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鞭影》十五刪(7):比干受策 楊寶掌環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3年06月26日】

【原文】

bǐ gān shòu cè ,yáng bǎo zhǎng huán 。

比干受策,楊寶掌環。

ㄅㄧˇㄍㄢㄕㄡˋㄘㄜˋ,ㄧㄤˊㄅㄠˇㄓㄤˇㄏㄨㄢˊ。

比干受策,楊寶掌環。

【注釋】

(1)比干:何比干,字少卿,西漢汝陰(今屬安徽)人。出身官宦之家,曾學《尚書》於晁錯,兼通法律。初為汝陰縣獄吏,武帝時任廷尉正,執法公正,人民愛戴。

(2)策:竹簡,引申為封官授爵的策書。

(3)楊寶:東漢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心地善良,“結草銜環”中“銜環”的主角。

(4)環:璧的一種,中間有孔的圓形玉器。

【語譯】

天賜簡策九百九十枚,何比干世代名門;黃雀報恩贈四枚白環,楊寶四代清白。

【人物故事】

據漢代的《何氏家傳》,何比干通曉經學,德行美善,又兼通律令刑法。曾是汝陰縣的獄吏、決曹掾(yuanㄩㄢˋ,郡的司法官叫決曹掾,掌決獄),平反冤獄,救活幾千人。之後任丹陽都尉時,獄中沒有受冤的囚犯,淮汝的百姓號稱他為“何公”。武帝征和三年,有一天下大雨,何比干在家,白天夢見貴客車馬充塞門庭,醒來告訴妻子。話還沒說完,門口有位八十多歲的老婆婆,頭髮全白,暫借避雨,雨很大而她的衣鞋卻沒沾濕。雨停,送老婆婆到門口,就告訴比干說:“您積有陰德,今天賞賜您封官授爵的策書,以遍及子孫。”她拿出懷中的符策,形狀如竹簡,長九寸,共九百九十個,以此授予比干,子孫佩印綬當官者如同此數。這年何比干有六個兒子,之後又生了三個兒子。漢宣帝本始元年,子孫從汝陰遷居平陵(今陝西咸陽),世代皆為名門望族。

據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楊寶九歲時,到華陰山北,見到一隻黃雀被貓頭鷹所擊,掉落樹下,被螻蛄和螞蟻所圍困。楊寶把它帶回家,放在小箱子裡,只吃黃花,一百多天羽毛長成,就飛去了。這天夜裡有個黃衣童子向楊寶拜了又拜說:“我是西王母使者,您寬仁慈愛拯救了我,實在感謝您的成全周濟。”送四枚白色玉環給楊寶:“讓您的子孫廉潔清白,位登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如同此環。”

【說明】

《後漢書.何敞傳》記載,何敞的六世祖何比干,在漢武帝時任廷尉正(廷尉下屬,掌管決斷疑獄),與廷尉張湯同時。張湯執法深嚴而比干務求仁恕,多次與張湯爭執,雖然不能全數救得,但救活了上千人。

張湯是史上著名的酷吏,何比干平反許多冤獄,子孫承蒙祖上積德而人丁興旺。不過要做到勿枉勿縱還需要智慧,否則放縱邪惡也是罪惡。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就有一則故事,余某人掌管刑律四十多年,以為自己心存仁厚,不辨善惡地為人脫罪,使無辜冤死的鬼魂不能申冤,他死前夢見眾多冤魂,才知道所行並非行善積德,而是犯罪積怨了。

楊寶獲贈白環四枚,子孫(楊震、楊秉、楊賜、楊彪)四代清白。《後漢書.楊震傳》就記載了“震畏四知,秉去三惑”之事。楊寶之子楊震遷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時,途經昌邑縣。從前楊震在荊州舉薦的王密任昌邑縣令,前來拜見,到了夜晚懷裡藏著十斤黃金要送給他。王密說:“夜裡沒人知道的。”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說什麼沒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出。後來楊震轉任涿郡太守,生性公正廉潔,子孫常無肉素食,無車步行,老友想幫忙開辦產業,楊震不肯,說:“讓後世稱他們為清白官吏的子孫,以此遺留給他們,不也很豐厚嗎?”楊寶之孫楊秉生性不喝酒,又早年喪妻,就不再娶,當地以清白稱之。楊秉曾經從容地說:“我有三不惑:酒,色,財也。”自楊震到楊彪,四世太尉,德行功業相繼承襲,與袁氏皆為洛陽的名門望族。

從此“四知”、“三惑”成為楊氏後代遵循的家訓。《後漢書.楊震傳》論:“延光年間,楊震為宰相,以正直的態度對抗邪惡的當權者,公道在先而聲望在後,可說是有志匡正王室之臣,明白宰相的重責大任了。於是累世積德,子孫接連為宰相。果真如此,‘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