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學《貞觀政要》筆談(38)太宗「慎終追遠」 自然「民德歸厚」

劉如


【正見網2019年07月09日】

我們一直提到曾子的那句「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原因在於,這就是唐太宗貞觀政治的寫照,他因敬奉遠祖聖賢的教導,善始慎終,帶領群臣以德教化百姓,得以「端拱無為,四夷咸服」,而今天的中共教育則背道而馳,詆毀先祖,篡改歷史,歪曲內涵,放縱人窮奢極欲,爭名奪利,導致道德急速下滑,天災人禍。古今對比,怎不痛心。為此,我們進入《貞觀政要》<論慎終>這一章,徹底明了「慎終」與「無為而治」的思想是如何被太宗君臣運用的。

原文第三段(根據語義分成三部分)

貞觀九年,太宗謂公卿曰:「朕端拱無為,四夷咸服,豈朕一人之所致,實賴諸公之力耳!當思善始令終,永固鴻業,子子孫孫,遞相輔翼。使豐功厚利施於來葉,令數百年後讀我國史,鴻勛茂業粲然可觀,豈惟稱隆周、炎漢及建武、永平故事而已哉!」

房玄齡因進曰:「陛下撝挹之志,推功群下,致理昇平,本關聖德,臣下何力之有?惟願陛下有始有卒,則天下永賴。」

太宗又曰:「朕觀古先撥亂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但朕年十八便舉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升為天子,此則武勝於古也。少從戎旅,不暇讀書,貞觀以來,手不釋卷,知風化之本,見政理之源。行之數年,天下大治而風移俗變,子孝臣忠,此又文過於古也。昔周、秦以降,戎狄內侵,今戎狄稽顙,皆為臣妾,此又懷遠勝古也。此三者,朕何德以堪之?既有此功業,何得不善始慎終耶!」

第三段大意

貞觀九年,唐太宗對各位公卿大臣說:「我自登基臨朝,治理天下,奉行先聖無為而治的教導,使得如今國家周邊的少數民族都心甘情願地臣服歸順了,這豈是我一人之力?實在是仰賴各位大臣的輔佐之功啊!現在應當是我們思考如何使得這個善始(好的開始)一直保持下去,得以善終的時候了,只有這樣,才能使大唐的太平繁盛永遠穩固,代代傳承,子子孫孫無窮匱也。使得我們大唐的豐功偉業、恩德福祉流芳百世,澤被四方,使數百年之後的人讀到大唐的歷史,無不為我們燦爛輝煌的業績而讚嘆不已。難道歷史上就只有周代、漢代以及光武、明帝的功績才稱得上是萬世的楷模嗎?」

房玄齡說:「陛下雄韜大略,功德無量,把功勞推讓給群臣,今天下得以大治太平,這是您的聖德所致,我們臣下有什麼功勞呢?只希望陛下能有始有終,那麼天下的老百姓就有保障了,能一直仰賴您的恩澤了。」

唐太宗又說:「我常讀史書,發現平定亂世的君主年齡一般都超過四十歲,只有光武帝年僅三十三歲。但我十八歲就起兵征戰,二十四歲就平定了天下,二十九歲就做了天子,這表明我的武功勝過古往撥亂之主。我少年時代就開始了戎馬生涯,沒有時間讀書,所以貞觀以來,我一有時間就閱讀書籍,可謂手不釋卷。我謹記以史為鑑的古訓,從古代聖賢書中,我知道了風化的根本,政治的關鍵在於德。依此施行了幾年,天下終於獲得了治理。如今民風習俗得到教化,變得敦厚淳樸,子孝臣忠,社會因此太平,這顯然是文治教化已經勝過古代。從周代、秦朝以來,戎狄等邊境少數民族時常侵犯中原,現在他們都已歸順了朝廷,這是在民族關係方面又勝過了古代。我究竟有何德何能,居然能夠取得這樣顯赫的功業?既然已經取得了這三個方面的業績,奠定了如此堅實的治國基礎,我們又怎能不善始慎終呢?」

