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5年12月17日】
一、“勸君尊賢,節儉惠民,死而後已”的賢內助
唐太宗李世民之妻長孫皇后,其先人為北魏拓跋氏,後改為長孫氏,河南洛陽人(也有人說是長安人)。她是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的女兒,自小就喜愛讀史書等,常常以古代的善惡得失為鑑。她聽說李世民(當時被封為秦王)很有才能,便主動向父親長孫晟提出,願意嫁給李世民為妻。她十三歲就進了秦王府,李世民被立為太子後,她又被冊立為太子妃。後來,李世民繼位,為唐太宗,長孫氏也被立為皇后。
長孫皇后讀書幾乎成了一種嗜好,連平時梳妝打扮的時候,也不肯放下書本,所以她知書識禮,很是賢明。她又稟性溫柔,生活簡約樸素,平時的穿著樸素無華,宮中器物以夠用為度,不尚奢華。太子李承乾的奶媽遂安夫人,請求為太子生活的東宮,增加一些器具,長孫皇后告誡奶媽道:“作為太子,只怕將來無德,沒有好的名聲。要那麼多器物,有什麼用!”她沒有答應遂安夫人的請求。
長孫皇后平時言行,謹守禮制,從來不肯干預朝廷政事。唐太宗處理完朝政,回到後宮,有時想跟她商量商量朝廷大事,長孫皇后辭謝道:“天下大事,婦道人家怎麼能隨便插嘴,豈不是要壞事?”唐太宗堅持要她發表意見,長孫皇后始終不肯多一句嘴。在現在看來,她這種做法,似乎有點難以理解,然而在封建時代,宦官、后妃等隨意干預政事,曾經造成許多禍國害民的極壞的後果。
長孫皇后堅持不肯參與政事,確實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她曾寫過一篇文章,論述漢代馬皇后沒有抑制自己的娘家人參與政事,以至帶來禍害,並提出了警誡。
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既是李世民的布衣之交,又是佐命元勛,官拜右僕射。長孫皇后鑒於漢代的呂后、霍氏之亂,對唐太宗說:“我僥倖入宮,尊貴已極,實在不願意讓自己的兄弟子侄等,布列於朝廷。漢代的呂后、霍氏,可以引為切身之戒!希望陛下不要讓我的哥哥主柄朝政。”
於此同時,她又苦苦請求自己的哥哥辭去高官。唐太宗考慮再三,終於同意長孫皇后的請求,改授長孫無忌以別官。
長孫皇后不干預朝政,卻能時時對李世民作有益的勸諫,幫助丈夫處理好君臣關係,任用正直之臣,而遠離佞臣。次女長樂公主特別受李世民的寵愛,李世民吩咐,各級有司送禮時,長樂公主的要多於給大女兒的,這件事遭到魏徵的反對。長孫皇后知道後,十分敬佩魏徵的直言敢諫,認為魏徵能“以義制主”,是個正直之臣。她勸唐太宗道:“忠言逆耳利於行,採納之,則社會安定;拒絕之,則政事擾亂。希望陛下知道這個道理,那就是天下的幸事!”她特意請太宗賜給魏徵五百匹帛,作為敢於進諫忠言的獎勵。有時候,唐太宗在盛怒之下,處治朝臣,難免會有失公允。這時候,長孫皇后往往發揮其賢內助的作用,待到丈夫怒氣消去後,總是採取適當的方式,慢慢地加以勸導,絕不讓朝臣受屈。
宰相魏徵是一個十分有才能的人,他直言敢諫,遇到李世民做事不當,他敢立即進諫,有時簡直讓李世民當面下不來台。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一隻鷂鷹,喜愛之極,放在手臂上,不停地把玩。這時魏徵正好入宮覲見,李世民見了,有所忌怕,急忙將鷂鷹藏在懷中。魏徵其實早就看到了,卻裝作若無其事,依舊上前奏事,慢慢道來,並故意談論一些古代帝王玩物喪志一類的事情。唐太宗既惜鷂鷹,又畏懼魏徵,只好耐著性子,聽魏徵言事。結果,等到魏徵將話講完告退,李世民懷中的鷂鷹,已經悶死了。這則故事十分有名,很能說明李世民和魏徵之間特殊的君臣關係。
有一天,唐太宗罷朝回後宮,怒氣衝天,狠狠地說:“我一定要殺掉這個鄉下佬!”長孫皇后見狀,問道:“是誰觸怒了陛下?”李世民氣哼哼地說:“就是那個該死的魏徵,他在殿前折辱我,讓我簡直下不了台。”長孫皇后見事情嚴重,悄悄退去。不一會兒,她穿著皇后的朝服,鄭重其事地出來覲見李世民。唐太宗見她如此莊重地打扮起來,十分驚訝,問她道:“皇后為何如此?”長孫皇后莊重地回答道:“妾曾經聽說,如果皇上英明,那麼大臣就會十分忠心。如今陛下聖明,所以魏徵才敢於如此直言。妾為帝後,見到帝明臣忠,這麼好的事情,怎麼敢不朝服慶賀?”唐太宗聞聽妻子的這一席話,有所感悟,氣便慢慢消掉了。魏徵如此作為,卻能君臣相安無事,不僅如此,還深得李世民的信任,將魏徵比之為可以明得失的“人鏡”,不能不說:這其中有著長孫皇后在君臣之間竭力調和的大功勞!
