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寶的古人

筆耕


【正見網2022年05月31日】

古語云:錢乃身外之物。這個過去六尺兒童都明白的道理,似乎今天大部分中國人都忘了,賺錢成了活著的唯一目標。自然而然的,人們對成功與否的衡量標準也只剩下了錢。在這樣的氛圍下,每個人都成了受害者。在工作中人們為了利益爭爭鬥鬥爾虞我詐,在家庭中亦是如此,甚至連夫妻之間也互相算計。許多家長對小孩的教育更充滿了功利主義:你要好好學習,以後才能賺大錢,不然只能去要飯!諸如此類的現象,不可勝數。

在那被世間瑣事填滿的思想間隙中,或許有這樣一念閃過:「這是我想要的生活嗎?人生是否本該如此?」也許下面兩則歷史故事會給我們帶來一些不一樣的啟發。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人得到了一塊玉石,玉工告訴他是塊寶玉。起初他非常激動,等冷靜下來後,他又擔心了起來。思前想後,他還是決定把玉獻給宋國的賢臣子罕。於是他找到子罕並說明了來意。子罕聽說後堅決不肯接受寶玉。獻玉的人說:「我已經拿給玉工看過了,玉工認為它是寶物,所以我才敢進獻給您呀!」子罕說:「我把不貪婪當作寶物,而你是把美玉當作寶物。如果把玉給了我,那麼我們兩個人都喪失了寶物,不如我們保有各自的寶物吧。」

獻玉的人向子罕叩頭:「小人懷中藏著寶玉,到哪裡都不安全,還是把它送給您吧。這樣就可以免於被人謀財害命了。」 子罕明白了他的擔憂,就把美玉收了下來並讓玉工進行雕琢,然後又讓人到市場上去賣。後來,子罕把賣玉所得的錢全部給了那個獻玉的人。

像這樣事情,在中國古代絕非個例。清代乾隆年間,葉存仁在河南擔任巡撫,他為官清廉,治政有方,深受百姓愛戴。在他離任升遷之時,僚屬們派船為他送行,可等了很久船隻卻遲遲不啟程。直到夜半時分,才見一葉小舟從遠處駛來。

原來這艘小舟上載著僚屬們給葉存仁準備的「大禮」,因為怕人知道,所以特地用這樣的方式掩人耳目。葉存仁得知後堅持不受,於是就和同僚們這麼僵持著。事已至此,葉存仁只得叫人取來筆墨,大筆一揮寫下一首詩,向僚屬們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和志向。

拒禮詩
月白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
感君相送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

不論是子罕以不貪為寶,還是葉存仁的「不畏人知畏己知」,他們為何能做出這樣的舉動?這難道不是在恪守道德準則中所體現出的真實的境界嗎?

正如法輪功創始人李洪志先生在《富而有德》一文中說的:「富民乃君臣之道,尚錢而下下之舉。富而無德危害眾生,富而有德眾望所盼,故而富不可不宣德。」(《精進要旨》〈富而有德〉)如果我們不再把個人利益放在首位,而是將道德的追求提上日程,守護住心中最珍貴的「寶」——德,或許思想的格局就會因此打開,世界也會將其淡泊美好、廣闊寧靜的另一面展現出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