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9年06月03日】
一、燕昭王招賢攬才,中興國家
《戰國策•燕策一》記載:
燕昭王,名職,紀元前311---前279年在位。即位後改革政治,招攬人才,於紀元前284年大破齊國,是為燕國最強盛的時期。
燕昭王把被齊國搞得殘破不堪的燕國,收服後,即位,自身十分謙恭,出手十分大方,用來招攬賢才,想報齊敗燕國之仇。因此,燕昭王親自去求教郭隗(讀委)先生說:「齊國趁我國內亂,而襲擊並打敗了我國。我知道:燕國現在國力弱小,軍事力量單薄,不能夠報仇雪恨。可如果能招募賢才,與我一同治國,來給先王報仇雪恨,是完全可能的。這是我的夙願!請問:如何才能給燕國報仇呢?」
郭隗先生回答說:「稱帝之君,與他的老師相處,是稱王之君;與他的朋友相處,是稱霸之君;與他的大臣相處,是亡國之君;與他的僕役相處,能不顧自己的身份,而放下架子去服侍人,則是招來強己百倍的人;先人而做,後人而息,先發問、後思考,則是招來勝己十倍的人;別人干什麼你干什麼,則會吸引與你本領差不多的人前來;扶著桌子、拄著拐杖,對別人頤指氣使,則本領不如你的人就會前來;如果跳躍抨擊,粗暴地呵斥,則奴隸之輩就會前來。這是古人服侍有道、招致賢士的方法。大王果真能夠廣選國中賢士,而去他們的門下謁見,天下聽說您禮賢下士,各國賢士必定會慕名而至。」
燕昭王說:「那麼,我先去謁見誰呢?」郭隗先生說:「我聽說,古代有個國君,想用千金求購千裡馬,買了三年,也沒有買到。宮中的內官,對國君說:『請大王您派我去。』國王答應了他。三個月後,內官買到了千裡馬,但那匹馬已經死了。他用五百金只買了一個馬頭,並向國君交差。國君大怒,說:『我要的是活馬,哪裡讓你花五百金買了匹死馬頭回來?』內官解釋說:『一匹死馬況且花五百金買了回來,何況活馬呢?天下的人,從此一定以為大王愛好千裡馬,千裡馬不久就會到來!」
於是過了不到一年,千裡馬就來了三匹。現在大王您誠心誠意地招攬人才,請您先從我郭隗開始吧。人們看見我郭隗這種沒有本領的人,尚且被任用,何況比我更賢能的人呢?哪裡會因為距離遠而不來呢?」
於是,燕昭王為郭隗建築宮室,並且拜他為師。此後,樂毅從魏國來了,鄒衍從齊國來了,劇辛從趙國來了,士人們爭著來到燕國。
燕昭王做到了追悼死者,慰問生者;與老百姓同甘共苦。
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國殷實富足,士兵精神抖擻,而不畏懼作戰。於是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共同起兵伐齊。齊軍大敗。齊閔王出逃在外。燕軍單獨追趕齊國的敗軍,進入齊都臨淄,盡掠齊國的寶物,焚燒齊國的宮室宗廟。齊國只有即墨與莒兩座城池,沒有被攻破。
二、賢臣辭官,去做平民
《戰國策•趙策一》記載:
賢臣張孟談,在鞏固了趙氏宗族的地位以後,便開始擴充趙國的疆土,發奮躋身於五霸之列,在極力推崇趙筒子的同時,將趙簡子的遺教,傳授給趙襄子。因此對趙襄子說:「從前,您的父親,君臨趙國時,留下幾句話說:『五霸能稱雄的原因,就在於使君主能夠控制臣下,而不讓臣下操縱君主。所以地位高貴、位居列侯的,就不能做宰相;有將軍職位的人,就不能做近大夫。』現在我的名聲很大,地位很高,權勢顯赫,而眾人懾服,我情願丟棄功名,去掉權勢,去做平民百姓。好讓您大權在握,發號施令,勤於政事。」
趙襄子感到不解,問:「為甚麼呢?我聽說輔佐君主的人,名聲顯赫,功勞大的人,地位崇高,治理國家的人,權力很大,只要自己講求信義,且忠誠不二,眾人就會佩服。這是先代賢王們使國家安定,使社稷穩固的主要原因啊!你為甚麼要丟棄功名,去掉權勢,去做平民百姓呢?」
張孟談回答說:「您所說的,是取得成功的美好經驗。我所講的,是保持國家權柄的道理。我考察前輩歷代的史實,天下的標準是相同的,臣子與君主,權勢不相上下,能有美好結果的,還不曾有過。不忘歷史經驗,是我們現在的老師。君主您如果不考慮我的意見,我也實在沒辦法。」張孟談面容悲傷地、帶著訣別的表情。
趙襄子同意讓他(張孟談)離開了,他在家躺了三日,派人對趙襄子說:「晉陽的政事,做臣子的不執行、不處理,該怎麼辦?」趙襄子說:「應該處死。」張孟談又說:「那我為國效力,使社稷安定,不逃避死亡的威脅,以表明我的忠誠。我下決心要棄官而去,您還是讓我走吧!」
趙襄子說:「那就隨你的便吧!」允許他告老還鄉。於是張孟談放棄了功名,保住了自己的名望,交還了封地,回鄉耕田去了。
張孟談是賢臣,他的行為,促進了明主(趙襄子)的勤勞善政。
