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正義:僧人用木楔,扶正殿閣(數文)

慧淳


【正見網2019年09月09日】

一、國學大師與賣菜人交友

清代徐珂《清稗類鈔》記載:

國學大師林琴南,又是一位大作家。早年,他家裡很窮,靠教育私塾的學生所得的收入,用來供養母親,有時還苦於生活不能維持。後來,他終於有了大成就。

有一天,來了個受僱賣菜的人,在他家門前,歇下擔子休息。林琴南出門時,見到他,就和他交談起來。那個賣菜人,自己說:「我家裡只有母親一人,我賣菜得到的錢,除了贍養母親外,別無他求。」

林琴南聽了,受到感動,嘆道:「像這樣,那你就是我輩的朋友!」賣菜人稱謝說:「不敢當。」

林琴南說:「你不要這樣,我們所做的事情不同,能夠孝敬母親,是一樣的,我現在就把你作為我的朋友了!」從此後,他們親密無間,情同手足。

【評點】
林琴南交這個賣菜的朋友,十分偶然,但他不是沒有原則,一樣孝敬母親,就是原則。而孝敬向來被視為人 「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兩人的職業不同,就沒有什麼關係。
    
同時,從這則筆記來看,林琴南家境不好,卻喜歡交朋友。這裡也顯出他性情的開朗、豁達。(下文還是這個林琴南----)

二、七歲學童裝米送師

清代徐珂《清稗類鈔》記載:

林紓,原名群玉,字琴南,號畏廬,又號冷紅生,福建剛縣(今福州)人。近代文學家,尤以翻譯外國小說名世。
   
福州林琴南,六七歲時,拜師就讀。老師家很窮,沒有米煮飯。林琴南知道了,急忙回到家裡,找到一隻乾淨的長襪子,裝了滿滿一襪子米,背著送給老師。老師見他用襪子裝米,大發脾氣,說他是偷來的!拒不接受。

林琴南回家,把這件事,告訴母親,母親笑道:「你的心是很善良,但這難道能夠作為送給老師的禮物嗎?」隨之喊人準備,挑了一石米,送到私塾裡,老師高興且感激地接受了。

【評點】
林琴南用襪子裝米,送給老師的時候,只想到接濟老師,使老師有口飯吃。而不知道這樣做,是不合乎禮儀的。他的老師,雖然很窮,卻仍然守禮,餓飯也不要緊。

林琴南的母親得知,送一石米,給那位老師,算是「束修之禮」。原來禮儀有很高潔的地位。這是一件小事,卻突出地反映了林琴南心地的善良。
    
三、吃了狗肉,還禮寫字

近代易宗夔《新世說》記載:

鄭板橋擅長書法,自創一體。有個鹽商,願意用一百兩銀子,為他祝壽,請他寫一幅字。但性情孤傲的鄭板橋,不是用金錢可以打動的,他唾棄,不予理睬,那鹽商也沒有怎麼樣。
    
鄭板橋生來喜歡吃狗肉,一天,他出城遊玩,傍晚回家時,忽然聞到了狗肉的香味,就順著香味飄來的地方走去,只見一所茅草房子,四周圍著竹籬笆,用柴草紮成的門,半開著,鄭板橋就直接走了進去。主人正在驚訝不速之客的來臨,鄭板橋說:「我是鄭板橋,剛才聞到狗肉的香味,不禁信步走來。我自己知道有冒昧的過失,但還是請求讓我吃一點狗肉。」

主人大喜,說道:「久聞大名,請您還怕請不來,現在您肯賞光,是我的幸事。」

於是,給鄭板橋施禮,把他請進房。鄭板橋伏在桌上,大吃大嚼了一通,摸著肚子喊:吃飽了!才停下來。隨後,主人把他請進書房,喝茶、敘話,鄭板橋見書房四壁,掛著名人書畫,桌案上也擺滿了書畫,紙墨也隨便放著。他知道主人也是精通書法的,就對他說:「吃了你的美味佳肴,讓我寫幾幅字,來報答你。」主人笑著點頭。鄭板橋拿起筆來一陣狂書,手腕寫累了,才離去。
   
有一天,鄭板橋偶然到那鹽商的住所,見他房裡掛的條幅,都是從前自己在城外吃狗肉的地方寫的,大吃一驚,詢問鹽商是怎麼回事? 鹽商把情況一一告訴他,並叫出一個僕人道:「先生認得這個人嗎?」

鄭板橋一看,呆住了,原來就是當日的狗肉主人。

【評點】
鄭板橋是極聰明的人,曾以詩、書、畫名聞一時,號為「三絕」。

他還題過「難得糊塗」一聯,至今被許多人,奉為座右銘,懸於堂中。但他自己終有糊塗的時候,被人摸透了好吃狗肉的習慣,上了鹽商的圈套。早先,請他寫字時,他恃性而不寫,一百兩銀子也不看在眼裡。後來,用狗肉噴香之計,沒有請他寫字時,他倒大寫了一通。那鹽商實在是巧於心計,事後揭開謎底,真是由不得鄭板橋不大吃一驚。但這也是文壇嘉話!    

四、環境可變,但善良的品質不可變

近代易宗夔《新世說》記載:

曾國藩,字滌生,湖南湘鄉人,清末湘軍首領,大名鼎鼎的人物。
    
曾國藩駐軍安慶,某親戚,從鄉村來投奔他,行李少而破舊,穿的衣服也是破爛、樸素,對人沉默不語。曾國藩很喜歡他,打算給他一份差事。

但是,一天,他們在一起吃飯,剛巧飯裡有稗子,某親戚把稗子挑出來,才吃飯。

曾國藩一句話沒說,馬上為他準備路費,送他回家。某親戚恭敬地問他:「是什麼緣故?突然就不用我了!」

曾國藩規勸他說:「你吃飯的時候,去掉稗子。我一生吃飯,是不擇稗子的。你平時生活並不富裕,又沒有在外面作過客。你放棄種田,到我軍營裡來,不過一個多月,就有這樣大的變化。環境可變,但善良的品質不可變。我的親戚,難道是像你這樣快就變壞的嗎?我擔心你見異思遷,迅速變壞,反而對不起你。我也怕受到連累。」

【評點】
曾國藩的某親戚,吃飯挑出稗子,這一小小的舉動,就使他丟掉了差事。曾國藩是從小見大,由近及遠,本來窮困、樸素的某親戚,短短的時間,發生這樣大的變化,真有見異思遷的趨向。
 
生活環境變了,人的本色不能變。棄窮圖富是人人希望的,窮要節儉,富也要節儉。假如這變了,為人處世也會變,善良者不再善良,忠厚者不再忠厚,那就很可怕!環境可變,但人善良的品質不可變。這要從點點滴滴做起。

五、僧人用木楔,扶正殿閣

唐代李肇《國史補》記載:

蘇州的「重元寺」,一座殿閣的一角,忽然下陷。人們計算了一下,要把這殿閣扶正,需要用錢好幾千貫。這時,有個雲遊四方的僧人,雲遊到這裡,他看了看,說:「不須花費許多人力。只須讓一個人,用木頭砍些楔子,就可以把那殿閣扶正了。」

寺院的主持,聽從了他的意見。那個游僧,每次吃過飯,就拿上幾十個木楔子,帶上斧頭,登上殿閣,把楔子敲到裡面。不到一個月,那殿閣的柱子,就被扶正過來了。

【評點】
這則小品,記述了一個智慧的僧人,巧修寺院殿閣的事跡。全文僅數十字,引人入勝,清簡耐讀。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