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有「訣竅」,思維要「開竅」 (六):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對比、反轉的意義

大陸大法弟子


【正見網2023年05月09日】

五.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對比、反轉的意義

上一小節談到如何製造意外感,本應包括本小節的內容,但因為「對比、反轉」這個問題值得特別重視,有必要作為一個單獨章節探討。

神韻晚會曾有兩個故事《塵緣》《道緣》,比較能說明「對比和反轉」這個問題。《塵緣》開始時,少年意氣風發、見義勇為。做官後,貪得無厭(人性反轉),再到晚年孤苦伶仃的沿街乞討(境遇反轉),兩次反轉。

《道緣》故事的開頭是將軍戰敗,頓感挫折失意,到後來意志堅定的白日飛升,精神層面的狀態前後反轉,形成故事的起伏曲線。

也就是說,《塵緣》《道緣》的故事線,都有生命狀態、生命境遇和生命境界的巨大反轉,劇本成功的經驗,都值得我們在創作中借鑑。

而且,除了整體的故事情節反轉,在小的情節段落上的對比反轉,也是常見的方法。比如《道緣》節目,將軍要去修道,而另外一個將軍拒絕了。通過對比,襯托將軍堅定的修道之心;最後,那些徒弟們都害怕跳下山崖,師父讓跳也不跳,只有主人公對師父「信」的堅定,對比、反轉的落差非常鮮明,故事看起來有味道。

明慧文章《寫作思維,開闊一些,再開闊一些》談過,韓國的電視劇編劇對於反轉有非常明確的時間要求,幾分鐘一個小情節反轉,幾分鐘一個稍大一點的反轉,幾集產生一個情節大反轉,有一套非常成熟的「公式」。

「反轉和對比」,不僅僅有助於消息寫作和故事寫作,也能幫助時評和自媒體等相關作品增強感染力。

反轉,讓道理更具力量

下面,我們再談一個評論方面的例子。
我們為了破除邪黨宣揚的「宗教和信仰都是迷信、反科學的(邪黨藉機詆毀大法)」,一般都會列舉一些事實,比如,牛頓和愛因斯坦都是宗教信仰者,美國科學家有八成信仰上帝。這些論據確實有一定說服力,但我們也不妨換一種口味,因為我們經過二十年講真相,很多民眾也有了一點常識,試著變換不同的表達方式,可能效果會更好。

舉例:
有一個法國的故事:一位男青年乘坐火車,發現一個老頭捻著念珠,念念有詞,好像在讚頌上帝。年輕人覺的可笑,說:「雖然你歲數大了,你也懂點科學,好不好?現在什麼社會了?還信仰這個?。」
老頭說「你懂科學嗎?」
年輕人說:「我懂啊,我有很多科學書籍,我可以借給你看一看。」
老頭說:「好吧,我也想學點科學,給你我的名片,你把書寄到這兒。」
(反轉)年輕人一看名片:巴黎科學院院長巴斯德先生。
(再列舉世界範圍的科學家大多數人都是虔誠的教徒,闡釋宗教信仰也是探索世界的一種途徑)
小議:現在的中國大陸人,思維狹隘,不懂信仰、也不懂科學。你越苦口婆心的講,他越覺的你是弱勢的、你是迷信無知的,他反而升起高高在上的心理去俯視你。這個故事先按著大陸人的思路,講一個接近他們理念的「小伙子」(符合大陸人認知,有共鳴),被帶入故事,而此時突然情節反轉,把年輕人觀念偏頗、無知導致尷尬的情節呈現出來,讓受眾看到自己的影子,更容易讓人了解自己和世界的真相。

