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寒食 清明人心

——中華傳統節日清明節、寒食節的由來
童欣


【正見網2014年04月05日】

節氣清明、節日清明與清明的含義

說到中華傳統節日,都是有一個歡樂的氣氛。而其中的清明節,它是一個特殊的節日,它特殊在哪呢?特殊在:第一、它有感恩的淚。清明節一般的都要紀念先祖,紀念亡故的對自己有恩的人,所以清明節有感恩的淚,有孝在裡面,有感恩在裡面,所以說清明節類似感恩節。第二、它有歡樂的笑。清明也會踏青、郊遊、賞春啊,所以說清明節既有感恩的事情,也有歡聚、快樂的氣氛。既有感懷的淚水,也有快樂的歡笑,可以說清明節是個特殊的節日,今天就跟大家來談談。

我們大家聽說過寒食節嗎?在中國大陸許多人不知道,我們對古代傳統文化的了解,已經基本要斷根了,也有人可能知道,但有許許多多不該忘記的聖賢先祖的事跡我們已經不知道了。說到寒食節,就算您可以不知道介子推,那麼黃帝呢?其實很多人會問的,就是黃帝,我們叫炎黃子孫,黃帝有哪些事跡呢?大家想想,有多少人知道,知道的人又知道多少呢?

炎黃子孫,過去說“東土難生”,可貴的偉大的中國人。可是,生在中國就是中國人嗎?一個美國人生在中國他就是中國人嗎?一個黑人朋友穿著中國衣服就是中國人嗎?黑頭髮、黃皮膚、黑眼睛,穿著中國衣服就是中國人嗎?我們黑頭髮、黃皮膚、黑眼睛,生長在中國就是中國人嗎?都不是這樣的。

為什麼我們是中國人?因為我們有中華文化的傳承,如果一個民族丟失了自己的文化,那麼這個民族的根就斷了。因為我們有五千年燦爛的文化、文明,有那麼多的聖賢,我們才是一個驕傲的中國人。所以我問您的時候,您不知道不覺得有什麼;如果一個日本人來問我們,您知道黃帝嗎?我們現在很多人說不知道,其實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不怨在座的大家,其實我說我也沒聽說過,因為過去我們的老師,我們的父母一代,沒有把傳統留下來,我們的學校裡沒有教這個。當然,再過三、五十年,我們的兒子、孫子還是不知道黃帝、介子推,那就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了。

我們中國古代的傳統的故事,這些聖賢、這些經典都是把他們最大的愛,最長久的美好注入到裡面去,我們大家在分享的時候,實際上是感受古人帶給我們的美好,先賢帶給我們的美好,所以我們要感恩寒食。“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我把大家都當做君子,不管什麼樣的機緣您看到了這篇文章,我不想耽誤大家的寶貴時間,我們利用這段時間靜下心來一起感受一下古人的思想、古人的行為,感受一下什麼是聖賢。

其實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我們大家知道新年、中秋節等這些大的節日,可是我們祖先給哪個人來定一個這樣的節日,是非常少的。端午節,大家都知道紀念的是屈原;寒食節,這個節日紀念的是介子推。大家都知道屈原,他是投江自盡的。我們今天來講一講,為什麼他就想不開啊,跳河自盡了,一個跳河自盡的人,我們中國人兩千多年居然用一個節日來紀念他,這不是一個現代人看來非常奇怪的事情嗎?我問過好多人,你知道為什麼屈原投江自盡嗎?有的人嘴上也在講“屈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的套話,但是他內心在想,到底怎麼回事呢?

這個介子推,他比屈原早三百多年,屈原都受了他的影響,他是怎麼死的呢?是被火燒死的。為什麼?因為國君要封賞他,但是他不要封賞,和他的母親一起寧可被燒死,都不願意要國君的封賞,這就是介子推。那到底是為什麼呢?我們大家先來了解一下,就像聽故事一樣吧,但這裡面有我們的祝福,有我們先賢的美好,希望我們大家一起來分享。

大家知道再過幾天就是清明節了,這個寒食節,是清明節的前身。我們首先說一下節日和假日。大家都知道節日和假日,我們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它的名字不同,它們的意思就不一樣。這個節日,它是要有文化內涵的,而假日,我們今天周六、周日了,需要休息了,這就是休假,是假日。

而這個節日呢?一定要有文化內涵,才能稱為節日,清明節也是一樣。所以我們的節日都有它豐厚的內涵,今天有許多人在講傳統節日的時候,是在講民俗,他對核心沒有去深入的了解,而我們今天都是在講這些傳統節日的核心精神。知識性的東西我們不詳細講,大家可以上網查資料,我給大家講的主要是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核心精神。

再有一個,大家知道我們中國古代有一個二十四節氣,清明節也屬於節氣。這個節氣跟節日也是不一樣。那麼節氣成為節日了,春分啊、秋分啊,冬至、夏至古人也是非常重視的,它有它的內涵。我們剛過一個節氣就是春分,接下來就是清明,現在我們處於春分和清明的中間。這個節氣一共有二十四個,節氣是把一年時間分為二十四段的二十四個點,它是反映物候的變化,從而很好的指導古人農業生產、生活,它更多反映的是氣溫和降水的變化。

不是每個節氣都能成為節日,節日不是自然現象,得有人、有生命、有道德才行,因為節氣只是一個時間上的點,他必須得有生命的尊敬等道德的因素融入進去,才能成為節日。為什麼清明就能成為節日呢?那就是因為介子推,就是因為介子推偉大的精神,所以我們今天講清明節,就必須深刻的理解介子推。

我們先說為什麼叫清明節?古書曰:“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眀淨,故謂之清明。”實際上就是春天的節,作為一個節氣來說,到了春天清明的時候,溫度高了,降水多了,農民要播種,這是最好的時間,所以農諺說:“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作為節氣來說,這時的溫度和降水是比較適合種植。春天是一個播種的季節,其實我們人生有時會遇到一些新的起點,我們抓住這樣新的起點,就真是一個春天一樣,預示著生活的美好和未來的美好。

那麼我們先說說“清明”這個詞的含義:第一可以說是清澈明淨,我們可以把它形容天清澈明淨,也可以形容一條小溪,總之是一個非常美的詞,非常明淨、清澈,這是一種自然的狀態。第二個解釋就是清醒明白,那麼我們人應該活的明白,很多人活的不明白。尤其是今天,大家看為什麼有春運啊?為什麼很多人從這個地方,又到另一個地方?從這個單位,又到另一個單位?他在隨著什麼動啊?真是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來做嗎?今天很多人在追求物慾,哪裡錢多就到哪裡,但是錢多是不是就真的幸福?這個問題非常關鍵,古人清醒明白,非常平和,安貧樂道,而你要通過物質的追逐來達到幸福是非常難的。

你騎自行車時想著開汽車的挺好,等你一旦開上了汽車你就真正幸福了嗎?何況還有比你開的車更好的,還有開私人飛機的哪。所以說物質的追求,它是一種慾望。今天的人啊,很多人活的不明白,活的比較累。不是說誰不好,而是說這樣他會活的累。到一個地方到底有多少笑臉等待著你們呢?比如在北京火車站裡,或是北京機場,你遇到一百個人能有多少人給你個笑臉,我們迎著急匆匆的腳步,有多少笑臉?要是你以前到了西藏,人家藏民一定會給你很多的笑臉,人家會關心的問你干什麼來,有什麼事情需要幫助。

