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老和尚和巡撫官

林靈


【正見網2016年05月19日】

清代有名的經學家、史學家、文學家畢沅,是江蘇鎮汀人,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相媲美的《續資治通鑑》,就是他編纂的。乾隆三十八年(1773),畢沅任陝西巡撫,赴任的時候,經過一座古廟,畢沅進廟內休息。一位和尚正坐在佛堂上念經,人報巡撫畢大人來了,這個老和尚既不起身,也不開口,只顧念經。畢沅當時只有四十出頭,英年得志,自己又中過狀元,名滿天下。他見老和尚這樣,心裡很不高興。老和尚念完一卷經後,才離座起身,合掌施禮,說道:“老衲適才佛事未畢,有疏接待,望大人恕罪。”

畢沅說:“佛家有三寶,老法師為三寶之一,何言疏慢?”隨即,畢沅上坐,老和尚側坐相陪。交談中,畢沅問:“老法師誦的何經?”

老和尚說:“《法華經》。”

畢沅說:“老法師一心向佛,摒除俗務,誦經不輟,這部《法華經》想來應該爛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個‘阿彌陀佛’?”

老和尚聽了,知道畢沅心中不滿,有意出這道題難他。他不慌不忙,從容地答道:“老衲資質魯鈍,隨誦隨忘。大人文曲星下凡,屢考屢中, 一部《四書》想來也應該爛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個‘子曰’?”畢沅聽了,不覺大笑,對老和尚的回答,極為讚賞。

獻茶之後,老和尚陪畢沅觀賞菩薩殿宇,來到一尊彌勒佛的佛像前,畢沅指著彌勒佛的大肚子,說:“你知道他這個大肚了裡,裝的是什麼嗎?”

老和尚馬上回答:“滿腹經綸,人間樂事。”畢沅不由得連聲稱好,因而問他:“老法師如此捷才,取功名容易得很,為什麼要拋去紅塵,皈依三寶?”

老和尚答說:“富貴如過眼煙雲,怎麼比得上西方一片淨土!”

兩人一同來到羅漢殿,殿中十八尊羅漢各種表情,各種姿態,栩栩如生。畢沅指著一尊笑羅漢,又問老和尚:“他笑什麼呢?”

老和尚回答說:“他笑天下可笑之人。”

畢沅一頓,又問:“天下哪些人可笑呢?”

老和尚說:“恃才傲物的人,可笑;貪戀富貴的人,可笑;倚勢凌人的人,可笑;鑽營求寵的人,可笑;自作聰明的人,可笑……”

畢沅越聽越不是滋味,連忙打斷他的話,說道:“老法師妙語連珠,針砭俗子,下官領教了。”

畢沅說完,深深一揖!便帶領僕從,離寺而去。

【附言】

大凡為官者,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好打官腔,官氣十足,給人以難於親近的感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大概是為官者大權在握,平素裡頤指氣使慣了,走到哪裡都是威風八面, 一呼百應,風光無限。

本文中的畢沅,是一個很不簡單的顯赫人物,不僅曾高中狀元,英年得志,而且還是名滿天下的經學家、史學家和文學家,他擔任陝西巡撫,可謂位高權重,平素裡他早就習慣了別人對自己的敬重,不料和尚對這位巡撫大人的到來,表現出不冷不熱的態度,難免心中有氣,於是就想找機會故意刁難對方。更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位不起眼的老和尚,乃是一位得道高僧,不僅滿腹經綸,而且雄辯滔滔,自己刁難不成,反受其辱,真可謂“偷雞不成反蝕把米”,羞愧而退。好個畢沅,不愧為有名的儒者,他受此折辱,並沒有挾私報復、仗勢欺人,而是趕忙向老和尚道歉,亦不失儒家風範。

由此不難看出,無論你是大權在握,還是才高八鬥,一定要做到平等待人,切忌“勢利眼”。古人說:“不諂上而慢下,不厭故而敬新”。就是告訴我們在待人時,不應用卑賤的態度,去巴結、逢迎有權勢的人,也不能怠慢地位低下的人。因為人本無高低貴賤之分,如果你待人時總是一副“勢利眼”,總有一天,你會碰得頭破血流。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