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幼學瓊林》:文臣(八)

紫穹


【正見網2022年09月20日】

【原文】 

李善感直言不諱,競稱鳴鳳朝陽;漢張綱彈劾無私,直斥豺狼當道。 

【注釋】

李善感:唐朝監察御史,災荒年間勸阻高宗不可大興土木,大封五嶽,人聞皆喜,認為此舉如鳳凰鳴叫於早上的太陽。

鳴鳳朝(zhāo)陽:鳳凰在早晨的陽光中鳴叫。出自 《詩經•大雅•卷阿》:「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 象徵君主聖明如朝陽,賢臣得以展才治世,必將迎來太平。後多比喻有高才的人獲得機會施展才華。

張綱:漢朝功臣張良之後,蜀漢將軍張翼的曾祖父。擔任漢御史時,皇帝派其到外地巡視,彈劾奸佞,但他途中卻埋掉車輪,說:「現在是豺狼當道,去抓什麼狐狸。」於是上朝彈劾當朝國舅的大將軍梁冀等權貴的不法行為。 

【譯文】

李善感力諫皇帝直言不諱,時人競相稱道,譽為鳴鳳朝陽;漢代張綱公正無私,彈劾權貴,直斥為豺狼當道。 

【點評】

講一下容易困惑的地方:既然古人敬天信神,為何唐高宗大封五嶽諸神,大建廟宇,反被李善感勸阻。難道這些敬神的行為不對嗎?難道李善感不信神嗎?當然不是。

高宗時,天下遭受水旱、蝗蟲、瘟疫等災荒的肆虐,洛陽長安一帶,屍殍遍野,慘不忍睹,高宗與武后本該反省自身君德有虧,才被降災警告,招致天譴。這時為君者該做的,應該是效仿古代聖君,祭拜天地,向上天懺悔禱告,降罪己詔向天下承認自己的罪過,公布自身種種為政失德之處,進行誠心的自省,並承諾改過,希望神佛收回懲罰,以此救助百姓。這才是為君者真正意義上的敬天信神,才配天子的身份。

但是,高宗受到蒙蔽,忘了自己的本分,只關注天子和皇權是天賜的,不但不反省自身君德有虧,反而在災荒年間,要效仿盛世天子封禪泰山和五嶽的舉動。

泰山封禪等帝王敬神的活動,本是天下得到太平,出現盛世後,帝王可以向神靈告知無愧於天,同時感恩神賜太平,並祈求神靈繼續護佑天下百姓而做的。但高宗卻不具備這個聖君的資格。對百姓災難視而不見,災荒年間,無功無德居然敢封禪泰山,一味彰顯自己皇權天賜的地位,不僅如此,還要大封五嶽諸神,興師動眾大興土木,忘記了神賜天子身份是讓他照顧百姓的。與神的教導背道而馳。這時求神拜佛,不會有任何作用。

相信善惡有報,相信神目如電,真心改過,修善重德,以此心拜神禱告,才會獲得神的救助。否則,就是利用神為己所用,為鞏固皇權而為,是對神佛最大的不敬。

因此,李善感勸諫高宗莫要在此時封禪五嶽,他並非不敬神,而是明白高宗功德不到,君德有虧,導致天怒人怨,百姓受難。帝王此時應關注災情,內省自身,勤於政事,救助百姓。否則還要勞民傷財,令百姓雪上加霜,甚至可能因此導致百姓怨恨上天,罪上加罪。

因之前二十多年來,諫臣犯顏直諫多死,無人敢對高宗和武后直言勸諫,今見李善感挺身而出,為百姓發聲,高宗也沒有將他治罪,人們仿佛見到了君明臣賢的曙光,期待唐太宗以來人才輩出的太平盛世再度恢復,於是將他的勸諫視作鳴鳳朝陽的吉祥之兆。

