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2年10月01日】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
劉禹錫的這首《望洞庭》歷來被人稱道,作者用非常簡潔而優美的文字描繪了一幅月下洞庭圖,歷代的解讀都著眼於作者描繪的簡潔大氣,細膩傳神,特別是後兩句,一直被認為是作者想像豐富的體現。我近日讀到此詩,忽然悟到這其實是作者元神離體之後的真實所見。
我們知道劉禹錫是信佛的,也就是一個修道之人,作為修煉人是會出功能的,元神在一定的情況下是可以離體進入另外的空間的,而那個空間的身體又是可大可小的,在那樣的境界裡看我們這個空間的景物必然和我們用肉眼去看有所不同。這首詩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她包含了功能的因素,也可以說是法的因素,是神傳文化的一朵小小浪花, 作者自身的文學修養加上通過修煉後得到的智慧方面的擴展使此詩雖然短小卻在描繪景色的同時展現了其本身的修煉層次。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這個「和」字精煉的表現出了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融和的畫境。這裡不單單是寫景色,同樣是在表達作者的心境,我們知道元神離體必須是在深度的入靜的情況下才能夠達到的,所以這裡作者的心和景色其實是一體的,他元神離體後才能夠看到更準確的說是感知到湖光和秋色是交相輝映的,這樣才有了下面的「潭面無風鏡未磨」,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否則,湖面狂風怒號,濁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無法輝映成趣,也就無有「兩相和」可言了,從修煉的角度講,如果心裡翻江倒海,就根本入不了靜,元神也不可能離體,「鏡未磨」三字十分形像貼切地表現了千裡洞庭風平浪靜的安寧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這種感受是非常舒服的,所以看似寫景色,其實同樣在寫元神離體後那種感受,「潭面無風鏡未磨」和「湖光秋月兩相和」是相互照應,互為因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湖水,月光,人,高度統一,是天人合一的絕妙體現。
這時他的元神已經比常人的肉體大很多了,但接下來他元神一下子變的非常大,大到什麼程度呢?「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這其實完全和所謂的想像力沒有任何關係,是他在那個境界裡看到的真實景象。有評價認為沒有納須彌於芥子的氣魄,是難以措筆的。這其實也對,因為佛法修煉可以開拓人的智慧和眼界。在另外的眼界裡看東西自然是和在常人的境界不可同一而語的,用文字表現出來在常人看來就非常有氣度和不凡了。
古文的妙處在於她是神傳的,所以必然包含神性,可以用很簡潔的文字表達多重的含義和境界,因為她本身就是貫穿多層空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