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7年06月15日】
【原句】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
---語出《書•大禹謨》。
【譯註】與其錯殺沒有罪的人,寧肯偶爾做件錯事,放掉一個壞人。
辜:罪。不辜:沒有罪過。 失:過失,引申為做錯事(放掉)。 經:常。
不經:不常有的,偶爾的。
這是為虞舜掌管法律的皋陶,談到刑罰時所申述的原則。意思是說,判死刑應該特別慎重,因為這種失誤是無法挽回的。死刑的判決如有可能不當,不如不判;即使會造成偶爾的失誤,也比誤殺人好。
【原句】不用法者,國有常刑。
---語出《周禮•地官•小司徒》。
【譯註】對於不遵守法律制度的人,國家就應該毫不留情的懲處他!
用:這裡作接受、遵守講。 刑:依據法律所進行懲辦。
【原句】枉橈不當,反受其殃。
---語出《禮記•月令》。
【譯註】歪曲法律,斷事不公道的人,到頭來反而會自食惡果。(筆者註:中共許多貪官都是先前歪曲法律,廹害法輪功修煉人,後來自食惡果)
孔穎達註:「枉:謂違法曲斷。橈(讀撓):謂有理不申。應重乃輕,應輕更重,是其不當也。枉、橈:原意均指彎曲的木材,引申為彎曲不直,這裡是指歪曲法律。 殃:禍殃。」
【原句】巧目利手,不如拙規矩之正方圓。
---語出《管子•法法》。
【譯註】有很靈巧的眼睛和伶俐的手藝,仍然趕不上不太精密的圓規和直矩,能糾正圓形和方形的誤差。
比喻不論多麼賢明的君主都不如法律公正。應按法律治國,而不能憑個人好惡辦事,所以有雲「故巧者能生規矩,不能廢規矩而正方圓。雖聖人能生法,不能廢法而治國。」就是說,人可以制定法律,但不能代替法律任意行事。
【原句】天不為一物,枉其時,明君聖人亦不為一生,枉其法。
---語出《管子•自心》。
【譯註】大自然不會為了照顧某一作物,而更改季節規律;明智的君主和聖人,也不會因為一個人,而歪曲法律規定。
尹知章註:冬不為松柏不凋,而輟其霜雪;不為薺麥枯死,止其雨露也。"「周公不以管、蔡之親,休其誅放也。」 枉:曲,屈。時:四時,季節。一生:這裡指一人、一個生命。
《管子》認為要恪守法律。法律的不可更改,猶如自然規律之不可更改一樣:鐵面無情!
【原句】聖君任法,而不任智;任公,而不任私。
---語本《管子•任法》。
【譯註】聰明智慧的君主憑藉法律,而不是憑藉個人的小聰明來治理國家,依靠公正而不是根據私利來處理事情。
【原句】用賞者貴誠,用刑者貴必。
--- 語出《管子•九守》。
【譯註】執行獎賞最重要的是誠信不變,執行刑罰最重要的是嚴格地按照法律規定辦事。 誠:信用。 必:一定,不變更。
【原句】誅不避貴,賞不遺賤。
---語出《晏子春秋•問上》。
【譯註】該處死刑,不因為地位高貴就避而不判;該受獎賞,不因為地位低賤而漏掉他。
張純一校註:「貴者違法必誅之,賤者有勞必賞之。」
這是晏子對齊景公說的「盛君」(國家強盛的君主)應具有
的品德之一。賞罰不拘貴賤,是我們應遵守的原則。
【原句】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語出《老子》七十三章。
【譯註】冥冥之中的因果關係,象一副無邊無際的大網一樣,空隙疏闊,卻從來沒有失誤。 恢恢:寬大無邊。
原意是說,一切事情都是冥冥之中命定的,任何人和事都逃不了。後用以說明為非作歹,最終必受懲罰。人不能治時,天必治之。
【原句】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語出《論語•子路》。
【譯註】刑罰不當,老百姓連手腳都不知道放在哪裡。 中:得當。不中:這裡指淫刑濫罰。 措:放置。
這是孔子論正名時說的話。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原句】同罪異罰,非刑也。
---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譯註】 罪過相同而懲處不同,是不符合刑律的。
【原句】賞不僭而刑不濫。賞僭,則懼及淫人,刑濫,則懼及善人。若不幸而過,寧僭,勿濫。與其失善,寧其利淫。
---語出《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譯註】賞賜不過分,刑罰不濫用。賞賜過分,就怕恩及壞人;刑罰濫用,就怕連及好人。如果不幸而有了不當,寧可賞賜過分,不要刑罰濫用。與其失掉好人,寧可利於壞人。
孔穎達疏(注):「僭(讀見,虛假)謂僭差。濫謂濫佚。賞不僭:所賞必有功,不僭差也。刑不濫:所刑必有罪,不濫佚也。」 淫:過度。
