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大義之人——諸葛亮

如一


【正見網2017年07月30日】

談到「義」,很多人會想到《三國演義》,特別是關羽,在桃園與劉備、張飛三結義後,表現的「義薄雲天」。

曹操想拉攏關羽為己所用,把關羽圍而不殺,逼迫他投降,於是關羽屯山約三事,其中一條:聽到劉備的消息,立刻走人,曹操不得阻攔。歸順後,曹操賞賜他很多金銀,關羽分文未動,封存起來;為了亂了關羽與他的兩位嫂嫂的倫理,命令他與嫂嫂共居一室,結果關羽整夜在門口秉燭達旦讀《春秋》,不肯亂了輩份與倫理,而且每天堅持向兩位嫂嫂請安;聽到劉備的消息,立刻掛印封金,帶著嫂嫂們過五關斬六將;後來還有在赤壁大戰中,在華容道義釋曹操等。

關羽在其中充分表現出了「義」的行為、言行與內涵,後人因此還把他尊為「財神」來供奉。在諸葛亮出山前,關羽確實被作為推演「義」的主角在表現,但是縱觀全書會發現關羽還不能被稱之為真正的大義之人,因為他有始無終。諸葛亮出山後的一段時間,關羽的表現還算中規中矩。劉備建立蜀國後,關羽自負、自傲、不夠寬容的一面就表現了出來,結果最後中了計,敗走麥城,被東吳所殺。所以,在詮釋「義」的內涵方面,關羽還不能完全算是主角,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大義之人。

由神韻藝術團表演的新年晚會中,有一個舞蹈節目《草船借箭》,諸葛亮一出場,幾個舞蹈動作,把諸葛亮的形像展現出來,完全打破了人們意識中的文弱書生形像,我當時的感覺:這才是真正的諸葛亮形像,一個能擔當起真正大義之人的形像。

《三國演義》中描寫諸葛亮的形像為:「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有的史料記載:「身長八尺(約1.84米),容貌甚偉,時人異焉。」對於諸葛亮的才能,徐庶曾曰:

「以某比之,譬猶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耳。
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以吾觀之,管、樂殆不及此人。
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

但是在大陸人的心目中,諸葛亮卻是一幅文弱書生形像,大大弱化了作為主角的真正內涵。

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加上中共匪首毛氏對魯迅的推崇,大陸有見地的知識分子即使對於諸葛亮有不同的認識也不敢表達出來,怕被扣帽子,被批鬥,為了生存,只能附和,甚至為了眼前利益斷章取義的醜化和歪曲諸葛亮,迎合中共的黨文化。

說諸葛亮是真正的大義之人,一個原因是諸葛亮有始有終。劉備三顧茅廬,打動諸葛亮出山相助,所表現出的所有的政治、軍事、治國、治軍的才能都是圍繞著諸葛亮的大義在展開。火燒博望,是諸葛亮出山第一功,再之後火燒新野,舌戰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東風,遣關羽放走曹操,三氣周瑜,智辭魯肅,計收馬超。蜀漢政權建立後,七擒孟獲,白帝城託孤,六出祁山,收姜維,出師表,木牛流馬,連弩,星落五丈原,死諸葛走生仲達等。

《三國志平話》記載: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引軍看諸葛營寨,嘆曰:「天下奇才也!」遂誄而祭之。至當夜,狂風過處,見一神人言:「軍師令我來送書。」司馬接看,書中之意略云:「吾死,漢之天命尚有三十年,若漢亡,魏亦滅,吳次之。爾宗必有一統。若爾執迷妄舉,禍及爾也。」司馬看罷,有不從之意。神人大喝。司馬喏喏言曰:「願從軍師之令。」神人遂推司馬倒地,叫聲不迭,覺來卻是一夢。以此司馬各立邊疆,不與漢爭鋒,還朝。諸葛亮身死還沒有忘記再保蜀漢三十年,通過託夢的形式告誡司馬懿。

諸葛亮做到了《出師表》中講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第二個原因是諸葛亮所做的都是為了酬謝劉備的三顧之恩義與白帝城託孤之重,自始至終都沒有偏離這個主題,為了這個「義」字鞠躬盡瘁,奉獻了他的全部力量。

說諸葛亮是真正的大義之人,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表面上是諸葛亮為了酬謝劉備的三顧之恩義,真實的意義是諸葛亮為了為人類留下「義」的文化而「鞠躬盡瘁」。

諸葛亮能掐會算,會排兵布陣,還能用石頭在江邊排出八卦陣,相當於十萬雄兵,無論在軍事方面,還是治國才能,都已經遠遠超越正常人的能力,這樣一個半神半人的軍師,怎能會不知道天意呢?每次打仗,勝負天意已定,所以諸葛亮胸有成竹,都是在按照天意在排兵布陣。赤壁之戰,曹操不該亡,安排關羽去駐守華容道;天不滅司馬懿父子,在大火已起時,大雨澆滅;街亭當失,安排馬謖守街亭;明知魏延有反骨,還要留下來,才有踏滅燈燭,壞了諸葛亮逆天改命之事……仔細的閱讀這本名著,圍繞著「義」,來探索諸葛亮的言行,會發現諸葛亮為了留下「義」這個文化真的是殫精竭慮,鞠躬盡瘁,一步都不敢走錯,留下了有關「義」的各種表現與深刻涵義。

如果不是站在這個角度探索這部名著,只能是困惑多多,無論怎麼都不能自圓其說。當今的大陸有各種講壇,甚至有各種各樣的著作在解說《三國演義》,無論閱讀多少,都不能釋掉心中的困惑。

站在中共黨文化的思維、角度去閱讀、詮釋《三國演義》,只能是越看越迷惑,永遠得不到真知灼見。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