我們去山區,向一個人問路的時候,這個人正在幹活,他馬上停下來和我們說話,另一個人離得很遠也停下手中的活,耐心、詳細的告訴我們怎麼走。我就感覺他們山裡的老人還是那麼純樸,讓我們很溫暖,這不就是幸福嗎!當別人給我們一個微笑、一個溫暖的時候,我們是幸福的。那麼在一個社會裡,你給別人一個微笑,這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嗎?那需要很多的錢嗎?其實每天微笑著就是一種幸福,它不在於錢的多少,有錢你也快樂,沒錢你也快樂。這活的才能叫清醒明白,這就是人心清明。今天人老在物質、名利上追求,追來追去感覺很累,內心累。

假如社會上每個人都把微笑給予別人,都不和人爭奪,都懂得謙讓,過去就叫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祥和了,到哪裡都放心,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就是政治清明,所以“清明”的第三個解釋是政治清明。大家知道有個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它既是時間上的春天清明,更多的是社會的祥和、安定、富裕和繁榮,就是政治清明。

寒食節的由來

一、忠義無我,割股奉君。

寒食節跟一個聖賢聯繫在一起,他叫介子推。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說到春秋的時候,我們大家都知道春秋五霸,然後是戰國七雄。屈原就是戰國末期的人,那麼介子推比屈原還早三百多年。春秋五霸裡第一個叫齊桓公,第二個叫晉文公。故事是跟晉文公聯繫在一起的,晉文公和介子推都是山西人。

當時的晉國有個晉獻公,寵愛一個妃子叫驪姬,這個驪姬非常漂亮,給他生了個小兒子叫奚齊。當然了誰都愛自己的兒子,當然驪姬就想讓她自己的兒子當太子。當時晉獻公還有幾個兒子申生、重耳和夷吾,驪姬的孩子奚齊是他們的弟弟,德行也不大。那麼驪姬要想立她的兒子為太子,那三個哥哥就是障礙,她就開始使用陰謀、損招,她先給國君說太子調戲她,國君不信,第二天她讓國君在樓上面高處看著,她就事先把頭上抹上蜂蜜,到花園遊玩的時候,那些蜜蜂都往她腦袋上飛,她就讓太子幫助她轟一下,太子拿袖子一揮,那邊樓上國君一看,這不是在調戲她嗎?晉獻公非常生氣就把太子給廢掉了。這個申生他雖然有委屈,但是他不能說,他說了就相當於置他爸爸於不義,所以他就自殺了。

申生自殺後沒有了太子,那兩個哥哥也怕被驪姬害死,就跑了。晉獻公死了奚齊就當上了國君,晉國當時就混亂了,實際上很短的時間,在晉獻公的喪禮上,奚齊就被人刺死了,後來驪姬罪行暴露也被殺死了,害人終害己。大家想有時候人活的不明白,老子《道德經》裡說:大道最好走了,但是人總是想抄小道。就像驪姬這樣就想抄小道、近道,讓自己的孩子通過害別人的孩子來獲得幸福,但是她有沒有得到呢?反而她的孩子非常的短命,雖然繼了位,但在父親的喪禮上就被人刺死了,可憐、可悲、可嘆。因為他沒有德行做一國之君,就被人家殺死了。其實如果他不當那個國君,肯定還能多活一點。

當然這都是後話,咱們先說了。當時太子被害死了,那兩個哥哥也被驪姬陷害,就都只能逃到外國去了,要不然都讓她給殺了。重耳是一個有德行的公子,卻只能四處逃亡。重耳一共逃亡了十九年,後來晉文公成就霸業已經是六十多歲後的事了,他是吃了很多的苦。

在這逃亡十九年之中,其中有一次就非常慘了,什麼都吃不上了,大家就挖點野菜吃。他是公子,錦衣玉食的都享受慣了,這時候吃野菜也吃不下去呀,噎嗓子吃不下去,最後餓昏了。這時候介子推給他端過來一碗肉湯,他吃了以後身體就有力氣了,他忽然想起來了野菜都吃不上怎麼會有肉湯呢?這個肉是哪來的呢?介子推說這是我大腿的肉。介子推的這種忠誠,為了公子他能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做湯給他吃,大家想想其實我們身邊要是能有這樣的朋友,那真是你的幸福;你要是有這樣的下屬和員工,那真是你的幸福。

大家想想,這個重耳,他在逃亡的過程中沒的吃了,介子推同樣也沒有吃的,那麼在自己挨餓的情況下,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來獻給公子吃,所以這是忠的表現,因而介子推說了一句話:“孝子殺身以事其親,忠臣殺身以事其君。”他給予別人,他覺得這是應該的。這個重耳就掉眼淚了:“亡人累子甚矣!將何以報?”我是一個逃亡的人,太拖累您了,不但讓您跟我吃不上、喝不上的,反而還讓您割您的肉給我吃,將來我怎麼報答您呀?這樣真叫大恩大德,在別人需要時,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來,還親自做成湯,捧著獻給別人吃。割一塊肉得多疼啊,然後還做湯,現在人有個小口子,也得上醫院呀,怎麼也得休息休息吧。他還端給人家吃,太了不起啦!

更了不起的是他的心態,介子推卻說:“但願公子早歸晉國,以成臣等股肱之義,臣豈望報哉?”意思是說:我期望什麼?我之所以割股肉,因為你賢德,是因為將來晉國需要你這樣的賢君,我希望你回到國家以後能夠善待百姓,勤政清明,我不希望你報答我個人,而是讓國家好,讓老百姓好。所以介子推想的是國君,是老百姓,他沒有想到有什麼回報。你要報答我不是你給我官位錢財,你把國家治理好了,讓人民幸福了這就是我的心願。他不是只為一個人好,他想的是全晉國的百姓,其實他想的是全天下的人,包括今天的我們。

所以這一回就叫:忠義無我,割股奉君。

請看第二回:甘守清貧,不貪天功。

二、甘守清貧,不貪天功。

下面就出現了很有意思的場面了,大家都知道重耳逃亡十九年最後逃到秦國。有個詞語叫秦晉之好,秦晉之好也是有來源的,他們秦國、晉國結親,大家都知道它在黃河的西岸和東岸,隔河就是現在的陝西和山西。那麼晉獻公後面的兩個國君,都是不重德行,自己貪圖享受重用小人,都沒把國家治理好。晉惠公和晉懷公他們都死了,晉國沒有國君了,只能請這個重耳回來,這樣流亡十九年之後,重耳在秦國的軍隊護送下回晉國做國君。

逃亡十九年可算熬出頭了,從陝西回到山西的晉國就要過黃河,到了黃河上了船以後,有個管後勤財務的叫做壺叔,這個壺叔就把破蓆子、爛帳子、壞籩殘豆(籩、豆都是祭祀用的東西,古人在顛沛流離間都不忘祭祀神明、天地和祖先,讓我們感嘆)往船上搬,因為逃亡逃慣了,受苦受慣了,還有許多吃的都搬上船了,都是一些比較舊的東西。晉文公就笑著說,我要做一國的國君了,玉食一方,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穿什麼就穿什麼,還要這些破東西幹嘛?都扔下去吧。並下令把這些東西全都扔下了船,壺叔就又往下搬東西。

這時重耳的舅舅狐偃心想,重耳逃亡十九年,喜新厭舊,還沒當國君就不喜歡這些舊物了,將來有溜須拍馬的人,我們這些老人跟他一起受苦的,肯定到時候就都忘了,所以他就想離開。這個狐偃就拿出秦國國君送給他的一對白璧,跪著給重耳說:“您看我們保您保了十九年,雖然受了一點苦,但是也沒少得罪您。”因為當時逃亡的過程中,他們使重耳受了一些苦。

舉個例子,比如說當時有名的一件事,在齊國的時候,重耳娶了妻子了,生活比較好了,快六十歲的人就不想走了,但是這種貪圖安逸志向就會被消磨掉,最後大家把他灌醉離開了齊國,氣的重耳要殺了他,我就不細講了,這不就是得罪國君嗎?哪天突然想起這些事情來,那還不把自己殺了,所以說您現在可以當國君了,輔佐您的人會很多,就不需要我們這些老人了,我就不跟您回去了,我就在秦國了。