長孫皇后早於唐太宗離開人間,病重之時,她特意對李世民說:“妾生時無益於當時,死後不願厚葬。願意依山為壠,不要堆起高大的墳堆;不要用外棺等講究的葬具,只要一副簡單的棺木;殉葬品只要用簡陋的瓦、木之器,不要用金銀珠寶;葬禮要儘可能地節儉。能夠這樣,是我所十分樂意的。”此外,她特別囑咐:不要讓自己的娘家人掌握權要,以免帶來災禍。更為可貴的是,她臨終之際,仍不忘勸勉丈夫,請求李世民要納忠容諫,勿受讒,省游畋(讀田,打獵)作役。”表現了她“勸君尊賢,節儉惠民,直至死而後已”的崇高品性。
長孫皇后在世之日,曾依據歷代婦女的善言德行,寫成《女戒》十篇。她死以後,唐太宗才見到此書,悲痛不已,對近臣們說道:“皇后此書,足可垂戒後代。我豈不達天命而不能割情乎?以其每能規諫,補朕之闕。今不復聞善言,是內失一良佐,以此令人哀耳!”唐太宗的這番話,充分肯定了長孫皇后賢內助的作用(所謂“內失良佐”,是說失去了一個賢內助)。唐太宗在位時,政治修明,經濟繁榮,歷史上稱作“貞觀之治”,這與他有長孫皇后這樣一位賢內助,是有密切關係的。
(《新唐書•后妃傳》、《隋唐嘉話》)
二、李義琰禁弟造房
唐高宗時,李義琰即舉進士入仕,後累遷中書侍郎,又授太子右庶子(官職名),同中書門下三品。他博學多識,為官正直,深得高宗李治信任。
當他剛舉進士補太原尉時,并州都督李勣,負責考察下屬官吏,故官吏們十分畏懼,他們見到李勣,都畏縮不敢言,獨李義琰敢於與李勣爭論是非曲直,不為所動。李勣見他剛正不阿,十分看重他。
李義琰入朝後,仍然保持剛直不阿的氣節。當時,武則天慢慢開始干預政事,高宗曾經想下詔書,讓武則天攝政。李義琰和中書令郝處俊兩人,一再諫阻,此事才作罷。高宗常常向他垂詢,而李義琰總是切商進言,不肯隨便逢迎奉承。
李義琰雖身居高位,家中房屋卻十分窄小(《舊唐書》本傳 稱其“宅無正寢”)。他的弟弟李義璡,這時也官至司功參軍,見哥哥身為國相,家中房屋如此窄小,實與身份不相符,便到市場上買了木料送去,準備為哥哥加蓋一些房屋,以敷日常之用。待到李義璡來見哥哥,李義琰對弟弟說:“我現在身為國相,心中已經常常感到愧疚!現在你又想要為我造好房子,這是為我加速招來災禍,哪裡是愛護我啊!(原文是:“吾為國相,豈不懷愧?更營美室,是速我禍,豈愛我意哉!”)
李義璡勸哥哥道:“人家做了丞尉之類的小官,就開始造房子了。哥哥現在官位很高,俸祿很多,怎麼能住這麼簡陋而又狹小的房子呢?”李義琰耐心地開導弟弟說:“人世間,什麼事,都難以十全十美。現在我已經做了高官,又要再去加大宅第,如果沒有很好的品行和德政,到頭來必然會因此而遭殃。我不是不想住好房子,實在是怕因此而遭禍!”結果,李義琰堅持沒有加造房屋。
李義璡為哥哥買回的木料,因沒有房子存放,就放在屋外。日曬雨淋,時間一長,木料全都腐爛,李義琰便將它全部處理掉了。
後來,李義琰因事惹怒了高宗,退休回家,公卿大夫對他都十分懷念。武則天時,朝廷仍想叫他出來做官,李義琰因想到以前諫阻高宗,開罪過武則天,恐再惹來災禍,便固辭不出。
李義琰終於保全了名節,和氣致祥,多有盛譽。
(《舊唐書•李義琰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