【原句】為政者,不賞私勞,不罰私怨。
---語出《左傳•昭公五年》。
【譯註】掌握政權的人,不獎賞對自已有功勞的人,不懲罰對自己有怨恨的人。私:指個人一己之私。
昭公為豎牛所立,但昭公說:「豎牛禍叔孫氏,使亂大從,殺適立庶,又披其邑,將以赦罪,罪莫大焉,必速殺之。」作者用孔子引周任的這句話,來讚揚昭公。
【原句】賞當賢,罰當暴。不殺無辜,不失有罪。
---語出《墨子•尚同中》。
【譯註】(君主應該做到):獎賞應給予德行相當的人,懲罰應給予罪惡相當的人。不錯殺一個無罪的人,也不放過一個有罪的人。辜:罪過。
【原句】明賞不費,明刑不戮。
---語出《商君書•賞刑》。
【譯註】獎賞的規定十分明確,君主付出不多的賞賜就能收到成效,刑罰的制定明白清楚,不用殺人就可達到治理的目的。賞罰明確不移,就能收到賞一以勸百、懲一以儆百的效果,也就可以不用濫施賞賜與殺戮了,因此有人說:「明賞之,可至於無賞也;明刑之,可至於無刑也。」
【原句】君舍法,而以心裁輕重,則同功殊賞,同罪殊罰。
---語出《慎子•君人》。
【譯註】國君離開法律條文的規定,依據個人的喜怒好惡去裁定功過的輕重,那就會造成同樣的功勞卻有不同的賞賜,同樣的罪過會有不同的懲罰。裁:裁斷,裁定。
慎到(人名,即慎子)反對「以人為法,以言為法」的觀點,在今天仍有教益。
【原句】官不私親,法不遺愛。
---語出《慎子•君臣》。
【譯註】國家官吏不應該偏袒自己的親人,法律不能作為送給自己所愛的人的禮物。 私:這裡作偏袒講。 遺(讀位):贈送。
【原句】法雖不善,猶愈於無法。所以一人心也。
---語出《慎子•威德》。
【譯註】法律雖然不太理想,仍然比沒有法律要好。因為它可以統一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愈:勝過。 一:統一,劃一。
一個社會必須有共同遵守的規範,才能有秩序,有紀律,成為井井有條的集體。否則,各自為政的無政府主義,必然導致國家崩潰。
【原句】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
---語出《荀子•富國》。
【譯註】不進行教育,只依靠死刑、懲辦罪犯,法律制訂得再複雜,邪惡仍然很多。只是教育而不進行懲處,為非作歹的人就受不到應有的懲罰。 不勝(讀升):不勝其多。
荀子認為思想教育與法律懲處相分離的辦法,是各有流弊的,二者應相輔相成。
【原句】至治之國,有賞罰而無喜怒。
---語出《韓非子•用人》。
【譯註】治理得很好的國家,只有功過相當的賞罰,而沒有憑個人一時高興或憤怒而不恰當的獎懲。 至:至極。
韓非認為賞罰分明而有法度,是一個國家能夠「令行禁止」的重要原因。「喜則譽小人,賢不肖俱賞。怒則毀君子,使伯夷與盜跖俱辱」的那種憑個人一時喜怒,濫施賞罰的作風,必然導致國家大亂。
【原句】刑當無多,不當無少。
---語出《韓非子•難二》。
【譯註】刑罰懲處與犯罪相當,就不存在判刑太多的問題。判得不恰當,再少也可說多,而無所謂少。 當:恰當。
韓非認為執行法律主要在於量刑適當。量刑不當,雖少猶
多。
【原句】誠有功,則雖疏賤必賞;誠有過,則雖近愛必誅。
---語出《韓非子•主道》。
【譯註】的確有功勞,儘管同自己關係疏遠、地位也低賤,都應該賞賜;確實有罪過,雖然同自己很親密,又是自己寵愛的人,也應該誅戮。
韓非認為,只有象這樣賞罰分明,才能使「疏賤者不怠,而
近愛者不驕。」
【原句】法不阿貴,繩不撓曲。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語本《韓非子•有度》。
【譯註】法律不應因為犯法的人地位高貴而加以歪曲,就像墨繩不彎曲來遷就不端正的材料。懲罰有罪過的人不迴避高官貴族,獎勵好人好事也不漏掉一般的民眾。 阿:曲,歪曲。 繩:木匠用的墨線。 撓:彎曲。 曲:這裡指不端正的木材。 匹夫:指一般的群眾。
【原句】一民之軌莫如法。
---語出《韓非子•有度》。
【譯註】能把全民的思想和行為,統一到正確軌道和規範內的,只有法律。 一:統一。 之:達到。 軌:軌道,規範。
韓非認為法律是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政權和有紀律的社會,所必需的條件。
【原句】懸衡而知平,設規而知圓。
---語出《韓非子•飾邪》。
【譯註】把秤桿懸起來就知道平與不平,把圓規放在位置上就知道圓與不圓。 衡:秤。
比喻賞罰分明,就可以明辨是非;循法以治,才能公正無邪。
【原句】釋規而任巧,釋法而任智,惑亂之道也。
---語出《韓非子•飾邪》。
