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以國事為重(三文)

鄭介文


【正見網2015年08月24日】

一、在南山生長的竹子

當初,子路第一次見到孔子時,孔子問:“你喜歡什麼?”

子路說:“我喜歡玩劍。”

孔子說:“我不是問你這個,我是說以你的本質,如果能再好好努力學習,那就沒什麼人可以比得上你了。”

子路說:“學習能有什麼用呢?”

孔子說:“當君王的如果沒有勸諫的臣子,就很容易在施政上犯錯;士人如果沒有勸誡的朋友,則很容易在德性上有虧失。所以就像木材要直,就得經過墨線的校正;人要成為仁德的君子,也一定要接受勸諫。而且,肯接受別人勸告教導的人,又有什麼不能成就的?不聽勸告、排斥學習的人,往往離刑罰不遠了。”

子路說:“在南山生長的竹子,不必處理自然根根挺直,砍下來當箭射,可以貫穿犀牛皮,像這樣的天生美質,又何必要學呢?”

孔子說:“如果在後面裝上羽毛,前頭裝上箭頭,不是能射得更直、更深嗎?”

於是,子路心悅誠服,投入到孔子的門下。

二、以國事為重

孔子擔任了魯國的大司寇,便幾次主動地去見季桓子。

宰我說:“老師以前教導告訴我們:‘如果不是王公大臣延請,不要主動去求見。’現在老師才當了幾天大司寇,卻三番兩次地去見季桓子,這不太好嗎?”

孔子說:“你說得沒錯!但魯國現在是個比較特殊的狀況:魯國公家的力量薄弱,大夫私家的勢力強大,動不動就要以武力相攻,倒楣的永遠是老百姓,這個現象不趕快矯正,將是魯國進一步衰弱紛亂的病根。而季桓公是三家大夫中最強大的一個,如能得到他的合作,問題就解決一大半了。我擔任大司寇,最急迫的責任,便是先為魯國解決這個問題,以國家大事為重,至於其他的一些小節,也就暫時不計較了。”

三、三壞與三好

孔子兄長的兒子,名叫孔篾,和宓子賤一起出任官職,孔子去見孔篾,問他說:“你從任官以來,得失如何?”

孔篾說:“沒得到什麼。卻失去三樣:一因上頭的政令源源不絕,忙得都沒時間進修學習,所以學問都荒廢了;二因俸祿很少,無法資助親族,所以親族都疏遠了;三因公事繁多,和朋友的交往也稀少了。”

孔子聽了很不高興。又去看了宓子賤,也問了同樣的問題。但是,宓子賤說:“從任官以來,什麼都沒失去,卻還多得到三樣:一是以前老師所教導的,現在有機會實踐和驗證,覺得收穫很大;二是得到了俸祿,便和親族分享,因此親族間的情感愈發親密;三是雖有公事在身,但不影響和朋友的交往,還因公事,增加了見面談論的機會,所以朋友間的情感,也就愈發深厚了。”

孔子嘆息道:“真是個君子!誰說魯國沒有君子呢?若魯國沒有君子,宓子賤從哪裡學到這許多!”

(均據《孔子家語》)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