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評註:捨生取義

王舍微


【正見網2023年03月06日】

【典故出處】

語本《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評註】

從孟子對「捨生取義」的闡釋中可以看出,這並非一個簡單且絕對化的二選一準則或信條。深入理解這條成語的內涵可能還要看後面 「故不為苟得也」 這句,意思就是不放棄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而苟且偷生。而對於那些重要性不足超過生死的東西,則是「何不為也?」  

成語中「義」字的內涵是至關重要的,兩千年來也曾有過很多詮釋。事實上比人的生命更為重要的當屬人生之 「要義」,也就是人之為人的真諦,又有哪一種 「熊掌」 能與此相比擬呢?

【評析】

歷史上獲得「忠烈」諡號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雖文人卻執干戈以保家衛國,留下千古名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並且在獄中寫下《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是氣所磅礡,凜冽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  

宋史編者脫脫評價文天祥將「仁」視為比生命還更重要的事物,也盛讚宋朝培養出真正的仁義之士。論曰:「自古志士,欲信大義於天下者,不以成敗利鈍動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爾。」說明在那個時期的仁義之士堅守人之大義以合天理之正。與文天祥同鄉、同科的謝疊山有一句名言闡釋的則更直白:「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順逆,不論成敗;論萬世,不論一生」。

「捨生取義」 指為堅守正義真理而置自己生命於度外,其內涵表明真理是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對文天祥的大義局限的理解為民族大義、民族氣節及成仁取義等,到了現在的末後時期,社會的普遍觀念是將私利看的非常重,也就很難理解古人的內心世界。其實,文天祥《正氣歌》中那句 「道義為之根」真實體現了他內心對真理 「道義」的追求 。

真理是分有層次的,在人間就是以仁德為表現形式的大義,向上追溯就是層層的天理,若再向上探求就是宇宙的特性中蘊含的層層道或曰法。在人世間這樣一個表面為反理所主導的迷的環境中,生與義可能表現為 「二者不可得兼」 ,但如果人走上返本歸真之路從而悟到更高層的真理時,放下了生死而追求人生之要義和真諦,生與義就不會是這樣一種不可得兼的固定狀態了,人將沐浴到浩蕩的真理之光。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