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6年04月18日】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兵仙戰神韓信
第二章 懷才不遇
戰國末年,諸侯割據的分裂局面被統一的秦王朝所取代。秦始皇在位的第三十七年,出巡途中突然在沙丘離世。始皇遺詔公子扶蘇主持葬禮,使之返都即位。管理詔書的趙高勾結丞相李斯矯詔賜死了扶蘇,擁立少子胡亥為皇帝,即秦二世。
秦二世即位後,濫殺始皇舊臣和皇室宗親,始皇辛苦建立起來的帝國基業開始動搖。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首先率領九百戌卒在大澤鄉“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挑戰二世的統治。他們在陳地建立了政權,國號為“楚”,也作“張楚”。各地的反秦人士乘勢而起,紛紛組織自己的力量,一時之間群雄割據,烽火連天,大有回到戰國時代諸侯爭戰之勢。
一、仗劍從軍
當時起兵的主要有三類人:一是秦國故吏,二是六國後裔,之後是地方豪強。群雄之中項梁、項羽叔侄身世顯赫,兵精將強,吸引了韓信的目光。
項梁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子。楚滅亡前,項燕為楚軍統帥,為人忠厚正直,善於用兵,後被秦將王翦打敗,殉國身亡。項梁因為殺人,避仇遷居吳中,威信頗高,賢士大夫皆出其下。項梁利用其優勢暗中招兵買馬,訓練子弟。
陳勝吳廣起事後兩個月,項梁叔侄率吳中八千子弟響應,從江東渡江而上,沿途收編了陳嬰、英布、呂臣、蒲將軍等部屬,並占據了彭城以東的秦嘉郡。劉邦和韓信也都在這過程中加入項梁的隊伍。
不久吳廣被部下所殺,同年十二月秦將章邯率軍攻破陳地,陳勝被車夫所殺,張楚國亡。項梁接受范增的建議,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自己為武信君。
章邯打敗張楚軍之後,領兵攻魏。魏王求救於齊國。章邯又大敗齊、楚聯軍,並追擊齊將田榮到了東阿。項梁聽說田榮危急,立即引兵救援,擊破了秦軍。章邯向西面敗走,項梁領兵追擊,在濮陽再敗章邯,最後追到定陶。另一邊,項羽、劉邦與秦軍大戰於雍丘,大勝,斬殺了秦將李由。
秦軍節節敗退,把北防匈奴的十萬大軍調給了章邯。項梁則由勝而驕,對此毫無反應。韓信預見到其中危險,但地位低下,沒有進諫機會。項梁的謀士宋義也看到了潛在的危險,勸諫項梁預防秦軍偷襲,項梁不以為然。士氣大振的秦軍趁項梁疏於戒備,突然襲擊,剿滅了項梁的大部分主力,項梁本人陣亡。
二、項羽出世
項梁死後,其軍隊由項羽率領。項羽身長八尺有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是歷史上最以勇武聞名的將軍。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項羽少年時觀看秦始皇出巡,浩浩蕩蕩,萬人敬仰,很是羨慕,對項梁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
項羽看韓信高大英武,任命他為侍衛武官執戟郎。韓信因此有機會近距離接觸項羽。
定陶大戰之後,楚懷王怕楚軍士氣低落,命令項羽領軍退至彭城,進退有據。章邯見一時難有勝算,就轉而北上攻打趙國。趙王被困巨鹿(鉅鹿),向諸侯求援。齊國、燕國均派潛了援軍,趙國大將陳余和代國張敖也帶兵前來,“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史記‧項羽本紀》)但在章邯大軍的虎視之下,沒有人敢向秦軍開戰。
楚懷王也派出了兩路援軍:一路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領兵五萬救援趙國,於秦二世三年冬,抵達安陽;另一路以劉邦為將進兵咸陽;並與眾人約定,先取關中者為王。
宋義到達安陽後,滯留四十六天不走,企圖坐觀秦趙相鬥,以收漁翁之利。但是他沒有考慮,如果沒有援軍,趙國肯定不敵章邯。如果章邯解決了趙國,下一個目標就是新敗的楚國。當時安陽天寒大雨,楚軍缺糧,士卒凍餓,拖延下去,必出大變。項羽多次進諫北上救趙,都被宋義拒絕,且下令軍中不聽命令者皆斬。項羽萬般無奈,殺了宋義,自任代理上將軍。楚懷王鞭長莫及,只得認可了。
各路兵馬皆懼秦軍聲勢,築營自守作壁上觀。項羽只能獨自作戰。楚軍數量遠遠少於秦軍。項羽沉著冷靜,先派英布率兩萬楚軍切斷章邯和其他秦軍之間的救應通道,隨後親自率三萬士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史記‧項羽本紀》),沒有退路,士兵唯有拚死一戰。“破釜沉舟”的成語由此而來。
及至巨鹿,楚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秦軍,全軍無不以一當十,項羽身先士卒奮勇廝殺,“又羽呼聲動天地”(《前漢記》),楚軍越戰越勇,打得秦軍膽戰心驚,終使楚軍九戰九捷。秦將蘇角陣亡,王離被俘,涉間不願投降自焚而死。旁邊的諸侯援軍看得目瞪口呆,直到秦軍敗退,才敢衝出營寨助戰,解了巨鹿之圍。
