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9年10月05日】
「及劉焉發榜招軍時,玄德年已二十八歲矣。當日見了榜文,慨然長嘆。隨後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
這兩句話,就是《三國演義》描述張飛遇見劉備,第一次出現在讀者面前的形像。很多人對張飛,都認為其性情暴躁,做事衝動,其實不然。
張飛劉備 剛柔相濟
張飛的出場,儘管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第一句話,先描述他的聲音,用了一個厲字,第二句話還是形容他迅猛如豹如虎的猛將的氣勢,聲音進一步描繪成像空中震耳的雷聲、迅猛飛奔的駿馬,簡直如見其人,呼之欲出。與劉備的沉靜穩重,形成鮮明的對比,可謂一靜一動,一剛一柔,剛柔相濟,必將成為完美的搭檔。也就是這個聲音,當陽長阪橋前,獨自一人,三聲巨雷般的喊聲,就嚇退了曹操幾十萬的雄兵。因此張飛迅猛若雷,神威般的氣勢絕非普通的有勇無謀的莽夫。
作者用非凡的筆力,讓人物栩栩如生,讓人進入劇情,並非目的,其實張飛的出場,最關鍵的,並非對他聲音的描繪,而是張飛講出的第一句話:「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一個莽夫,怎能有如此見識,講出這般豪情壯志,沒有半點隱晦,講話一步到位,性情直率,脫口而出。可見張飛,首先想到的是一個男子對國家的大義,國家有難,義不容辭。趕緊想辦法為國出力,為何嘆氣?
因此,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張飛的性情,快速,直接,勇猛,有著剛正不阿的正義的一面,雖然喝酒後容易粗暴待人,有不足的一面,但他剛義果斷的一面,才是主要的特點,因此,他才會怒鞭督郵貪官,懲惡護民;才會入西川時義釋嚴顏,善待黃忠老將,才一再展現他剛猛的同時,有勇有謀,更是俠義之人。如果劉備突出仁,張飛就是突出不講情面,剛正不阿的義。義偏剛,仁偏柔,剛柔相濟,即為仁義結合。兩者本為一體,不可分開。
因此,第七十回,作者以諸葛亮之言,對張飛下了一個總的評價:「孔明笑曰:『主公與翼德做了許多年兄弟,還不知其為人耶?翼德自來剛強,然前於收川之時,義釋嚴顏,此非勇夫所為也。』」
總的說來,張飛雷厲風行,突出的是他的剛猛與大義,眼中容不下惡行,見到不平,恨不得快刀除惡,他,其實代表義理中剛的一面,但正因太過剛強,缺少柔和的一面,需要劉備仁的柔和一面的勸誡,因此,劉備與他,就是起到剛柔相濟的作用。可謂天生的緣分,命定的相逢。
聞大志 張飛大義獻資財
正是張飛的一句「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導出了劉備「破賊安民」的大志。文中接著寫道:
「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適才見公看榜而嘆,故此相問。』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今聞黃巾倡亂,有志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嘆耳。』」
兩人的對話,互通姓名與出身後,表明了劉備的志向,但他有心無力,為何無力呢?家境貧寒,沒有資財招集義兵,打造兵器鎧甲,購買戰馬,一同討賊。因此嘆氣。張飛一聽,這太容易了,他剛好有資財,正愁找不到志同道合,身份也合適的人來對他大力資助,因此聞言必然大喜,果斷地對劉備說:「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
兩人志向相同,因此三言兩語,便迅速成為知己,高興地走入村中酒店,邊喝酒邊商議今後的事情。
可見雷厲風行的張飛,就是為幫助劉備實現大志的。讓劉備報國安民的大業,果斷地邁出了第一步。這就是張飛的作用。
張飛因討賊安民,義不容辭,毫不猶豫地貢獻個人的錢財物資,與見利忘義的小人,形成鮮明的相比。因此劉備張飛與關羽,是三人一體,志同道合,身份不同,職責有別,各自取長補短,形成合作與互助的君臣關係,過程中,展現共同的大義的同時,也必將演繹各自不同的具體的義的內涵。
因此,義薄雲天,不僅是對關羽的定位,也是對劉備與張飛的定位。三位一體,共同「演」「義」,實為天命所在。
接下來是關羽的出場,奉天命龍虎相會,三人共同演繹「桃園結義」。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