反轉,利用落差寫出「殘酷」

我們先舉例一篇大陸知名作家的文章,之後,我們模仿一下。

例文(視角反轉 認知反轉):
1966年的那幕情景我永生難忘:我在古街上玩,忽然遠遠看見一大隊工人,踏著青石板路而來。他們背著大刀、紅纓槍,還有步槍和機關槍,昂首闊步,神氣十足。隊伍的最前面,走著我的父親,還有他的一些同僚。父親戴著紙糊的高帽子,帽子上還有個用草繩編的辮子垂下來———(反轉到孩子視角)在四歲孩子的眼中,這是一個滑稽的扮相,我以為是父親在率領著這支隊伍,於是興沖沖地跑回家報信:外婆,趕快上街看呀,太好玩啦!
   (再反轉回來)但是,我看到了外婆和母親的淚水。外婆將我緊緊抱在懷中,我懵懂地意識到,原來這並不好玩,災難降臨了。
小議:大人視角的「殘酷」與小孩視角的「好玩」,反轉變幻出巨大的心理落差,「好玩」反襯出「殘酷」的成度。小孩越覺的好玩,就越顯示出邪黨迫害人的殘忍、離奇。許多作家隨意寫就的文字,幾乎處處是轉折、反轉,我們隨意一翻就會找到。

借鑑此文,我們模仿寫一篇揭露迫害的文章(片段)。
例文:
朵朵的爸爸被迫害關押的那幾年,四歲的朵朵不知道爸爸去了哪裡,天天吵著「找爸爸玩。」
爺爺奶奶安慰她:「好孩子,你爸爸去了北京,等回來了,就會跟你玩的。」
爸爸結束三年冤獄回到家中,朵朵看著骨瘦如柴的爸爸,驚訝的說「爸爸你去的北京,一定有很多很多好吃的吧?你為什麼這麼瘦啊?你是不是玩的太累了?」
小議:現實的殘酷,與孩子「我要找爸爸玩。」「北京好吃的」「和好多小朋友玩的太累了」的美好猜想,形成對比反轉的落差,就更凸顯了「殘酷」的成度。

反轉情節,增加代入感、更容易感動人

先舉兩個常人中的例子,之後,我們模仿寫一個揭露迫害的情節。
例文:
從前有個國王,他有兩個寶貝女兒,她們的眼淚可以變成鑽石。大女兒嫁給了一個用她的眼淚創造的無數城堡的王子,小女兒卻嫁給了牧羊人。
國王臨死見到他們時,大女兒滿身金銀珠寶,而小女兒和牧羊人仍是貧窮(兩個女兒的對比,產生了「懸念」,帶入讀者)。國王很驚訝的說:「明明她的一滴眼淚就夠你們生活的很好!」(代讀者發問,給反轉鋪路)
牧羊人說:「可是我捨不得讓她哭啊...」(一個大反轉)
小議:一步步把讀者帶入情節,最後突然反轉,你產生的意外感把你完全捲入到情節中,感受到牧羊人的善良和深情,進而被深深感動。

例文:
1)小時候家裡只有一輛自行車。 二八式大槓永久。
爸爸說生日那天給我騎。
我仰天大笑:「哈哈哈哈,爸爸你終於不愛姐姐只愛我了。」
(反轉)爸爸說:「你姐姐早就騎過了。」 (反轉,製造出家庭小幽默感。)
2)過了幾年,姐姐有了一輛自行車。
每天上學都是她騎車帶我。(鋪設感情線,委婉的表達「姐弟情深」)
姐姐終於要去外地上大學了,把那輛自行車留給了我。
我很開心。 一晚上沒睡著。(用「一夜沒睡」,表達出「得到自行車」的興奮)
我們全家送姐姐。
姐姐上了火車。我突然眼淚嘩啦啦流,一邊流還一邊追火車。
「姐姐我把車子還給你,你不要走啦。」(由興奮的沒睡,到現在的放棄,反轉到另一個極點。)
姐姐隔著車玻璃喊。我聽不見,但是可以從她的口型認出來:不要哭。
我拚命追,用手背抹眼淚,拚命喊:「狗才哭,我沒有哭!」(說反話,也是一種反轉)
3)從那個時候開始,我最害怕聽到火車的汽笛。(不直接說「想念姐姐」,不直白的表達,含蓄之美)
聽到汽笛,就代表要分離。
送走姐姐之後,我騎車去上學,被很多很多同學笑話。(「騎這個車,遇到外界壓力」,給後面做鋪墊:)
因為那是一輛女式自行車。
大家說我是人妖,說我娘娘腔。
4)我依舊騎,因為感覺姐姐就在自己身邊。(反轉,「再大的壓力,我也騎」。還是不直說想姐姐,含蓄更深情。)
小議:反轉製造出真實感,反轉製造出幽默,反轉製造出溫暖和濃情,所以,反轉,可謂是作家們的得手兵器。
有的作家甚至為了出現反轉效果,讓作者自己「意外的」跳入故事裡。比如,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出版《義大利童話》,結尾是「他們倆幸福生活在一起,而我:什麼都沒有得到」,增加了新鮮感的閱讀體驗。