在項羽的步步緊逼之下,章邯節節敗退,最終於秦二世三年七月,在殷墟率部眾二十萬投降項羽。秦軍主力遂告覆滅,曾經滅六國擊敗匈奴的雄師就這樣灰飛煙滅了。
戰爭結束後,項羽召見諸侯將領。眾將膝行而前,莫敢仰視。趙王亦前來拜見,跪拜項羽搭救之恩。項羽被擁立為“諸侯上將軍”,為各路諸侯軍隊的統帥。
項羽向天下人展示了一代英豪的不世雄才。其橫空出世令當時所有的沙場武將黯然失色,也為中國歷史寫下了一段不朽的神話。
三、劉邦入關
雖然項羽解決了秦軍的主力,當上了“諸侯上將軍”,但率先攻下秦國都城咸陽的卻不是他,而是劉邦。
劉邦,沛郡豐邑中陽裡人,出身平民,四十八歲時起兵於沛縣,人稱沛公。他年輕時整日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父親稱他為“無賴”。他身邊有一幫狐朋狗友,加上出手大方、善於籠絡,因而頗有人緣;後來當了泗水亭長。
劉邦不喜歡讀書,也看不起讀書人,因此沒有什麼文韜武略。他擅長的是玩弄權謀,工於心計,見風使舵,懂得如何控制比自己有能力的下屬,因此手下有不少能人賢士。對於如何竊取別人的果實也有過人之處。
在與秦軍決戰之前,楚懷王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就是攻下咸陽城者為關中王。劉邦在項羽正面與秦軍激烈交戰之時,繞開了最危險的戰場,率兵突入關中。當時趙高已弒秦二世,去秦帝號,隨後子嬰殺趙高,只稱秦王。劉邦進攻咸陽,子嬰無力抵抗,於是素車白馬,降幟道旁,親自捧著皇帝的玉璽符節向劉邦投降。秦朝至此滅亡。
劉邦進了咸陽城,看到咸陽宮的宏偉壯麗,還有皇帝專用的帷帳、車馬、重寶和婦女,目瞪口呆,愛不釋手,全然忘記了外面紛亂的局勢和虎視眈眈的對手們,打算止宮休舍,住進皇宮。樊噲和張良等輪番苦勸,終於說動劉邦封閉皇宮和府庫,率軍到灞上駐紮,並按蕭何的建議宣布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人及偷盜抵罪,同時廢除秦律,其它方面則一切如常。“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史記‧高祖本紀》)
項羽在正面作戰,出生入死,但勝利的最大果實卻被劉邦輕取,氣憤不過,因此巨鹿大戰之後,立即率領四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向關中殺來,在咸陽城外的鴻門駐紮。謀士范增進言說劉邦在關東時貪財好色,這次進了關中反而不取財物、不戀美女,看來其志不小,應趁早鏟除。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也派人送信證實了劉邦的稱王之心。項羽隨即下令次日一早發起攻勢。
劉邦的全部兵力只有十萬,戰鬥力遠不及楚軍。如果兩軍對壘,結果不打自明。項羽的叔叔項伯為報答張良的救命之恩,連夜騎馬到灞上向張良透露了消息。張良不願獨自逃生,立刻告知劉邦。劉邦聽了大驚失色,頓時手足無措,在如此懸殊的力量對比之下,除了示弱求饒別無良策。於是劉邦和張良簡單商議後,立即請項伯進軍帳,敬酒寒暄,極力籠絡,又把自己的女兒許給了項伯的兒子,結成了兒女親家。彼此相談甚歡之際,劉邦趁機表白說自己並沒有稱王的野心,自己進入關中所做的一切都是為項羽入關做準備。項伯答應在項羽面前替劉邦說情,並囑咐劉邦第二天親自去拜謝項羽。
項羽重兵在握,傲視天下,本來就不把劉邦放在眼裡,加上項伯巧舌如簧,三言兩語就被說動了,放棄了進攻灞上的計劃。
第二天,劉邦帶著張良和大將樊噲親自到鴻門,表明自己只是看守咸陽,等項羽來稱王。項羽相信了劉邦,設宴招待劉邦。被項羽尊稱為“亞父”的范增則始終認為劉邦是心頭大患,堅持要項羽在宴會上斬草除根,殺掉劉邦,以絕後患。這場殺機四伏的宴會就是史上有名的“鴻門宴”。
宴會上,范增坐在項羽旁邊,幾次暗示項羽動手殺劉邦,可是項羽卻假裝沒看見。范增讓大將項莊到酒桌前舞劍助興,想藉機刺殺劉邦。項伯趕緊也拔劍陪舞,用身體擋著劉邦,項莊無法下手。張良見情況緊急,趕緊出去召喚樊噲。樊噲早年以殺狗為生,是劉邦麾下最勇猛之人。他聽說劉邦有難,手持盾牌和利劍,直接闖入軍帳。守衛士兵想攔住他,樊噲用盾牌一推,衛兵跌倒在地。樊噲揭開帷幕,瞪眼看著項羽,頭髮上指,目眥盡裂,斥責項羽說:“劉邦攻下咸陽,沒有占地稱王,卻回到灞上,等著大王你來。這樣有功的人,不僅沒有得到封賞,你還聽信小人的話,想殺自己兄弟!”項羽聽了,心中慚愧。劉邦乘機假裝上廁所,帶著隨從跑回灞上軍營中。謀士范增見項羽優柔寡斷放跑了劉邦,氣憤又絕望,嘆道,“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出《史記‧項羽本紀》。譯文:“唉!這小子真的不能跟他共謀大事。將來奪得項王天下的人,一定就是沛公!我們這些人都要成為他的俘虜了!”)
劉邦回到軍中後立刻處死了曹無傷。“鴻門宴”後來就成了“不懷好意的宴會”的代名詞。由此發展出來的成語還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