附言:筆者初看此史料,懷疑是否真有其人。便查閱----
【中國歷史人物大辭典•張孟談】
「張孟談,春秋晉趙氏家臣。亦作張談。前468年,知伯率韓、魏之師,攻打趙國,圍晉陽三年。他密見韓、魏之君,使反攻知伯,趙氏得以反敗為勝。即固趙氏,他便拋棄功名權勢,親耕於負親之丘。後三年,韓、魏、齊、燕等同謀伐趙,他再次出山。為趙大夫。並令其妻及三子,分別出使楚、韓、魏、齊等國。使諸國敬畏趙。不再謀趙。」
筆者閱畢,大為欽贊:「中華偉大,確有斯人!」
三、說客諫言:「寵幸小人,國家必亂」
《戰國策•趙策四》記載:
有一位說客,拜見趙王說:「我聽說您將派人去買馬,有這回事嗎?」趙王說:「有。」
客人問:「為甚麼現在還不派人去買呢?」
趙王說:「還沒有選定能相馬的人。」
客人說:「您為甚麼不派建信君去呢?」
趙王說:「建信君要處理國事,況且他又不是相馬的行家。」
客人說:「您為甚麼不派紀姬去呢?」
趙王說:「紀姬是個婦道人家,不懂得相馬。」
客人說:「買回良馬,對國家有什麼好處呢?」
趙王說:「對國家沒有什麼好處。」
客人又問:「買到劣馬,對國家有什麼害處呢?」
趙王說:「對國家沒有什麼害處。」
客人說:「既然如此,買回良馬與劣馬,對國家都沒有什麼利害關係,可您買馬為甚麼還必須選定會相馬的行家呢?如今若治理天下的措施出了問題,國家便會成為廢墟,社稷就會毀於一旦,可大王卻不把治理天下的重任交給行家;卻給了建信君,這是為甚麼呢?」
趙王沉默了一會兒,沒有立刻回答。
客人又說:「郭燕之法有所謂的柔癰之法,大王知道嗎?」趙王說:「我沒聽說過。」
客人說:「所謂柔癰之法,就是您寵幸身邊親近的人,還有您的夫人及受到您專寵的美女,這些人都會乘您酒醉不清醒時,向您索要他們想要得到的東西。他們在宮廷內,獲得專寵,必然會在外面枉法。所以,日月放光輝於外,它們的毛病卻隱藏在內。您小心地防備著自己所憎惡的人,可禍患卻往往出現在自己喜歡的人身上!」(這段話是金玉良言!)
四、曹操識賢用賢
《資治通鑑》卷62記載:
起初,郭嘉去拜見袁紹,袁紹對他十分禮敬。郭嘉住了十幾天,對袁紹的謀臣辛評、郭圖說:「有智之士,要審慎地選擇主人,才能保全自己,並建立功業。袁紹只想仿效周公姬旦,禮賢下士,卻不懂得用人的方法。事務繁雜,卻缺少重點;喜歡謀略,但卻優柔寡斷。要與他共同拯救天下大難,建立霸王之業,太困難了。我將另投明主,你們為何不離去呢?」
辛評、郭圖二人說:「袁氏家族,對天下有恩德,人們多來歸附,而且現在他的勢力最強,還要去投奔誰呢?」
郭嘉知道他們執迷不悟,便不再說什麼。於是自己離去,投奔曹操,曹操召見郭嘉,與他談論天下大事,高興地說:「使我成就大業的,一定就是這個人!」
郭嘉出來後,也高興地說:「這真是我的主人啊!」
曹操上表推薦郭嘉,為司空祭酒。
曹操的賓客,在許都境內,屢次犯法,滿寵逮捕了這幾個犯法的賓客,進行審訊。曹洪寫信向滿寵求情,滿寵不理。曹洪又去報告了曹操,於是,曹操召見許都的主要官員,共同討論。滿寵知道曹操將要叫他釋放賓客,便迅速將賓客處死。
曹操得知,高興的說:「滿寵知理重法,是個認真負責的官員,難道不應該這樣做嗎?」
曹操識賢、用賢,就是這樣。
五、忠臣遇害以國事為重…感人至深
《資治通鑑》卷42記載:
公孫述任命王元為將軍,命令他和領軍環安,在河池禦敵。六月,來歙和蓋延等人,進攻王元、環安,將他們打得大敗。於是攻克下辨地區,乘勝前進。蜀人非常恐懼,派刺客行刺來歙,來歙遇刺,尚未死,派人緊急召來蓋延。
蓋延看到來歙受重傷,伏地悲哭,無法抬頭仰視。來歙斥責蓋延說:「你為何敢這個樣子?現在我被刺客刺中,無法報效國家,所以把你叫來,要把軍中大事,託付給你,你反而像小孩子那樣哭涕!刀雖然還在我身上,難道我就不能用它殺了你嗎?」
蓋延勉強收住眼淚,起身接受囑託。來歙親手給劉秀書寫奏章,說:「我夜深人靜後,不知被何人刺中了要害。我不敢痛惜自己,深恨未能盡到職責,使朝廷蒙羞。治國以能任用賢才為根本,太中大夫段襄,正直剛強,可以重用,希望陛下裁決明察。另外我的兄弟不賢,最終恐怕會犯罪,請陛下哀憐他們,時常給以教誨監督。」寫完,扔掉筆,拔出刺在身上的兇器,氣絕身亡。
劉秀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震驚,一邊看奏章,一邊落淚。任命揚武將軍馬成,代理中郎將,接替來歙。來歙的靈車運回洛陽。劉秀乘車,身著喪服,親自為來歙弔喪、送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