,蘇軾為慳。

ㄧㄢˋㄧㄥㄋㄥˊㄐㄧㄢˇ,ㄙㄨㄕˋㄨㄟˊㄑㄧㄢ。

晏嬰能儉,蘇軾為慳。

【注釋】

(1)晏嬰:字仲,尊稱晏子,諡平,又稱晏平仲,春秋齊國萊地夷維人(今屬山東)。品格高尚,廉潔儉樸,任齊國三朝(齊靈公、莊公、景公)宰相。

(2)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詩、詞、賦、散文、書法、繪畫成就極高,是史上罕見的全才。歷經仁、英、神、哲、徽宗五朝,官至禮部尚書。曾因反對新法,連貶數州。

(3)慳:吝嗇。

【語譯】

晏嬰居相位而能節儉力行,蘇軾自嘲慳吝也可惜福延壽。  

【人物故事】

據《晏子春秋》,有一回晏子正吃飯時,齊景公派使者到來,晏子分飯食給他吃,使者吃不飽,晏子也吃不飽。使者回去告訴齊景公。景公說:“唉!晏子之家如此貧窮啊!我卻不知道,是我的過錯。”景公派官吏送他千金和商業稅,請他拿來招待賓客。晏子推辭。景公再三送他,最後晏子拜而又拜辭謝說:“晏嬰之家不貧窮,由於君王的賞賜,恩澤廣施父、母、妻三族,擴展到朋友,又賑濟百姓,君王的賞賜很豐厚了,晏嬰之家不貧窮啊!晏嬰聽說,拿君王的厚賞而施予人民,是臣子代替君王統領百姓,這是忠臣所不為的;拿君王厚賞而不施予人民,是藏起財物占為己有,這是仁者所不為的;拿君王厚賞而得罪士人,死後財物轉移他人,如同家臣為主人積存財物,這是智者所不為的。有粗布衣服穿,有一碗食物吃,內心滿足,就可免除憂慮了。”

晏子任齊國宰相,三年後,政治安定人民喜悅。梁丘據看見晏子吃飯,而肉不足夠,以此告訴齊景公,第二天,景公割地要封給晏子。晏子推辭不肯接受,說:“富貴而不驕縱的人,未曾聽說。貧困而不怨恨的人,就是我晏嬰了。所以貧困而不怨恨,是因為以善為師啊!今日封地,改變晏嬰的老師,已經看輕老師,看重封地了,所以請求推辭封地。”

晏子上朝,坐破舊的車子,駕著劣馬。齊景公看見說:“唉!先生的俸祿太少了嗎?為何坐的車子這麼破舊不堪呢?”晏子回答說:“仰賴君王的賜予,得以養活三族,以及國內游士,都得以生存。我能穿得暖吃得飽,有破車劣馬可坐,對我而言足夠了。”晏子退出後,景公派梁丘據送他大車四馬,三次被晏子遣返不肯接受。景公不高興,召見晏子,景公說:“先生不接受,我也不坐車了。”晏子回答說:“國君派我管理百官,我節衣縮食,做齊國人民的榜樣,還恐怕他們奢侈浪費而不顧品行。如今大車四馬,國君在上乘坐,臣子在下也乘坐,人民無道義,衣食奢侈而不顧品行的人,我就無法禁止了。”於是晏子推讓不接受。

北宋蘇軾〈與李公擇書〉:“我到了五十歲,才知道怎麼過日子,主要是慳吝,說好聽一點,叫做節儉樸素。然而我們所為,則不像庸俗之人,真可稱得上是淡而有味。口腹和身體的慾望哪有止境呢?每天多加節儉,也是惜福延壽的方法啊!”

【說明】

晏嬰節儉樸實,努力做事,受到齊國君民的敬重。雖然身為宰相,但“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沒換,而推辭齊景公贈賜的千金之裘。他以善為師,安於貧困而無怨恨,把自家存糧分給災民,多次為民請命直諫國君。晏子過世,景公伏屍痛哭,哀傷不再有人能直言過失。晏子正直無私、儉樸謙讓的美德,令人景仰!無怪乎司馬遷願為晏子執鞭趕車,孔子也稱讚他:“救濟百姓而不自誇,努力彌補三位君王的缺失而不居功,晏子果然是位君子啊!”

司馬光在洛陽常與舊臣聚會,相約食品不得超過五種,稱為真率會。蘇軾在黃州與鄰居往來,更減為三種。蘇軾自己說有三養:“安分以養福,寬胃以養氣,省費以養財。”(宋代葉夢得《避暑錄話》)

“儉素”、“三養”的生活態度,反映了蘇軾修身惜福、以苦為樂的理念。蘇軾後來屢次貶官,生活拮据,雖出於不得已,但他不執著名利,粗衣飽飯,知足常樂,是一種自律,也是一種福氣。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