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8年08月28日】
任何一位管理者,都想獲得一種行之有效、百行百成、萬驗萬勝的妙招!這種妙招有沒有呢?應該說:沒有!但是也可以講:有!它就是四字靈方:「以身作則!」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意思是說:「自身正了,即使不發布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干。自身不正,即使發布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孔子在這裡,講的就是管理之道。孔子認為:管理者,要懂得正人先正己的道理,如果管理者自己坐得端、行得正,就會得到百姓的擁護和支持;同時,百姓也會歸於正道,社會風氣自然清平。否則,如果管理者不嚴格要求自己,胡作非為,不走正道,就不會得到百姓的擁護,同時,還會使社會風氣也變得烏煙瘴氣,一蹶不掁!
孔子非常重視「以身作則」的威德和力量,在《論語》中,多次提到以身作則的重要性,比如----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論語•憲問》) 孔子說:「在上位的人喜好禮,那麼百姓就容易指使了。」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論語•子路》) 子路問:怎樣管理政事?孔子說:「做在老百姓之前,辛勞在老百姓之前(請記住:絕不是享樂在百姓之前!)。」子路請求多講一點,孔子說:「不要懈怠。」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假如)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論語•顏淵》) 季康子擔憂盜竊,問孔子怎麼辦?孔子回答說:「假如你自己不貪圖財利,即使獎勵偷竊,也沒有人偷盜!」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論語•顏淵》) 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帶頭走正路,那麼還有誰敢不走正道呢?」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論語•為政》 季康子問:「要想使老百姓對當政的人尊敬、盡忠並且努力幹活,該怎樣去做呢?」孔子說:「你用莊重的態度,對待老百姓,他們就會尊敬你;你對父母孝順、對子弟慈祥,百姓就會盡忠於你;你選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會互相勉勵,加倍努力幹活了。」
另外,關於「正人先正己」的思想,唐太宗李世民說:「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他對統治者的表率作用,是這麼看的:「凡人君之身者,乃百姓之表,一國之的(的:是目標之意)也。表不正,不可求直影,的不明,不可責射中。」意思是說,如果君主不能自己作出榜樣,而希望管理好老百姓,這如同「表」歪,卻要求影子正 一樣是不可能辦到的;如果君主自己不能修持高尚的品德,而要求老百姓去修持,就如同沒有「靶子」卻要求射中目標一樣荒唐可笑。
歷史上許多傑出的統治者,不僅說得好聽,而且也做得好看!開創「文景之治」的西漢文、景二帝,他們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並以身垂範,為文武百官、黎民百姓,作出了很好的榜樣。他們在口頭上反覆強調要以農為本,號召臣民重農的同時,親自動手,身體力行,為天下先。文帝下詔開籍田,他親自下田耕作;景帝講:「朕親耕,後親桑。」文帝曾想蓋一座露台,聽說要花費百金,等於中人十家之產,於是便立刻取消了這個計劃。據載,文帝在位23年,「宮室、苑圃、車騎、服飾,無所增益。」他自己身穿「戈綿」做成的袍子(「戈綿」是當時極為普通的衣料),所寵愛的慎夫人「衣不曳地」 (即穿短裙以節省布料)。他們的帷帳,連花紋都沒有,十分樸素。就連死後造陵,他也反覆叮嚀,建陵要因地制宜,力求從簡,不得勞民傷財——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因其山,不起墳。臨終前,文帝還特地下遺詔說:「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我甚不取!」主張薄葬,反對浪費。
「正人先正己」的原則,不僅適用於企、事業單位,也適用於家庭和學校。古人云:「君不正,臣投外國;父不慈,子必參商。」「父欲行劫,子必殺人。」在家庭裡,家長的舉止、言行,乃至價值觀,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如果大人有不良的生活習慣,孩子也會照著學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
同理,在學校裡,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教師為人師表,其言行對學生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要學生認真對待作業,教師要先認真地批改作業;要學生愛護集體,老師要先愛護學生。
總之,無論各行各業,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不要忽視榜樣的力量。
「正人」與「正己」的關係,其核心是「正己」。歷史上的君主,都可以在百姓面前,以身作則,為甚麼中國當今的一些管理者,反而做不到呢?
答案可在《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一書中找到。書中明確指出:「共產主義並非一種思潮、學說,或者在人類尋找出路時一個失敗了的嘗試。它是魔鬼,亦稱共產邪靈,由恨和宇宙底層空間各種敗壞物質構成,其終極目的是毀滅人類。
共產邪靈毀滅人類最陰邪的一招,就是破壞創世主為救度眾生而造就的神傳文化,或曰中華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