【故事】東漢御史  斥豺狼當道

張綱,東漢武陽人,漢留侯張良的七世孫,因為人正直、才學出眾,被徵召為御史。

據《後漢書•張綱傳》記載,東漢順帝,因由宦官扶持登位,對外戚與宦官極為倚重,他們因此把持朝政,欺上瞞下,陷害忠良,殘害百姓。張綱日夜憂心,向順帝上書陳情,竟被擱置。皇帝被嚴重蒙蔽。

彈劾國舅  不懼豺狼

之後朝政更加混亂,民不聊生。順帝驚慌,改永和六年為漢安元年,並派遣八名專使替皇帝巡行各地州郡,要他們彈劾奸佞,整治混亂的吏治,並推薦良才。希望以此震懾各地官員,安撫民心。

八名專使大多是年老博學名士,職位顯要,只有張綱年紀最輕,官階最低。但也只有張綱最為有膽有識,他意識到罪魁禍首是京城把持朝政的外戚宦官等權貴,他們是豺狼,各地官員不過是他們收買利用的爪牙、聽從豺狼差遣的狐狸而已。根源不解決,各地的吏治就不可能從根本上得到改善,狐狸去掉一批,豺狼還會繼續陷害、排擠忠良,培植收買其它狐狸,將忠臣取代。

張綱奉命離京出巡到近郊洛陽都亭時,停了下來,當機立斷將車輪卸掉,埋在地下,憤然宣稱:「豺狼當道,安問狐狸!」隨即草擬奏章,先彈劾太尉桓焉、司徒劉壽「尸位素餐,不堪其職」。意思是光吃飯不幹活。又揭露司隸校尉趙峻、河南尹梁不疑、汝南太守梁乾等貪贓枉法,將他們送交廷尉治罪。還指控魯相寇儀有犯罪行為,寇儀畏罪自殺。

後張綱不顧個人安危,上書彈劾當朝國舅、大將軍梁冀等十五條罪狀,京城為之震動。梁冀懷恨在心,意欲伺機報復。

招安平叛  百姓感恩

當時廣陵郡有個叫張嬰的人,聚集數萬人馬在揚州和徐州一帶與官府對抗達十餘年,朝廷深感棘手。梁冀欲借刀殺人,乘機指使尚書推薦張綱出任廣陵太守。不想此舉反倒成就了張綱招安平叛的功德。

張綱赴廣陵,見識非凡,體恤百姓,明白黑暗的吏治才是罪惡的源頭,官逼民反。因此並未將罪過完全算在造反的百姓身上。而是採取了招安的方式進行勸降。他僅僅率領郡吏十餘人來到張嬰營壘。派人傳喻張嬰,說明招安來意。

張嬰見綱來意誠懇,出壘相迎。張綱以利害禍福曉喻張嬰,「今主上仁聖,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祿相榮,不願以刑罰相加,今誠轉禍為福之時也。若聞義不服,天子赫然震怒,荊、揚、兗、豫大兵雲合,豈不危乎?若不料強弱,非明也;充善取惡,非智也;去順效逆,非忠也;身絕血嗣,非孝也;背正從邪,非直也;見義不為,非勇也;六者成敗之幾(關鍵),利害所從,公其深計之。」意思是說,朝廷以福利招安,正是難得的避禍得福的機緣,如果聽到如此道義的對待,依舊不服,那就會招致天子派各郡大兵合力討伐的災難,那就太危險了。並從明、智、忠、孝、直、勇六大成敗的關鍵要素進行利害的分析,勸他好好深思接受招安的好處。

張嬰很受感動,含淚說:「我因蒙冤受屈才聚眾反抗,苟且偷生,並沒考慮後果。經你開導,我明白了事理,唯一擔心的是我做了對抗朝廷的事,即便投誠了,也不免問罪。」張綱耐心開解,張嬰臣服,率眾萬餘歸降。張綱設宴慶賀,勸導眾人回家種田,又給張嬰擇住處安家,劃給田產,令生活無憂,作出了十分妥善的安排。

後張綱死於廣陵任上,百姓落淚,張嬰等五百餘人感念其恩德,披麻戴孝,扶柩至武陽,安葬完畢才揮淚而去。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