這個重耳也是個很不錯的人,他明白:這不就是給自己提意見嗎?怎麼能喜新厭舊呢?所以他就說您提的意見太對了,我不會喜新厭舊的,把那些東西都搬上來,完了之後他就跟舅舅發誓:“如果回國以後不能跟舅舅同享榮華富貴,那麼我子孫不昌!”大家都知道天打五雷轟,是轟自己,他作為國君立誓說子孫不昌,那可是一件大事,然後就把玉璧扔到河裡請河伯作證,我說話算數,也就是說無論我什麼時候都不會忘了舅舅你為我吃了那麼多的苦,給我那麼多的幫助。

就在旁邊幹活的介子推聽了他們的對話,就有了退隱的想法。這樣的國君,這樣的大臣,他恥與為伍,不願意跟這樣的國君、大臣在一起干。大家想?要是大家,大家願意嗎?介子推想的是:作為一國之君,還有輔佐君王的大臣,首先應該想到的是全國的百姓。你看這個國君,還沒有回國就想的是榮華富貴,他的心裡還有老百姓嗎?那麼這樣的大臣受了十多年的苦,就認為自己保國君有功,那麼他不得爭功勞、爭賞嗎?而那個賞賜是國君自己家的嗎?不都是老百姓的,國君賞賜他的越多,老百姓失去的就越多,所以介子推就有了退隱的心。

我們大家想一想,一個人逃亡,是不是你逃亡十九年就能當國君呢?那麼我們都吃了很多的苦,就都能當國君嗎?所以能不能當國君,是他自己的賢德和老天對他的選擇,不是保他人的功勞,保他的人是應該的,你是良心、是責任,“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作為臣子保著主公就是應該的,吃苦挨餓都是應該的,我們怎能把老天的功勞據為己有呢?所以他認為這些臣子都是貪天之功,介子推恥於和這些人為伍,回國之後只上了一次朝,從此就回家了,不再上朝了,在家編草鞋賣。大家想想賣草鞋能賣多少錢啊?就是吃了上頓沒下頓。但是他覺得這樣很好,就是古人說的安貧樂道。

那麼晉文公回國之後就大加封賞,不忘這些功臣。封賞好多人之後,都沒有封賞到壺叔。這個壺叔就有意見了,心想:賞了好多人怎麼沒賞到我呢?我十九年背著銀子、管著財物,賞了那麼多人,為什麼就不賞我呢?是不是忘了我?壺叔是管這個財務的,他這十九年也是非常辛苦的。這個壺叔就去找晉文公,我這十九年也挺辛苦的,勞頓奔波,您為什麼不賞賜我呢?

晉文公說我賞賜三等人,第一等人是仁德的人,教我以仁德的人,教我仁義、教我道德,開闊我胸懷的人,這樣的人受第一等賞賜,所以叫上賞賞德,賞賜有德行的人。第二等獎賞是獎給為我出謀劃策,使我免於受各國國君侮辱的人,所以叫次賞賞才。第三等賞賜的人是不怕死,不怕槍、石頭的傷害,一支箭射來敢用身體來衛護我的人,叫三賞賞功,敢用生命衛護主公的人。所以大家看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獎賞先獎賞這三等人。

那麼我們今天第一等賞賜什麼人呢?賞賜給創造財富的人,那麼賣樓誰賣的多就獎賞給誰多,賣汽車誰賣的多就獎賞給他多,可是這些都不是這三賞裡面的。其實一個國家,第一要重德行,《弟子規》裡面說親仁,有仁德的人。如果拿錢來聚人,錢要是少了的時候人就散了。

所以說上賞賞德,次賞賞才,三賞賞功。那麼這些都賞賜完了,像壺叔這樣奔波勞碌的人,提東西的、趕車的,也得到了賞賜。壺叔聽了這番道理,服氣了。也有人不服氣,也有特別不服氣的,一般特別不服氣的人是第三種人最多、最強烈,就是那種敢用身體衛護主公的人:憑什麼他們用嘴說說就能比我們功勞還大,我這麼能打,我一打能打這麼多人,他們為什麼憑那嘴一說,怎麼就得到比我們還高的獎賞啊?

這裡先說個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將相和》,最後廉頗將軍負荊請罪,大家想想廉頗老將軍殺敵成千上萬的,英勇殺敵功勞最大,那藺相如憑什麼比他官還大啊?上朝時藺相如居然排在他前面。可藺相如用嘴說就可以完璧歸趙,維護國家的尊嚴,那麼廉頗有沒有這樣的智慧和能力呢?他還真做不到,但實際這是不同的人,他是將軍,各有所長,不一定非得比。實際裡面有一定的道理,之所以藺相如上朝站在前邊,他的官職比廉頗還要高,這是為什麼呢?

這就是古人的這種觀念,這種觀念,其實就是剛才說的次賞賞才,或說賞智、賞謀,再次一等賞功。但是後來廉頗一見到藺相如,兩邊車馬一碰面,藺相如馬上讓隨從把車趕到小胡同裡,讓廉將軍先走。那廉頗覺得你看他怕我不是,藺相如手下這些隨從都議論紛紛,說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就不跟你幹了,趙國除了國君就是你官最大了、最威風了,我們跟你這個二把手一塊兒,我們還要讓著他這個將軍,我們跟你多沒面子啊?

那麼藺相如是怎麼想的呢,他跟大家說的是:我是膽小嗎?完璧歸趙,澠池相會,各國君臣百姓都懼怕的秦王我都不怕。但是秦國強大,趙國弱小,我們趙國之所以沒有滅亡就是因為文有我藺相如,武有廉頗將軍,如果我們內部打起來了,那不就完了?你還當將軍呢?你還當宰相呢?都成了亡國奴了。

這個廉頗將軍聽說了,慚愧呀!確實不如人家,我想的是自己,藺相如考慮的是國家。最後就發生了負荊請罪的事。實際上您說藺相如是不是該排在他的前面?對不對?他的什麼大?胸懷大!他的心是為國家、為百姓。所以這個故事就有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內涵在裡面,藺相如所以居高位,這不就是上賞賞德嗎?這樣的故事告訴了我們許多的道理。

北宋邵雍說:“天下將治,則人必尚義也;天下將亂,則人必尚利也。尚義,則謙讓之風行焉;尚利,則攘奪之風行焉。”那麼藺相如要跟廉頗打起來了,趙國就完了,他們都沒的吃,還當什麼將軍啊?當什麼宰相啊?人們團結一心的時候,才是真正的力量,才會大河有水小河滿。這就是古人給我們帶來的美好,他們用他們的付出來給我們講這個美好的道理。

晉文公封賞完之後,還貼了一個布告,凡是沒有得到封賞的人可以到我這裡請功來。大家想想,好傢夥,其實都沒落下。晉文公也是善意,萬一我落下誰了也可以來,但是哪,他還有一點,其實這點挺狂的,你跟我吃多大苦,我給你翻著倍來讓你得到獎賞。其實這裡也有狂勁兒不是,就是都能給你賞。因為他覺得有這樣的信心,但唯獨剩下的就是不求報答的介子推,曾經給自己割肉的,當時還在說何以報?“亡人累子甚矣!將何以報?”我太拖累您了,我怎能報答您啊,到這個時候,唯獨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有個鄰居叫解張,他心裡不平,所以他就找這個介子推,他說:“你看人家都受封賞了,你也去吧,晉文公說了誰落下了可以自己去請賞,你曾經割股奉君,你這功勞多大啊,你還不請賞去?”這時介子推的媽媽在做飯,媽媽說:“你去吧,去見見晉文公,好歹弄點俸祿,這樣我們早晚飯也能有保證,省的天天賣草鞋,怎麼也比你賣草鞋強。”大家都知道賣草鞋能掙多少錢,真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的。他媽媽的想法是弄份俸祿,也不負你這十九年的辛苦,至少我們娘倆的飯有保證了。老母親的要求真的不高。