例文:
我媽越老越「小」了,神情和行為顯示出不可逆轉的幼稚。除了纏著我要禮物,還纏著我打撲克牌,偶爾還會偷牌,趁我不注意就偷走好牌,得手後一臉詭異的微笑。(反轉)可是老眼昏花,全然沒發覺她兒子其實偷走了更多的好牌......
(再反轉回來)我悄悄把好牌塞到該她摸的輪次上。她大獲全勝,就很開心,開始回憶小時候坐在四合院的葡萄架下打撲克的光景。除了花香,餓了還可以從窗戶向后街挑擔子的小販賣兩碗枸杞湯圓,邊吃邊聽留聲機裡的膠木唱片......
小議:第一次反轉,我們會覺的兒子太壞了,怎麼偷老媽的好牌呢?其實,這正是作者的技巧,讀者一動念去責怪兒子的時候,你就已經「入戲」了,這是極好的「帶入讀者」的技巧。此時,你不僅不懷疑這個情節,甚至你已經「參與」了情節。被帶入的你,看到兒子是為哄老媽高興而偷牌(再反轉),你就很難不被母子情深感動。

模仿寫一個揭露迫害的情節片段:
朵朵八歲的時候,爸爸被邪黨迫害,同樣遭遇過迫害的媽媽,因為身體還沒有恢復,只能打零工,收入微薄,度日艱難。
平時,懂事的朵朵經常幫助媽媽做家務,飯前都會把碗筷放好,從不讓媽媽為自己操心。
一天,媽媽從廚房端過來飯菜,放在朵朵面前「快吃,一會兒就涼了。」朵朵說「媽媽,我想要我以前用的那個花邊的碗。」媽媽很奇怪的說「你說的那個碗在最裡面,不好拿。這個碗也很好啊……」(反轉開始,由懂事變的不懂事)朵朵說「不,我就是要那個碗吃,不然我吃不下!」媽媽只好去廚房,幾分鐘後,媽媽拿來那隻碗給了朵朵。而朵朵卻低頭吃飯,不看媽媽。(反轉)媽媽無奈的端起碗,用筷子挑起麵條,卻發現麵條底下埋藏了一個雞蛋和一個雞腿。
媽媽終於明白了,朵朵發現了自己的秘密。每次吃飯,媽媽都騙朵朵母女倆吃的是一樣的,有時甚至說媽媽吃完了,這是給你留的。而朵朵故意「不懂事」要找碗,就是為了支開媽媽,以便給媽媽「埋雷」!
小議:通過這種情節反轉的「漩渦」,帶受眾到故事中,切身感受中共迫害造成的人性災難,比直接說「被迫害後,我們收入很少,吃飯都困難」的效果要好許多。在中國大陸有一個現狀,很多人重情不重理。所以,我們順著常人執著講真相,有理也「有情」,符合人的情感,取得讀者的「共情」,情理並進,講清真相就相對容易一些(通過共情,讓他認識到理)。

反轉,讓真相作品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聽到「考生(大法弟子)為了救助陌生的危重病人,才藝考試遲到,好心考官還是錄取了她」「一女子被確診為中共病毒患者(武漢肺炎),出租司機都拒載她,唯獨路過的大法弟子司機好心幫助了她,教她念法輪大法好,最後痊癒」,人們會因為其真實性而有所感悟。但是,如果是藝術作品呈現的故事,一般就不會有感了,因為無法考證其真實性,這也就是文藝作品來源於生活卻一定要高於生活的原因之一。我們作為創作者,就得藉助工具讓作品高於生活,「反轉」是一個方法。

