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經典章句評註: 孟告杞柳與湍水之辯

王舍微


【正見網2023年01月30日】

【原文】

出自於《孟子•告子章句上》: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杯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杯。」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杯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杯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杯,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評註】

告子在杞柳與湍水之辯中的闡述是基於他「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的思想。孟子的論述則基於其「人性善」的思想 。告子採用類比法以杞柳之喻和湍水之喻闡釋,孟子則以順逆和上下詰問。這反映出告子將人性看做是一張白紙(湍水),向善或向惡(決諸東方或西方)取決於外部因素。孟子則認為人性之善且無有不善( 「水無有不下」 ),不善是因為外力所致( 「搏而躍之」  「激而行之」 )。杞柳與湍水類比準確與否姑且不論,但這裡牽扯到善與惡、人性與仁義、順之與戕賊、決諸與搏激諸層面如何認知的問題。

【評析】

歷史上對孟告之辯的討論一直持續到今天,其核心在於人性與仁義的關係是戕賊塑造,還是順性而成?換言之,是先天的人性順性而成了仁義,還是後天的薰陶將仁義戕賊塑造投射到人性白屏上?其中還涉及到自我、自身等關係,因此成為哲學界爭論不休的話題。也有人說孟告之辯以類比說理,缺乏形式邏輯而淪為詭辯。其實,這種論辯好比是三維空間中的兩根直線,除了平行和相交之外還有更複雜的諸多狀態。不一定非要分高下,而是通過論辯這種形式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思想體系。

人性何所寄?哪一層是我?這需要立體的、多層面的認識人體自身。可以左右人身體的有主元神(包括攜帶的德和業力)、副元神、遺傳信息、後天形成的各種觀念或外來干擾,分布在身體的不同層空間中。人性中善惡同在,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惡的一面;既有佛性又有魔性。從這個意義上說,決諸善則仁義;決諸惡則殘暴。後天形成的種種觀念(杯棬)則好比通向善或惡的管閥。決諸人性之善就下,遂成溪流,滋潤良田;反之,搏激人性之惡躍之,勢如山洪,摧枯拉朽。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