“子推對曰”,大家看這個“對”字是對父母、對國君,對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的回答,《論語》經常說孔子對曰,對誰?不是對他弟子,對都是對國君、父母,那麼古人用這樣的詞是尊敬,那麼介子推是尊敬媽媽的,介子推說:“獻公之子幾人,惟主公最賢。”晉惠公、晉懷公都不道德、不仁德,弄小人,維持自己一幫人,天奪其助,老天就不讓他當國君了。“以國屬於主公”,把這個國家交給晉文公,“諸臣不知天意,爭據己功”,所有的臣子都認為是自己吃十九年苦得來的,“吾方恥之。吾寧終身織屨,不敢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也。”

《千字文》裡面說:“禍因惡積,福緣善慶”,我們古人也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禍因惡積,福緣善慶”,禍就是惡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結果,福就是善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結果,所以叫“禍因惡積,福緣善慶”。一件事能成的因素非常多,主要是天功,天之所賜,人不能貪天之功,所以他說不是我自己的功勞,我不給他割肉,他也死不了,他該當國君還是當國君,這是一種心態,其實他真有功勞。

他媽媽接著說:“汝雖不求祿,亦宜入朝一見,庶不沒汝割股之勞。”那麼好吧,你雖然不怕窮,就是賣鞋,你一輩子賣草鞋,但是你也別讓人忘記你為國君割過肉啊!不能把功勞忘了,這是他媽媽退一步這樣說。俸祿可以不要,最起碼這事你要讓人知道啊。子推曰:“孩兒既無求於君,何以見為。”兒子我不想得到什麼回報,我去見他干什麼啊?那你見他不還是想得到回報嗎?所以當然就不需要見。

這是一位非常偉大的媽媽,所以現在山西介山立那個像就是介子推和他媽媽一起。你看這個像,她不也是一種回報嗎?你看這個媽媽也說利,但是她沒有貪利,早上飯、晚上飯能吃上就行了,再不成也別讓人忘了呀,介子推的道德境界是非常高的,他的母親也在這個過程中隨著他的思想在變,那他的媽媽就說:“汝能為廉士,吾豈不能為廉士之母。”那麼你有這樣的志向,那我也成全你。“吾母子當隱於深山,毋溷於市井中也”,你不是不想讓人知道嗎?那好我們到深山裡,在這兒還有鄰居知道,還有人來說了,我們到深山裡去,每個人都在爭功、爭利,我們就退下來吧!“毋溷(hùn)於市井中也”。

這個介子推就說:好啊,我特別喜歡綿山,山高谷深。我們穿特別簡單的、吃特別清淡的就成,叫草衣木食。這樣連夜就背著母親進了綿山了,想過一輩子清淡的生活。大家來看這幅壁畫,這個介子推背著母親,御林軍趕著車子在追,所以說他“甘守清貧,不貪天功。”不認這個功,他背著媽媽跑了。

所以這一回就叫:甘守清貧,不貪天功。
請看第三回:死不受賞,匡正濁世。

三、死不受賞,匡正濁世。

然後這個鄰居解張就寫了一首打油詩掛到城門上:

龍失其所,周遊天下,眾蛇從之。
龍飢乏食,一蛇割股。
龍返於淵,安其壤土。
數蛇入穴,一蛇於野。

他在提示晉文公,你流亡的時候這些大臣都跟著你,現在他們所有的人都得到封賞了,可是那位給你割股的人,你還沒有封賞。晉文公一聽趕緊就派人去找,一找已經不在家了,馬上就派軍隊去追,解張帶路,晉文公領著人就追到了綿山。軍隊就喊他,怎麼喊介子推都不出來。晉文公就跟解張說:“這個介子推怎麼恨我就恨到這種程度?”這個氣也太大了吧?我就是忘了賞你,你也不至於我帶著這麼多人喊你都不出來吧,求你都不出來啊。

旁邊有個魏犨(chōu),他就說:你看這個介子推,不就是國君把你的功勞忘了嗎?你至於這麼大氣嗎?待會兒我們出主意放火燒山,等著你跟你媽出來的時候,我非要羞辱你一下,人家國君把你功勞忘了,你就這麼記著,氣恨國君,讓國君在這裡帶這麼多人馬耽誤時間等著你,你說什麼就是不出來,等你避火出來,我要羞辱你一下,你不就想獎賞大點嘛?你不是要挾國君嗎?大家看魏犨,這個爭功的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你就是想得到更多的俸祿、更多錢和更高的官位。大家想想,介子推能不能出來。

於是就點著大火燒山想把介子推逼出來,但是這個火非常大,燒了三天,都燒光了,介子推也沒有出來。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在一棵大柳樹下抱著給燒死了,母子一起死不受賞。大家想想,他如果出來了,受了賞,他跟隨晉文公逃亡多大的功勞和多大的苦勞,晉文公也都能報答他,對不對?你吃了苦,我給你錢;你受了委屈我讓你當官;你因為我失去的,我加倍還給你,比如狐偃白璧一雙投進黃河了,現在賜給你白璧五雙,以此為報,夠意思吧!所以說晉文公有善意,知恩必報,“報怨短,報恩長”;他也有狂妄的一面,兩方面摻雜著。那麼賢德的介子推知不知道他的想法呢?他是怎麼說的呢?

這裡有一首詩,我跟大家說一下。介子推母子背靠著一棵大柳樹站著燒死的,這個大柳樹中間有個樹洞,介子推母子用身體擋著這個樹洞,晉文公發現在樹洞裡有一片衣襟,上面用血寫了一首詩,我給大家念一下:

介子推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介子推把他所說的話用這首血詩表達出來:割肉奉君只是盡一個臣子的丹心,那是我應該做的,我並不要求回報。“但願主公常清明”,“只有”,這個“但”是個虛詞,就是只有一個願望。就是你作為國君能永久清明,你清明、廉潔,老百姓才幸福,國家就安定,你的爸爸還有你的弟弟前面三個國君,那使晉國夠混亂了、夠倒霉了,我不求你的報答, 我只有一個願望,就是你能把晉國治理好,這就是“但願主公長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我在你身邊,你想享受的時候,我給你提個意見,到時候你還不一定高興,所以我不需要做那樣的諫臣,那樣起不了多大作用。“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倘若”就是“如果”,甚麼意思,就是你記不記得我沒關係,我不在意,“如果”你要記得我,“如果”你想報答我,“如果”你認為割肉是一個功勞,你想的起來、想不起來都沒關係。假如你能想起我來,願意想我,那麼“憶我之時常自省”。

自省什麼?我能把肉割給你,我不是讓你把肉割給別人,但你能不能多給老百姓一些實惠,多給老百姓點福利啊?那麼你在給老百姓多一點福利的時候,是你晉文公打的糧食嗎?那不是大家的東西嗎?比如一個領導,不管是國家領導人、企業董事長,還是我們一個部門領導也好,今年創利多少多少億,那這些財富是大家一起乾的,一個團隊整體的功勞,不是屬於一個人的。有的領導、政府、黨派就敢貪天之功,認為自己的本事大,實際這是跟領導有關係,但是得有大家支持、配合才能做好,活兒是大家乾的、整體乾的。

所以“憶我之時常自省”,自己反省自己,不能總是讓別人說。“臣在九泉心無愧”,我在九泉之下沒什麼遺憾的,“勤政清明復清明”,我就希望你為政清明,越清明越好,“勤政清明復清明”,大家看看這首詩裡有三個“清明”,這就是介子推的血詩。希望各位朋友,認真讀一讀、品一品,感受古代聖賢傳達給我們的美好。

這些聖賢當時不要賞,他對後世、對我們來說更不需我們給他什麼,是不是這個道理?他國君的賞都不需要,他流傳兩千多年,干什麼?希望大家每一個人真正的幸福。那麼我們在一起讀的時候會有體會,說明我們和聖賢的心是溝通的,是能夠溝通的,我們也願意自己更幸福,我們也願意我們身邊的人更幸福,其實當我們身邊的人更幸福時候,我們自己不就幸福了嗎,是不是這個道理?

