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學瓊林》筆談(三十二):黃帝規制漢服

劉如


【正見網2019年01月22日】

【原文】
冠冕衣裳,至黃帝而始備;桑麻蠶織,自元妃而始興。

【字詞義解釋】
(1)冠冕:帽子。冕,古代卿大夫以上官員所戴的禮帽。
(2)元妃:指黃帝的妻子嫘祖。

【譯文參考】

一直到黃帝時,各種冠服衣著的等級制度才趨於完備;黃帝的妻子元妃嫘祖發明了採桑養蠶治絲的方法,並教導民眾如何織布製衣。

【讀書筆談】

我們的歷史,被叫做五千文明史,我們的民族叫做中華民族,又叫做華夏民族,只因先祖黃帝,是這五千年人類文明的開創者,這五千文明,最突出的外在特徵就是華夏二字。華就來自漢服的華美,夏就是禮儀之大。正所謂「漢民族有其章服之美,而稱為華,有其禮儀之大而稱為夏,固而稱漢民族為華夏民族。」而黃帝就是創製漢服並規範其禮儀制度的先祖。漢服之華美,來自黃帝正妃嫘祖發明的絲綢。

也就是說,黃帝承天命代替炎帝成為天下之主,就意味著他要系統完成華夏為外在特徵的文明歷史的根基。因此漢服的系統創建必然是神傳文化的特點,註定與華美的絲綢相配,同時誕生。而這件事也就自然交給了他的正妃嫘祖來完成。於是絲綢被嫘祖發明並傳授給百姓。黃帝既然以道德治國,也意味著服飾不再僅僅具備禦寒美觀和遮羞的功用,天人合一、人倫道德的文化內涵也必將蘊涵其中,表現為服飾禮儀,有統一規制,明身份,定位置,和天道(比如上衣下裳的規制,上衣象徵天,在上,下裳象徵地,長至腳踝幾乎貼近地面,也就是從那時開始,中國人將衣服稱作了衣裳,衣裳便是傳統漢服的基本樣式。)以此教化百姓,治理天下,使得中華民族從此變得舉止有度,彬彬有禮,氣度非凡。

自此,中華漢服,以五行的顏色作為正色,從顏色到樣式,根據不同的身份和場合,有嚴格的規制。

從黃帝開始,直到堯舜,就是孔子最為敬仰的具有五行之德,以德教化天下的五帝。黃帝具有五行中的土德,屬於黃色,所以稱為黃帝。孔子的仁孝信義之說,就來自五帝治國的道德實踐。因此,外在的服飾與禮儀,是與德相配的外化形像。因文字在黃帝時期的開創,使得五千文明外表華美有度、彬彬有禮、而其核心是道德仁孝的歷史被完整保存了下來。這也絕非偶然。

值得一提的是,帝王的行為是道德教化的表率,我們古人常說娶妻娶賢,這也是黃帝留下的傳統,他的正妃教人養蠶製衣,品德高尚,他的次妃嫫母長相醜陋,但德行高尚,配合正妃一起輔佐黃帝,深受黃帝敬重。黃帝說:「重美貌不重德者,非真美也,重德輕色者,才是真賢。」

從此帝後的行為,成為天下夫妻的表率,皇后自然就要母儀天下,成為婦女的榜樣,教化女子的品德,教會她們如何輔佐夫君,管理好家庭。當然織布製衣也就成為女子的主要工作。

【說故事時間】

中國是古代唯一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

傳說黃帝打敗了蚩尤之後,蠶神獻上潔白髮亮的蠶絲,慶賀黃帝的勝利。黃帝請人將絲織成絹布,再將絹布裁成輕暖舒適衣服。之後,黃帝的妻子嫘祖發現,蠶也能吐出像蠶神所獻的絲,就開始種植桑樹,採桑養蠶,再將蠶絲織成絹布。嫘祖把方法教給百姓,從此採桑、養蠶、織布就成為古代中國婦女的主要工作。

相傳黃帝制定了冠服的等級制度,依照不同的等級制度,區分尊卑貴賤,各種禮儀也隨著產生。於是,服裝不再只是避寒、遮羞、裝飾而已,而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它代表個人的社會地位,不得隨意僭越。

中國擁有歷史悠久的衣冠文化,每個朝代有其獨特的服飾風格。中國漢族傳統服飾的基本造形是上衣下裳;上衣象徵天,長至膝蓋;下裳象徵地,長至腳踝。至今中國人仍統稱各種衣服為「衣裳」。春秋戰國時出現了一種上衣下裳相連的服裝─ ─深衣,因為它直而寬大,可以把將身體深藏不露,所以稱作「深衣」。它的剪裁方式獨特,將上下分別剪裁,再縫合為一,長度大約到足踝。「深衣」用途廣泛,不分男女,不論尊卑,上自文人武將,下至升鬥小民可以穿著,據 《禮記.深衣》記載:「故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可以擯相,可以治軍旅。」是十分受到喜愛的禮服。漢服的特徵是寬直、大袖,腰間系上束帶即可產生自然的縐 褶,再在領、袖、襟等部位鑲滾色邊、繡花,作為裝飾。

 

(註:據正見網傳統文化教材《幼學瓊林》改編,增加筆談部分,以便理解課文內容)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