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王勃英年早逝的教訓

華翰


【正見網2016年05月06日】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二十六》記載: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六歲就善於寫文章。九歲時,讀大儒顏師古註解的《漢書》,作《指瑕》一文,指摘其中過失。麟德初年,官員劉祥道,巡行關內,王勃寫信給他,以展示自己的才華。劉祥道向朝廷推薦了王勃,皇帝便召見了他。王勃不到二十歲,就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職。

王勃多次寫頌文,獻給皇帝。皇子沛王,聽說了他的名聲,就請他到自己的府中,擔任“修撰”一職,專門負責寫《平台秘略》。書成之後,沛王對他更加信重。那時候,皇子之間經常玩鬥雞的遊戲,王勃就替沛王寫了一篇聲討英王的鬥雞的檄文。皇帝對此非常生氣,說:“這會使皇子之間產生矛盾。”就把王勃,逐出了王府。

王勃被免職後,去了劍南,他登上葛憒山,眺望四方,慷慨地追思諸葛亮的功績,並賦詩表達自己的感情。後來,他聽說虢州盛產草藥,又想研究醫學。後來,找門路(走後門),當了虢州參軍。

王勃總愛自恃有才,而欺負同僚,大家都討厭他。有個叫曹達的官奴,犯了罪,王勃就把他藏在自己家裡。後來,又怕泄密受牽連,就殺了他,暗中埋掉。但是終於被揭露出來,王勃因此被判死刑,幸好遇上朝廷大赦,才逃過這一劫。

王勃的父親王福畤,本是雍州司功參軍,因為受兒子(王勃)的牽連,被貶到交趾,做縣令去了。王勃渡海去探望父親時,掉進水中淹死,死時,年僅二十九。

打個比喻講:一柄鋒利的寶劍,掌握在壯士的手中,可以防身禦敵,建立功勳,若被孩子拿去舞弄,反而可能傷及自身性命。道德素質的高與低,就如同壯士與孩子,而寶劍則代表一個人的才華、技能。王勃六歲“善文辭”,九歲“作《指瑕》”,確實是天資超人,才華橫溢。可惜,他沒有相應的道德素質,來駕馭自己的才華,用之於正途,反而把它當成了嬉戲的工具(寫討伐鬥雞的文章),和恃才傲物的資本。這就像一個孩子舞弄寶劍,造成了嚴重的後果!所以古人講:恃才而寡德者,不祥。是有道理的。

王勃因寫《討英王雞》的文章,被逐出王府後,他若認真反省,改掉恃才凌人、心高氣傲的毛病,到任虢州參軍時,也不至於惹得人人厭惡。“曹達事件”可以說是王勃的一時糊塗(但這是殺人害命,人命關天!),若事發之前,有朋友給予忠告,結局可能完全不同。可惜,他一貫盛氣凌人,所以交不到願意規勸他的知己!

朝廷最終雖然赦免了王勃之罪,但上天卻沒有饒恕他。事隔不久,他就溺死海中,他那本該遠大的前程,也就此中斷。死前不久,他寫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閣序》,其中說到:“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可見他還是想東山再起,繼續做一番事業的。不過,錯誤若犯得太嚴重,上蒼就不給他“反轉”(平反錯誤、華麗轉身)的機會了!

僅憑才智、技能是不能獲得成功的。因才而傲物凌人,就更錯誤了,那甚至會招致身敗名裂。所以,我們為前途而拚命接受各種技術、能力培訓時,也該誠實懇切地培養、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

謙遜(並非口頭的謙遜)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品德之一,它能讓你客觀地對待自己的短處,並發現、學習別人的長處。當你從心底衷心佩服、讚賞別人時,就會贏得此人最真誠有力的幫助。如此一來,你一人等於擁有了多人的才智,成功之門必然由此打開,富貴也會隨之而來。

但你若恃才傲物,那麼,你便站到了許多人的對立面!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