我們不管在哪裡,大家一起謙讓,身邊的人一起謙讓,你不是就得到了更多的謙讓嗎?如果大家都爭功,每個人都爭功,這個功就爭不過來了,心就散了,那明年能好的了嗎?

我們對介子推的死,大家也就理解了,介子推他死不受賞,這些聖賢,不是因為他不想活了,如果是一個明君,他真的會為人們做很多的事情。他有智慧、他有美德為這個國家做非常多的事,為老百姓做更多的事。當國君不正、大臣不正、老百姓不正的時候,介子推用他的生命樹立一座碑,樹立了一個道德的標尺,那麼國君跟他一比,國君達得到嗎?割自己的肉給別人吃,國君達不到,那麼達不到就對老百姓寬鬆一點兒,多給老百姓一點兒,這不就很容易做到嗎?那些大臣,他們雖然跟著吃苦,他們在自己餓的時候會把自己身上的肉給人吃嗎?他們誰都沒有介子推功勞大,沒有介子推吃的苦大,他們還爭什麼功啊? 那這些大臣還能在介子推面前爭功嗎?在人們提起介子推的時候,他們還能再爭嗎?

那麼再說老百姓,一個年輕人給一個孤寡老人掃掃院子,那這個人他會說什麼呢?那過去我們會怎麼認為呢?給別人做了一件好事,是吧。可是大家想想,如果他以介子推為標準,他會怎麼說?介子推能把自己的肉給別人吃,不求任何回報,我給您掃掃院子不是應該嗎?我很年輕,我有力氣,對我來說這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大家想想,有了介子推這樣的道德標杆,晉國國君他的道德,大臣和老百姓的道德,不是就都提升了嗎?這個國家不就正了嗎?

大家知道晉國在晉文公前面三個國君,他的爸爸晉獻公和晉惠公、晉懷公,他們統治下的晉國都是混亂的,那晉國這樣混亂了幾十年,三個國君之後的晉文公卻能稱霸諸侯,成為春秋五霸的一霸。那大家想想,稱霸他要有經濟力量,有軍事的力量,國家強大,為什麼?那不是得國家上下團結一致嗎?那不是因為不爭那個功嗎?要爭那個功,不是還會混亂嗎?晉國能成為當時稱霸諸侯最強大的國家,與介子推的死,他的這種警示的作用,這種道德標杆樹立的巨大作用是分不開的,所以晉國人,從上到下真的都非常感謝介子推。

所以這一回就叫:死不受賞,匡正濁世。
請看第四回:感恩寒食,清明人心。

四、感恩寒食,清明人心。

這個晉文公看到這個血詩,當然大家都知道他是什麼感受了。說要報答給自己割肉、救自己命的人卻給忘了,甚至還放火燒死人家讓人受賞,那不就是小人之心嗎?這樣晉文公就將介子推母子葬在綿山,將這個綿山改為介山“以志寡人之過也”,晉文公也是廉頗那樣的人,很了不起,他把這個山封為介山,就會把介子推的偉大流傳下去,那他晉文公的過錯也就要一代一代流傳下去,那個山就記載了他的過錯。

大家想想,人不掩蓋自己的錯誤不是了不起嗎?有很多人做了錯事,不但不知改正,還在一個謊言一個謊言的去掩蓋,那能光明嗎?那能長久嗎?自稱偉光正的中共邪黨就是這樣,建黨就是俄奸,附體國民黨說是合作,勾結日本發展自己說是領導抗日,獨裁鎮壓說是解放、三反五反,三年饑荒、唐山地震、薩斯都是人禍說成天災,殺人魔王說成是大救星,破壞傳統文化說是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愛國反腐的六四說成是反革命暴亂,法輪大法正信被誣為x教……多無恥啊!從來不認錯,從來沒有道歉,給你平反又成它的功績,你得感激它。

謊言總會有被揭穿的那一天啊!沒有底線的邪惡啊,等待的就是天滅。回頭再看晉文公多坦蕩啊,也算是一個明君了,把自己的過錯用山來命名,這個就是介山。立祠,讓這個山周圍田地都是這個祠的祠田,這個山就被封起來了,就不能打獵、打柴了,山也得到了保護。

後來這個山下設縣,山西現在有個介休,那就是介子推休息安眠的地方。那麼放火燒山那天就成為寒食節,別人都思念介子推,因為他是被火燒死的,那麼大家第二年想起他的時候,都不忍在這時燒火,所以就禁菸、禁火,最開始時一個月,最後改為三天,後來改為一天,不生火,大家要吃冷、涼的食物,饅頭、餅啊等,做一些冷食在家裡吃,就是寒食,因此這個節日就叫寒食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

第二年,晉文公帶著大臣來紀念介子推,穿著素服,像孝子一樣穿白色的衣服,作為一個國君卻能把臣子當成自己祖先一樣崇敬,穿著孝服來紀念他。頭一年他還採了一段燒焦的柳木,讓人做了一雙木屐,他穿著這雙木屐,就經常想起介子推,所以他說“悲哉足下”,這個“足下”一詞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敬稱,就是從這裡來的。

第二年祭奠的時候,一看這個燒焦的大柳樹,居然神奇的復活了,生出了嫩綠的枝條,晉文公非常高興,就把這棵復活的大柳樹命名為清明柳,同時定這一天為清明節。晉文公還採來柳枝編了頭圈戴上,就像介子推和自己在一起一樣,晉國百姓也用這種方式紀念介子推,所以就出現了戴柳、插柳的習俗,後來又流傳到其它地方,流傳於各個朝代,成為清明節的一個重要民俗。

所以這一回就叫:感恩寒食,清明人心。
請看第五回:千秋節日,四海同俗。

五、千秋節日,四海同俗。

這是古人寫的一首詩,叫做:

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
生身不忘宗,千裡趕上墳。

那麼寒食節就一直流傳至今,當然現在很多人都沒聽說過,但是今天的清明節之所以有這樣大的影響,從一個節氣,二十四節氣中一個普通的節氣成為一個全世界華人重大的節日,大家知道清明祭祖,台灣的都要來,港澳的、東南亞、海外很多華人都要來,都要來祭祖。假如是一年裡有四大傳統節日的話,將來我跟大家都可以講一講,那春天最大的節日就是清明節,那麼一個節氣變成一個節日,如果沒有介子推是不可能的。

寒食節是冬至以後一百零五天,正好在清明節的前兩、三天,後來唐朝唐玄宗的時候,制定了《開元禮》,就是相當於現在的法律,在唐朝的《開元禮》裡註上“寒食通清明,放假三天。”就是在唐朝的時候清明節就放假三天,在宋朝的時候放假七天, 為什麼放假七天呢?敬祖啊!尊敬祖宗!祖先給予我們,我們今天一切的文明,我們拿筆來記錄,這個字是誰創造的?倉頡那不是祖先嗎?我們穿的衣服,最古老的時候是不穿衣服的,不是披獸皮嗎?黃帝不就造了衣服嗎?所以我們現在的文明沒有感謝祖先,那不就是一種狂妄嗎?所以古代有以孝治國的,將來我們講《弟子規》的時候,會更多講這個孝。