【譯註】君主想拋棄原則,而憑藉自己的機巧;丟掉法律條令,而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就必然步入一條使自己迷惑昏亂的道路。
韓非認為治理國家,不能依靠隨機應變的機巧。而要依靠穩定不變的法制。
【原句】明法制,去私恩。令必行,禁必止。
--- 語出《韓非子•飾邪》。
【譯註】明白地確立法律制度,拋開對自己有利益的私人關係。這樣,有命令必然能毫無障礙地貫徹,有禁令必然沒有人敢於違反。
韓非認為只有「明公私之分",才能真正樹立起君主的權威。
【原句】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
--- 語出《呂氏春秋•察今》。
【譯註】治理國家沒有法制,國家就秩序大亂;法律不隨著形勢的發展而修訂,就會脫離實際。 悖:不一致,這裡指與現實脫節。
原意是批判那種死搬奴隸社會法典因循守舊的「法先王」觀
點。國家沒有法律不行,一成不變的法律也不行。
【原句】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
--- 語出《戰國策•秦策一》。
【譯註】刑罰不迴避勢力強大的人,賞賜不偏私同自己親近的人。
高誘(人名)註:「諱,由辟也。《詩》雲; 「仲山甫不辟強御,不侮鰥寡』,此其一隅也。私:猶曲也。」
【原句】道不拾遺,民不妄取。
---語出《戰國策•秦策一》。
【譯註】東西掉在路上,沒有人撿起來據為己有,不是自己的東西,老百姓不亂拿。
高誘註:「遺物在道,民不拾也。民非其物,不妄取也。」這是讚揚法治良好的社會狀態。
【原句】賞必加於有功,刑必斷於有罪。
---語出《戰國策•秦策三》。
【譯註】賞賜,一定獎勵有功勞的人;刑罰,一定懲治有罪行的人。
【原句】與其殺不辜,寧失於有罪。
---語出漢代賈誼《新書•大政上》。
【譯註】與其冤枉處死無罪的人,寧可錯誤放掉一個可能有罪而不該釋放的人。 辜:罪過。
賈誼認為「誅賞」要處死的人,如果不是證據確鑿,寧可不
判。即便這可能使真正有罪的人逃脫法網,也比錯殺人造成難以挽回的失誤要好些。
【原句】疑罪從去。
---語出漢代賈誼《新書•大政上》。
【譯註】 由於證據不足,使人難以定罪的罪犯,在定案時,應選擇「無罪」的處理辦法。
賈誼是從儒家「仁政"的觀點得出這個結論的。「疑罪從去」
的出發點是「仁也」。沒有確鑿證據,不能輕率定罪,從現代法律觀點來看,無疑也是正確的。
【原句】至賞不費,至刑不濫。
---語出《淮南子•汜論》。
【譯註】恰當的獎賞,花費不多就可收到鼓勵的效果。恰當的刑罰,不必大量使用就會制止犯罪。
高誘注。「賞當賞,不虛費」。「刑當刑,不傷善」。至:恰當。 費:大量耗費。 濫:過度而沒有節制。說明獎勵和懲罰的效果,不在於濫施,而在予得當。
【原句】世不患無法,而患無必行之法。
---語出漢代桓寬《鹽鐵論•申韓》。
【譯註】國家最令人憂慮的不是沒有法律,最令人擔憂的是有正確的法律而不能付諸實行。
沒有法律還可以制訂,有了法律而不按法律辦事,就會使人民大失所望。
【原句】誅賞不可以繆,誅賞繆則善惡亂矣。
---語出漢代劉向《說苑•政理》。
【譯註】懲罰、獎賞不要發生錯誤,否則,好的壞的就混亂了。 繆:通「謬」,錯誤。
季孫問孔子:「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回答時,說了這話。
【原句】 有功而不賞,則善不勸;有過而不誅,則惡不懼。
---語出漢代劉向《說苑•政理》。
【譯註】有功勞而不獎賞,好人就得不到鼓勵、促進,有過錯而不懲罰,惡人就不害怕。
【原句】賞賜不加於無功,刑罰不施於無罪。
---語出漢代劉向《說苑•政理》。
【譯註】賞賜,不獎勵沒有功勞的人;刑罰,不懲治沒有罪惡的人。
武王問太公:「賢君治國何如?」太公談到賞罰時,說了這話。
【原句】當公法則,不阿親戚。
---語出漢代劉向《說苑•至公》。
【譯註】承擔著為國執法的重任,就不能偏袒親戚。
當:承當。 阿:偏袒。
【原句】愛子棄法,非所以保國也。
---語出漢代劉向《說苑•至公》。
【譯註】愛護兒子拋棄國法,不是保護國家的辦法。
楚文王進攻鄧國,令二子拾菜。二子奪老人畚箕而回。楚文王要殺二子,大夫勸阻,而老人呼天號哭,大喊無道。楚文王見老人時,說了這樣的話。
【原句】法正則民慤,罪當則民從。
---語出漢文帝《議除連坐詔》。
【譯註】法制公正,老百姓就誠實忠厚;罰當其罪,老百姓就服從。
慤(讀缺):誠實,忠厚。 從:順從,服從。
(「之一」完,「之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