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8年07月22日】
人們對勇敢的崇尚,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三國志》中的關羽、張飛、馬超。《水滸傳》中的林沖、武松、魯智深。在《太平廣記》中輯錄了幾十位驍勇之士,有「一身都是膽」的趙雲,有「不探虎穴,焉得虎子」的呂蒙,有「少有膽氣,跳走如飛」的楊大俠,有「應命躍馬,負槍而進,必行刺之於萬眾之中,人馬俱到」的秦瓊,還有「著白衣,所向披靡」的薛仁貴。
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之所以讓讀者痴迷,是由於他們塑造了一個又一個「奮不顧身,拔刀相助」的英雄人物,這些英雄對貪官污吏、對流氓惡霸、對不合理的黑暗社會,進行奮力反抗,不顧一切去維護正義,講義氣,重感情,為朋友兩肋插刀,即使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這樣的英雄人物,是人們所嚮往的。也是邪黨、黑幫所害怕的。
孔子的弟子子路,以率直勇敢聞名。對於子路的勇敢,在《論語•公冶長》中,孔子曾經調侃過: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歟!」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孔子說:「如果我的主張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從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聽了之後,非常高興。孔子說:「仲由啊,你的勇敢超過了我,可其他方面,實在沒有可取的地方啊!」
孔子並不欣賞那種匹夫之勇,而是推崇智、仁、勇相結合的勇敢。他認為「君子之道有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論語•憲問》)在孔子看來,智、仁、勇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有仁德之人,是樂觀通達而沒有憂慮的,聰明而有智慧的人,是不會被迷惑的,勇敢的人,是無所畏懼的。三者之中,仁是核心,知是知仁,勇是行仁,因此,「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論語•憲問》)。因為真正的勇敢,是從仁義之心產生出來的,因此,有仁義之心的人,肯定勇敢。而勇敢的人,卻不一定有仁心。勇是仁者之勇,是智者之勇,而絕非匹夫之勇。
關於匹夫之勇和智者之勇,《論語•述而》中有這樣一段話:子路曰: 「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不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子路問孔子: 「先生如果率領三軍作戰,你選擇誰做你的助手?」孔子說:「我是不會與一個能夠赤手搏虎、徒步過河、死也不後悔的人共事的。與我共事的人,應該是個遇事格外謹慎小心、善於謀劃而後,再作決定的人。」孔子不願與「暴虎馮河,死而無悔」的人在一起去統率軍隊,因為在孔子看來,這種人雖然視死如歸,但有勇無謀,容易誤事。「勇」是孔子道德範疇中的一個德目,但勇敢不是蠻幹,而是「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的智勇雙全之人。
東漢時,班超以漢朝特使的身份,出使西域諸國。到鄯善後,鄯善王的態度由起初的恭敬,變得冷淡起來,班超探明是匈奴使者到來的原因,於是召集隨員36人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當今之計,只能夜間火攻匈奴人,先下手為強,把他們全部殲滅。這樣鄯善人膽破,就大功告成了。」半夜,班超率領部下,飛奔匈奴陣地,經過激戰,鄯善王嚇得叩頭謝罪,表明服從漢朝.以後絕無二心。班超用他的智慧和勇敢,贏得了鄯善的服從,這才是真正的勇敢。
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說:「太膽小是怯懦,太膽大是魯莽,勇敢是適得其中。」出於虛榮心、好奇心或者貪婪之心,去冒生命危險的人,不是勇敢的人。勇敢不同於激情中的不顧一切,它是根植在心中的持久穩定的人生品質,如同經冬不凋的松柏,四季常青。
勇敢無所謂大小,追求進步、追求真理、追求正義的人是勇敢者,在戰場上衝鋒陷陣、奮不顧身的人是勇敢者,在事業中開拓進取、與困難作不懈鬥爭的人是勇敢者,在成長中與阻礙自己進步的觀念慾望進行堅決鬥爭的人是勇敢者。
勇敢不在臂膀上,而在冷靜的頭腦裡。
縱觀當前的貿易戰,川普一方,順天理,合民心,擁仁義,出師有名。中共邪黨一方,背天理,違民意,耍無賴,胡攪蠻纏。理足仁厚者必勝,邪惡卑鄙者必敗。
正是:中共獨裁上西樓,淫腐臭,月如鉤。寂寞無朋深院鎖清秋。債款剪不斷,民憤理還亂,維穩沒有救,真夠哀愁!噫,別是一番苦味在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