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姚崇不落井下石,不因私去賢

唐蓮


【正見網2016年05月31日】

唐代人姚崇(650--721),字元之,陝州硤石(今三門峽東南)人。氣節高尚。入仕後為挽郎。後授濮州司倉參軍。因奏事明晰流暢,為武則天所賞識,拜夏官侍郎。聖歷三年(700),進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從此任宰相。唐中宗時,出任毫、宋、常、越、許等州刺史。在任時,為政寬厚簡樸,井井有條,為人稱道。玄宗即位後,重新起用他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又遷紫微令。他忠心為國,勤勉用事,與另一位宰相宋璟,並稱“姚宋”,齊心協力輔佐玄宗,成就了“開元之治”的鼎盛局面。在用人方面,他秉公無私,任人唯賢,史稱“姚崇當國,進賢、退不肖,而天下治。”

從他能正確對待魏知古一事,就很好地說明他的為人。

魏知古原為唐睿宗朝廷的黃門侍郎,為人方直,頗有才學。姚崇愛其才能,積極向玄宗舉薦。其後,玄宗欲造玉真觀,魏知古以為勞民傷財,連連上書勸諫。玄宗見他果然忠直敢言,就提拔他為宰相,與姚崇同列。後來魏知古攝吏部尚書,掌管東都選官之事。恰好姚崇的兩個兒子,都在東都洛陽任職,他們想憑藉魏知古與姚崇的舊關係升遷,就通過魏知古的門客,向魏知古送禮。魏知古卻不但不買帳,而且回長安後,如實向玄宗報告了此事。一天,玄宗召姚崇問道:“你的兒子有才能嗎?都在哪裡?”姚崇心想:玄宗驟然問此事,必定是我的劣子出了問題,就說:“臣二子分司東都,其為人多欲而寡慎,是必嘗以事,干擾魏知古。”玄宗原以為姚崇可能會因為愛惜兒子而隱忍此事,聽到姚崇如此回答,不禁喜出望外,就問他:“你是怎麼知道的?”姚崇回答:“魏知古是我所推薦任相的,我兒子必定以為他會感念我的恩德,而去請託他。”玄宗聽後,讚賞姚崇的不講私情,但是在另一方面,卻鄙薄魏知古的為人,想將他斥退。姚崇得知此事後,連忙勸阻說:“臣子無狀,撓陛下法,陛下赦其罪,已幸矣;苟因臣而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為私於臣。累聖政矣。”姚崇強調不能因一己私事,損害國家政治,其論甚為嚴正,玄宗於是答應了他的要求。雖然後來終於將魏知古罷為工部尚書,但仍保留尚書之職,使其能繼續發揮其作用。

【附言】
魏知古是因為姚崇的引薦,才當上宰相的。應該說魏知古這個人為人方直,頗有才學,姚崇也正是看中他這一點,才積極向玄宗進賢的。

應該說,魏知古不因私害公的行為,是值得肯定的。姚崇的兩個兒子想憑藉魏知古與其父的舊關係,獲得升遷,一向正直無私的魏知古,不念姚崇的引薦之恩,嚴詞拒絕了其請求。其實,魏知古不念舊情也就罷了,完全沒有必要將此事泄露給皇上,魏知古此舉,固然體現了其公而忘私,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其氣量小、心胸窄,在皇上的眼中,魏知古就成了淺薄無知之輩,有向皇上表功取寵之嫌。魏知古此舉可謂愚蠢,皇上不但沒有褒獎他,反而認為其鄙薄不堪,而欲斥退他。

反觀姚崇,並沒有因魏知古的薄情寡義,而記恨他。當唐玄宗想要罷魏知古的官職時,姚崇並沒有落井下石,而是懇求唐玄宗繼續留任魏知古。姚崇之舉,可謂高尚而且高明。

(事據《唐書》)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