大家知道為什麼要以孝治國嗎?這個乾隆就是以孝治國,他首先孝順他母親,當然他孝順他母親,就告訴大臣你們都回家孝順你們的母親吧,大家都知道領導不會說別的,就讓回家孝順你媽媽,他會發生什麼後效應?那些媽媽會說什麼呢?那些媽媽肯定會說:“國君多好啊!”他在家敬老,老人一定會說:“在公司一定好好工作。”是不是這個道理?你尊敬他家老人,老人在家是有威信的,你讓他清明節放假回家敬老去了,那不是幫他盡孝嗎?家裡孩子孝,家裡就安定、幸福;家庭安定、幸福,社會不就祥和、安定了嗎?國家不就得到治理了嗎?這就是以孝治國,真的可以達到。

清明節紀念故去的老人,紀念祖先,祖先比老人還要老啊。所以古代人敬天知命,敬天敬祖,非常重要,心裡有敬人就不敢狂妄了、不會狂妄了。你戰天鬥地的結果,你戰的了天嗎?大躍進時,多少人在狂妄的說:“貧下中農一聲吼,老天也要抖三抖”,胡言亂語“超英趕美”“畝產十萬斤”,最後怎樣,老天抖一抖可能幾千萬人就沒了,你鬥得過天嗎?天多大啊。所以過去古人敬天敬祖,我們祖先多偉大啊,給我們留下了那麼多的美好,我們房子不就是祖先蓋的嗎?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嗎?很多東西不都是傳下來的嗎?那麼智慧的祖先,我們怎能不尊敬他們呢?

所以古人非常敬祖,所以唐朝放假三天,宋朝放假七天。大家知道元朝放假多少天嗎?元朝放假十天,而且還有一條, 三百裡之內放假十天,三百裡之外的除去路程放假十天。古人為什麼注重這樣的節日,一個人眼睛裡沒有祖宗,沒有天地,那就是狂妄,那麼這個人心裡有祖先,知道感恩,那他在單位肯定感恩單位領導,他內心有尊敬的時候,這個尊敬他會延伸,他的尊敬會在方方面面體現出來。因為有這麼多的美好,他才會流傳越來越廣,所以這樣的節日才會說“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

大家都知道元朝不是漢族統治,是蒙古族統治,本來介子推是山西人,我們山東人,我們河北人來紀念他幹嘛?所以他代表一種人必需的東西,大家都說儒,不就是人必需有的嗎?人道,人必需的不就是這個嗎?那麼不但山西人紀念他,全中國人都在紀念他,不但全中國人紀念他,剛才也說元朝蒙古人也紀念他,遼國人、金國人、清朝的滿族,都紀念介子推,都崇敬介子推,為什麼?他代表人類共同的東西。所以介子推的精神他是跨越地域,超越民族的,超越兩千年,“千秋為一人“,就是他代表人類應該具有的精神。

“生身不忘宗,千裡趕上墳。”所以我也希望咱們大家在清明節,我們家比較近的,都能給祖先上一上墳。現在我們在外地的人比較多,可能沒那麼多假回老家上墳,但我們應該從心裡對故去的老人、對祖先有一份敬意。《弟子規》說:“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我們對待死去的祖先要像他活著一樣尊敬,他們不需要我們給他們什麼特別的東西,那麼給他們真心的尊敬不是應該的嗎?

也希望今我們天講的,提醒您把我們內心的尊敬獻給我們家族的祖先,我們故去的爺爺奶奶或者其他的長輩,或者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或者人類共同的聖賢。雖然你沒有時間去上墳, 但是我們內心真正的尊敬他們,這應該很容易做到吧?上墳是一個形式,真正需要的是內心的尊敬。

所以這一回就叫:千秋節日,四海同俗。
請看最後一回:民族脊樑,永恆精神。

六、民族脊樑,永恆精神。

大家來看這首詩,這首詩是屈原寫的。大家都知道屈原,我們接著還有一個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那麼屈原在投江之前他寫了一首詩,這首詩就是《惜往日》,在這個《惜往日》裡他對歷史做很多的回憶,其中回憶這些賢明的丞相、賢明的國君,別的國君用一兩句話,唯獨最後說介子推用了六句話,他寫到: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
封介山而為之禁兮,報大德之優遊。
思久故之親身兮,因縞素而哭之。

意思是說:介子推是因為忠誠而被燒死在大柳樹下,那麼這個晉文公,這個文君,君就是國君,“文公寤而追求”,甚麼意思呢?寤就是睡醒了,睡清醒了,那麼這個晉文公明白了,就去追尋介子推,其實這裡有兩個追求,一個是追求他這個人,另一個也是在思想上對介子推的追求,那麼他的道德才能有所提高,向高標準看齊。“封介山而為之禁兮”,把一座山用介子推的名字來命名,而且禁止打獵砍柴,“報大德之優遊”, “優遊”就是廣大、寬大的,這個德太大了,“思久故之親身兮”,就長久的思念,一個國君長久思念一個臣子,“因縞素”,就是穿著白衣服、素服到他墳前去哭,去紀念。大家想這樣的國君,像孝子一樣去紀念他的臣子,那麼屈原寫這些甚麼意思呢?

大家都知道屈原投江,他在介子推身上也感受到了力量,那麼我們在紀念屈原的時候,屈原的精神裡面也有介子推的力量,因為屈原比介子推晚了三百多年。屈原的意思是什麼,因為他是楚國人,因此他是對楚國人在說,那麼你們楚國的楚王能不能像晉文公一樣,我屈原能像介子推那樣完全為國為民,甚至最後我能用我的死來進諫。你們這些楚國的國君、當政的大臣,趕緊把國家治理好,趕緊的清明一些,否則國家就該滅亡了。

但是可悲的是那些楚國的國君和大臣已經沒有春秋時期那些大臣和國君的境界了,屈原在死前還是希望楚國強大起來,用自己的生命跟介子推聯繫起來,繼續呼喚祖國強大,讓那些當政的清明起來,同時他也在讚美晉文公,晉文公雖然犯了錯誤,但他勇於承認錯誤、改正錯誤,他是個明君,他希望楚王學一學,但是楚王沒有學,自己一個可以統一天下的大國國君,被扣在秦國、客死他鄉,“橫則帝秦,縱則楚王”啊!

沒有親近賢德的人,不去學習聖賢的結果,就是亡國,楚懷王遠離屈原的結果,曾經第一個稱王后來稱霸諸侯的楚國就滅亡了。晉文公追求賢臣、尊崇介子推的結果是使三代昏君幾十年的混亂的晉國稱霸諸侯。“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所以歷史在告訴今天的我們,如何治理一個國家、管理一個公司、建立一個幸福的家庭、實現一個完美的人生,得失就在一念之間。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介子推作為民族脊樑,這個民族道德脊樑跨越兩千年,後來又有屈原,唐朝的詩聖杜甫非常仰慕屈原,“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後塵”,他非常願意學習屈原,所以才會有光輝的詩篇,那樣偉大的人格,岳飛的《滿江紅》,文天祥寫《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麼中華民族的精神,就這樣一脈傳承下來。如果我們民族沒有這些聖賢,這個民族早就不是中華民族了,早就滅亡了。所以我們都有共同的祖先,大家一直紀念著他們。

