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正氣和良知,皇帝尊敬

陸文


【正見網2016年04月21日】

《後漢書•列傳第十七》記載:

鄭均,字仲虞,東平任城人。年少時喜好黃老之學。他的兄長在縣裡做官,經常收受賄賂,對弟弟鄭均的幾次勸阻,置若罔聞。鄭均就跑出去做傭工,一年多後,拿到工錢,回來送給兄長,說:“這些錢,用盡還能再得到(做工還能再得),為官貪贓,一輩子就白白浪費、沾污了寶貴的生命!”他的兄長,被這番話所感動,從此就變得廉潔了。

鄭均為人誠實,崇尚正義。兄長死後,他供養著嫂子、侄兒,對他們情禮備至。朝廷徵召他做官,他常因擔心家裡的嫂子、侄兒,無人贍養,而推辭。

元和元年(84年),皇上(東漢章帝)下詔書給廬江太守、東平相說:“議郎鄭均,安貧樂道,為人恭敬節儉。以前在國家中樞部門,任職,後因病退休。他的為善之心,堅定不移,至老不息。另外,原安邑令毛義,為人謙遜,幾次以病,推讓朝廷徵召,其淳樸廉潔,為東州人稱道。《尚書》裡曾說:‘天子應彰顯恆常有德的人,這才吉祥!’因此,應該賞賜鄭均、毛義二人,穀米各一千斛。每年八月,有關官員,應前往探問他們,並賜羊、酒,以表揚他們的德行。”

第二年,皇帝東巡經過任城,去了鄭均的住處,並賞賜他終身享受尚書的俸祿,所以當時的人,稱鄭均為“白衣尚書”。

自私貪婪真的是人的“本性”嗎?鄭鈞用自己的真誠和耐心,終於感化了自己的哥哥,足見所謂的“自私貪婪”,只不過是心性中的一點污穢而已,是可以用道德的清潔劑,洗刷掉的。

鄭鈞對哥哥的感化,並不僅僅是口頭上的說教,而是以自己感人至深的行動,來展示真心本性的風采。這真心不僅感動了哥哥,最終還感動了天子,感動了天下。這段史料,不僅展現了鄭鈞的人格,也可以看出孝章皇帝的任人唯賢,以及對人的品德的重視。“章厥有常,吉哉!”《尚書》中的教誨,震撼人心。連皇上都背誦得出來,並加以引用。

鄭鈞和孝章帝,為後人樹立了崇尚道德品格的學習榜樣。

在中共邪黨的宣傳、洗腦中,一提到“封建君主”,總是一副不擇手段、極力維護封建統治的醜陋嘴臉。縱然稍有仁德,也往往被認定是“收買人心、愚弄百姓”的手段。但如果我們能夠拋開黨文化的毒害,就會發現古代的許多君主,實際上是在履行著國民道德教育的責任的。孝章皇帝對鄭鈞的封賞,也是如此,是一種對正氣和良知的聲援、表彰和倡導。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