解讀:武功、文治、外交  全面慎終

這一段,主要記錄太宗作為一朝帝王,天下之主,在獲得太平盛世之後,對治國要領,以及如何把這個要領和成果保持下去的深切思考。其要領就是武以止戈,文以德化,如此一來,父慈子孝,君仁臣忠,上下和睦,太平自出,內外感服。但若要一直保持,就必須慎終。就是將德治的做法,一直從開始堅持到最後。因此,這段話,從太宗講的「當思善始令終,永固鴻業」起頭,最後以太宗的「此三者,朕何德以堪之?既有此功業,何得不善始慎終耶!」結束,整個話題的討論,就是圍繞「慎終」來展開。

貞觀九年,出太平盛世,太宗很歡喜,面對群臣,十分感慨,他感謝群臣的輔佐,幫助他治理出如此豐功偉業,讓他可以端拱無為地治國。端拱,古語,對帝王而言,就是他端端正正拱手禮敬天地神明,愛護天下臣民的態度,常與無為相連,表示一個人,能夠敬天愛民,對臣民以禮相待,行教化之功,必然讓天下人心思歸,自覺效仿,甘心臣服。無需嚴刑峻法或者仰仗武力征服來強行管束臣民,此為德治獲得的無為之治。絕非今天理解的消極。

因此,太宗希望這種無為的太平能夠持續下去,為此他要善始令終,讓後世子孫代代傳承,恩澤後人,讓大唐歷史成為民族的驕傲與楷模。這個帝王的開講,核心落在令終,目的是實現他讓唐朝成為萬世楷模的遠大抱負。等於將他帝王的人生抱負和目標,向群臣進行了通告。就是希望群臣與他一同完成這個偉大的功業,能夠善終。有好的開始很容易,但要保持下去,很難,提醒大家慎重對待,一直到最後。

房玄齡聽後,也非常高興,代表大臣感謝君主的仁愛體諒,把功勞歸於大臣,謙虛地認為,這是君主聖德所致。同樣希望太宗能夠慎終,莫忘自己的宏願,這樣,百姓就有福了。

最後部分,是太宗對為何慎終,如何慎終的具體展開。他從武功,文治,和外交三個治國最主要的政務方面,進行了總結論述。我們看到,他以歷史為鑑,以聖賢書教導為本,對比歷史上與自己相似的文武雙全、撥亂治國的帝王,面對眾多的大臣,直言自己這三個主要方面,都超過了他們,既是鼓勵自己也是鼓勵群臣,這個功績,不是他一個人的德行所致,既有天賜,也有群臣的同心同德,只要堅守不變,一定有希望能夠達到流芳百世的宏願,如今已經超過了這些古代的楷模,那麼今後,更加應該時時警惕保持初心,莫要半途而廢,有始無終。因此,他最後一句,就是「此三者,朕何德以堪之?既有此功業,何得不善始慎終耶!」

可見,太宗大興儒學教育,並不是做給別人看的,他自己就手不釋卷,讀聖賢書,讀歷史,從歷史看治國的得失,明德治的重要,知聖人的教誨有史為證,必須遵從,才是教化與治國的根本,是文的主要功用。因此讀書人,所謂文章或是著書,莫忘弘揚道德,教化民風才是根本。太宗說「貞觀以來,手不釋卷,知風化之本,見政理之源。行之數年,天下大治而風移俗變,子孝臣忠」,這正是古代讀聖賢書的原因,知道仁義修身,對照歷史教訓,方能治國。

所以說,慎終追遠,就是追隨和敬奉遠祖先聖以德治國和做人的教導,一直不變,直至最後。能這樣做,當然就能教化百姓,自然「民德歸厚」。太宗正是踐行此道,使大唐成為天下聞名的禮儀之邦,流芳百世,完成宏願。

我們有過如此偉大的聖王,如此聖明的文化和歷史,炎黃子孫,怎會無路可走,怎可自甘墮落,行小人之道,爭權奪利;回歸傳統,還原真相,拋棄邪黨對民族文化的詆毀謊言、鬥爭與暴力,重建民族的輝煌與尊榮,正其時也。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