在有些朝代個別統治者曾經禁止過寒食節,像曹操、石勒、北魏孝文帝都曾經禁止老百姓過寒食節,但是大家想想,他們禁止大家祭奠聖賢的時候,他能好的了嗎?他就好不了,都是很短就斷了根、亡了國。而且他禁也禁不住,他不讓老百姓紀念,老百姓還是要紀念。介子推“君主詔封晉爵,人民祀之誠矣”,這也非常特殊的,也說明介子推偉大精神的巨大感召力。

為什麼國君紀念他?哪個國君不希望自己有這樣的部下,能夠割肉給自己吃,還不求回報。那我們哪個領導,不也希望手下人是這樣嗎?當然不需要你割自己的肉,只是希望你付出一點兒,付出時高高興興就行了。所以我們周圍的朋友都是這樣的多好,所以國君都希望自己的部下像這樣,當然他們肯定紀念介子推,老百姓也非常誠心紀念介子推,為什麼?就是介子推的“但願主公常清明”,“勤政清明復清明”,他的目地就是為老百姓得到幸福,所以屈原有一首詩說:“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常常流淚嘆息,但他流淚不是為自己得不到重用,而是“哀民生之多艱”:老百姓太慘了,這些貪官污吏結黨營私。很多單位領導不是聚一幫人嗎?聚一幫人能長遠的了嗎?他就不能用賢了,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有堯舜禪讓,就是把位子讓給賢德的人來坐。

大禹治水以後,啟建立夏朝,從夏朝開始我們中國就叫朝代,中國一朝一朝的,真的非常了不起,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外國沒有超過兩千年的,就斷了,因為沒有那麼多的聖賢,所以從夏朝開始一朝一代,一朝一代,那在每一個朝代他要傳位的時候,一般傳給兒子或者弟弟。但是他有很多兒子傳給誰呢?主要有三種傳法:第一叫立長,就是把最大的兒子立為太子;第二叫立嫡,就是皇后生的兒子不管他大小都立為太子,立嫡,這是正根的,過去古代妾和妻子不一樣,妻子只有一個,妾可以有很多,正妻生的,比如《紅樓夢》中的賈寶玉,王夫人生的就是嫡。那探春就是趙姨娘生的,妾生的,古代他是有區分的。那麼在繼承皇位的時候,有立長的,有立嫡的,還有一種叫立賢,就是立賢德的人。

大家想一想我們選拔領導,是不是也存在這個問題啊?選誰來當這個領導?那就有可能立長,也可能立嫡,選自己的親信;也可能立賢。但是我說,我們想真正的長遠,就要立一個有賢德的人,這樣我們才會有更好的發展,所以古代的文化和智慧都有用,堯舜禪讓,堯和舜他們沒有把他的帝位傳給兒子,而是傳給了賢德的人。胡錦濤訪問日本時對孩子說:“我沒想當主席,是人民選了我。”他是鄧小平隔代指定的,中共邪黨挑選的人,怎麼是人民選的呢?和十三億中國人沒關係,他維護的是黨,他不維護人民的利益,高智晟律師給他寫了幾次公開信,結果是黑頭套、黑綁架,這就是典型的例子。

大家聽過那些外國的大公司很多是不把董事長位置傳給兒子的,讓他選擇賢德的人來當總經理,但是他分給他兒子財產,這樣他才能保證這個公司的長遠發展,那麼用最賢德的人來治理整體,我們整體才是最美好的。所以介子推這種捨身取義的芳潔善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淵源,後世的人不斷的在學習他,富貴不能淫,死不受賞;貧賤不能移,窮困我也堅持我的操守;威武不能屈,大火燒死也要堅持自己的理想。介子推這種高潔的行為不只是為了晉國,而是為了維護人類的真理,而這種真理才超越民族,所以我說是永恆的精神,那麼外國人也敬佩這樣的人,也尊敬這樣的人,所以介子推在後世感召了很多仁人志士,所以他的精神也影響了我們各朝代的中國人,使我們中國人講謙讓,講厚德,更加純樸。

所以介子推割肉奉君的犧牲精神,對功名利祿鄙棄,這是中華民族的純樸善良傳統美德的體現。所以介子推就流傳千古,這就是介子推的故事由來,這就是寒食節,由於紀念介子推這樣的聖賢,那麼寒食節後來就融入了清明節,所以能成為我們今天知道的清明節,比如清明節是子,寒食節就是母,全球一個這麼大的節日,真正是 “千秋節日,四海同俗”。

寒食節的由來就是這樣,希望這篇文章,能使您與聖賢進行一次心靈的溝通,使我們感受到介子推無私的精神和這種精神給我們大家帶來的美好。

清明節的習俗

下面就簡單說一下清明節的習俗。清明節有兩個內容,第一個是感恩的淚,第二是踏青、春遊、這是一種歡樂的美好。其實中國所有的節日,第一都是感恩,大家知道我們過新年,我們有從山東、河南農村老家來的,我們新年的時候要供一個天地桌,第一碗飯最豐盛的飯菜首先供給天地,然後供給祖宗,再給爺爺,就這樣順序下來,它是一種禮。所以第一先要感恩,之後你就可以歡樂了。

今天的人,我們今天很多的節日沒有感恩,只有狂歡,西南某市有個啤酒節,糟蹋了許多啤酒,中國就真的那麼富裕嗎?全世界真的有那麼多糧食可以糟蹋嗎?先是喝酒最後就是倒著玩了,上萬斤的糧食就這樣浪費了,這叫暴殄(tiǎn)天物,對不對?老天爺讓你豐收,讓你用糧食做酒,是讓你歡樂的,不是讓你糟蹋浪費的!“禍因惡積,福緣善慶。”我母親小時候經常跟我講,唐僧掉一粒米餓三天,不愛惜糧食,他糟蹋那麼多啤酒,那都是糧食,他就是因為沒有尊敬,其實中國人不那樣浪費,今天我們浪費十分嚴重,這是現代的敗壞,我希望我們大家都要有節約的意識,有的你管不了,有的你管的了,你在你管的範圍之內你要有界限,所以《道德經》裡說:“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我們要節儉、節約、珍惜生命,不敢開壞的頭,聖賢說的和現在都有關係。

清明節第一個要感恩,第二要有歡樂,中國人有了敬意之後就有了歡樂,非常美好,但不會放縱。

掃墓,一般都提前掃,這個都不多說了,我們大家都知道,我需要強調的是“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誠心對待故去的人,這樣我們祖先才能護佑我們。掃完墓可以踏青,先感恩老的生命,再感受新的生命,踏青也叫春遊、探春、尋春。春回大地,清明節這樣的節日,它不光是悲傷的,剛才我講的也不是沉重,介子推之所以割肉,他是為了痛苦嗎?他是為了減輕別人的痛苦,對不對?他是為了別人的幸福,他和母親一起燒死了,他是為了找死嗎?他是為了晉國的老百姓能夠真正長遠的幸福。所以他對我們來說,知道他的和不知道他的中國人,他都希望你美好,不希望你沉重。

這個郊遊是大家都希望的,有機會可以組織大家去玩一玩,放鬆放鬆,也可以增進一下友情。因為掃墓可以增進親情,因為我們現在有的親戚都不親了,老人在的時候大家還可以聚在一起,我們這裡有的家庭每周都在老人家聚一次,跟老人在一起吃頓飯,我發現我們很多老人一去世,就聚不起來了,各忙各的就很難聚在一起了,所以家裡有老人是寶。一般的在清明的時候,掃墓的時候,大家又能聚在一起,有這樣一個機會,叫敦親睦族。而且有的村裡都是一個大家族,你也姓李,他也姓李,我也姓王,你也姓王,我們太爺是兄弟,不應該親密嗎?都是親戚,一上墳的時候就顯出來了,如果在平時就顯不出來,上墳的時候,大家就聯繫的就更緊密了。

踏青同樣是這樣,大家一起去踏青,一起去感受春天的美好,這不是讓大家增加凝聚力的機會嗎?古代的人踏青,清明節出去的人很多。現在有的人把四月五號作為情人節,外國有情人節,有人馬上就弄個中國的情人節,可什麼東西一到今天的大陸就變味,人家紀念聖馬倫丁,大陸就能延伸出婚外戀的二奶節了,可嘆!元宵節,大家看燈,古代姑娘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都不讓出去,都不太露面,但是到元宵節看燈的時候可以去,到清明踏青的時候也可以去,是非常自由的,春天啊,是非常自由的,是非常美好的。

清明節還有戴柳、插柳的習俗,戴柳習俗的由來有三種說法:一是紀念神農,三皇的地皇神農一日嘗百草,給大家治病,因為神農還教給人們農業的知識,插柳也是紀念管農業的神農。也有說紀念介子推的,就是那個藏著血詩,死而復生被晉文公封為清明柳的大柳樹的故事。還有說唐太宗給大臣賜柳圈,但總之,我們中國民間用桃木做的桃符,桃木辟邪,柳樹也是,所以大家要戴柳、插柳。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甚麼意思?柳樹特別愛活,我們在生活上有時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有心去追求的卻追求不著,有的東西你使勁追求也追求不上,松的時候,比如我舉個例子:我們用手攥著沙子,越使勁就漏的越多。這個就是物質的東西,物質你越追求,你的慾望就越大了,所以老不能滿足。古人的智慧不那樣,就是反過來,減少物慾的追求,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安貧樂道。

清明節民間戴柳、插柳的習俗。古人把柳樹插在門窗上,小孩帶著柳圈玩,非常的有青春的活力,綠色和青春、生命聯繫起來了,所以清明節是生命的節日。

再說這個盪鞦韆,是古人非常喜好的運動項目,揪著這個繩在來迴蕩,過去還叫千秋,後來覺得千秋跟死人有聯繫,就改名為鞦韆了,這個運動能培養人的勇敢精神。再一個為什麼春天這麼多活動,探春,遊戲等,冬天大家穿的多啊,叫窩冬,春天他有生長的作用,五行也屬木,大家都活動舒展,大家要把不好的東西散發出去,所以看看鞦韆盪那麼高,心情非常好。放風箏也是這個道理,放風箏就是把憂愁和煩惱全都放出去。

這個蹴鞠就是踢球,現在世界足聯已經承認了,中國是足球的發源地,在這個齊國,就是現在的山東淄博。

植樹,“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我希望大家有時間、有精力的,清明節全家可以去種植一棵樹,帶著孩子去種棵樹,以後看著這棵樹成長的時候,能讓孩子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如果孩子不能出去植樹,在家裡種盆花、種盆草,種點花生、黃豆都可以,讓孩子感受一下播種的快樂,感受一下生命的成長,這也是對孩子進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

總的來說,清明節這個節日,我們希望的是人心清明,每個人內心裡都高潔、清明,人內心的純淨和道德高尚,人心清明了,我們每個人都清明了,整個社會就更美好了。中國古代非常注重天人合一的概念,所以叫天地清明,日本大海嘯,許多地方也大地震,過去說很大的災害常說是十年不遇,百年不遇,現在能聽到報導什麼千年、甚至萬年不遇了,現在的地球很不安定,那麼用中國天人合一的概念說,我們人心安定嗎?各個國家之間他們都在想的是什麼呀?我們希望在座的大家能內心安定,因為天人合一,周圍必然會安靜、祥和,我們人都這樣做的時候,大地也就安定了。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朝杜牧《清明》這首詩大家都很熟悉,它把清明的感傷、憂愁,欲斷魂,人和景融在一起,非常的美好。“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前面的三句是非常低沉的,“清明時節雨紛紛”,多鬧心啊,天也不開老那麼的陰,“路上行人慾斷魂”,在思念亡故的人,一個人遠離家鄉,我們好多外地的,趕不上上墳了,路上人都是很愁緒,怎麼樣解這樣的愁?天上又下著雨,身上又冷又濕,多想喝壺熱酒,驅驅寒、避避雨也解解愁,這樣的事能不能實現呢?

最後一句“牧童遙指杏花村”,前面都是哀愁,但是這個小孩是快樂的,其實我們在祭祖的時候,想起祖先的時候,想起祖先恩德的時候,可能就流淚了,但是我們看到小牧童的時候,那不又是新生嗎?那麼老人不去世還沒有孩子的誕生呢?是不是人就是這樣呢?這是一種自然狀態,老人去了,不是還有我們下一代的更加美好嗎,一看到小牧童的時候,就看到前面的美好了。大家看,在這個陰雨連綿,人在這種壓抑的情況下,遠處一個杏花開放,散發香氣、散發美好、散發香艷的這麼一個村落,多麼給人溫暖和希望!

所以說這首詩的境界和“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一樣的,不管這個世界多麼污濁,大家不知道有沒有注意到,在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人,像濁世的淨蓮“出淤泥而不染”。現在是一個物質的世界,人們都去爭利,而我們在這裡真正的講人心清明、天地清明,真正的講割股奉君、死不受賞的介子推,真正的講給予、謙讓、道德,那麼現在一直堅持這樣做的人,不是更了不起嗎!過去有一句話叫:“大浪淘沙,剩下的才是真金”,剩下的都是真金,我們在這裡感受介子推給我們帶來的美好,那就是“牧童遙指杏花村”。我們祝福大家,希望我們每一位朋友都能生活幸福美好,可以生活在沒有寒冷、沒有陰雨,溫暖的充滿美好幸福的杏花村裡!

2014清明節:祝福您清明、清明更清明

中華文化是神傳文化,2014年,回首歷史,我們再說清明節,其實應該更能說的清楚明白。那個牧童,他是小孩嗎?那是最純真善良的生命,《水滸傳》開始洪太尉就遇到一個牧童,那就是皇帝讓他請去京城解除災禍的得道真人,他沒認出來啊!那些真君的徒弟誰都沒緣分見到師父的真身哪!酒家,應是久家,永遠恆久幸福的家,他在哪裡?杏花村,花是美好,杏是幸福、幸運,誰能在寒冷陰暗中幸運的去到最美好幸福的地方,牧童指示了方向。清明,誰是這個世界上最清醒明白的人。牧童,西方人知道,耶穌說世人是迷失的羔羊,那些聖徒正是牧羊人,童是指他們天真、善良,青春常駐。

今天在世界上有一群人,他們像割肉奉君的介子推一樣,捨盡一切,不畏強權、牢獄、活摘器官,十多年來無私無我的不斷向政府、向眾生“進諫”——講清真相,唯一的願望就是讓人洗淨邪靈為人打上的印記,明白人生的真正目地。他們心靈純清透明,他們正見在心、頭腦清醒、智慧超人,用各種方法講清真相,《九評共產黨》洗淨多少被黨文化污染的心靈,退黨大潮使多少被邪靈脅迫綁架到地獄的生命重獲新生,歌舞神韻展示無窮佛國聖境的美好,告訴迷失的世人哪裡才是他們永久美好的幸福家園。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他們,就是為迷失的世人指明正確人生方向的天真、善良的牧童,就是李洪志大師教誨的全世界的千千萬萬的法輪大法弟子!

2014年清明節,向被邪惡迫害致死的幾百萬法輪功學員致敬!
2014年清明節,祝福全世界大法弟子清明節快樂!
2014年清明節,祝福全世界所有善良的人們清明節快樂!全家幸福!
2014年清明節,希望全世界善良的人和法輪大法弟子共同努力,讓更多的生命心靈清明清明更清明!讓更多的天國穹宇清明清明更清明!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