考生和司機的故事,是不是可以有這樣的改寫思路:
例文思路:
考生(大法弟子)去考場的路上(信心滿滿),突然有人偷偷告訴她「你媽媽得了絕症,一直瞞著你」(反轉),媽媽的唯一願望就是她藝考成功(為下面反轉鋪墊)。突然遇到一位老人出車禍、有生命危險,120因為堵車過不來(反轉),她稍一遲疑(想起母親的願望,反轉)卻馬上背著病人去醫院,錯過了藝考時間(反轉)。A考官請求再給她機會(反轉),B考官堅持「原則」、絕對不給機會(反轉)。但正在此時,B考官得知,車禍中老人就是本院院長的母親,馬上轉變態度(反轉)考生得到考試機會。考試後,交警來電讓考生來醫院介紹車禍過程(被撞患者的醫院),考生在醫院巧遇母親(意外)。女兒詢問母親真實病情,母親告訴她「去年確實診斷出絕症,怕影響你學業,沒有告訴你」。考生女兒痛哭,媽媽卻笑著說「因為牽掛你的考試,我今天才有心思來醫院再次檢查,醫院診斷結果,腫瘤消失了」(再反轉)「其實在去年我也修煉了法輪功,怕你擔心沒有告訴你。」(大反轉)

例文思路:
荒郊野外,一女子因患中共病毒(武漢肺炎),遭幾個出租司機拒載,奄奄一息。路過司機(大法弟子)好心搭載了她,告訴她自己是法輪功學員。

因為相信邪黨宣傳的法輪功「殺人」,恐懼讓她一下子亢奮起來,她開始質疑法輪功許多問題(反轉),司機一一給與解答。(她提出一個邪黨抹黑的問題,司機就講述一個真相,在質疑中講真相最自然的寫法,真實、有懸念、引人入勝),在一次次質疑中釋疑(來回反轉),最後,她有所醒悟「你冒著感染風險幫我,肯定是個好人,你們這功也肯定是個好功。你說的我信了,我也天天念法輪大法好!」(反轉)

女子的家人此時來電話 「你在哪裡?你和誰在一起?」,女子回答「我在xx路段,我和法輪功在一起」,家人(被邪黨蒙蔽)以為司機會害人,舉報到邪黨公安(反轉)。女子在公安人員面前,澄清事實,並在家人和公安質疑法輪功問題時(是女子剛剛提出的同樣問題,這次由女子解答),女子一一解答。最後,大家得知真相而點讚司機的品德 (大反轉)

小議:我們應該讓劇中的常人一次次提出邪黨的觀念(讀者或觀眾會想「法輪功被質問了,看看他們怎麼說」,起到了懸念作用),先樹一個邪黨黨文化的靶子,大法弟子一一破除邪黨觀念、講清法輪功真相。每一次阻礙和突破都是一次美麗的滑行弧線,讓讀者和觀眾一次次衝出邪黨灌輸的霧霾區,豁然開朗。每一次反轉,就是一次破除解體的昇華。

反轉的對話,讓情節更真實、引人入勝

精彩的對話,最容易讓受眾如臨其境,好像到了現場。而且,對話蘊含的信息量也非常大,可以加入許多你要表達的內容(更具有客觀性),有時,還可以為以後的情節反轉埋下伏筆,讓人驚訝讚嘆(在以前的文章中有探討)。

舉例:
李四急匆匆的告訴張三「老張,我請你吃飯好嗎?」
「好啊」李四很高興。
「請你吃烤魚,好嗎?」
「好啊,走!」
這樣的對話,好看嗎?不好看。
為什麼不好看?沒有衝突和曲折。

再舉例:
李四急匆匆的告訴張三「老張,我請你吃飯好嗎?」
「你請我吃飯?誰花錢?(反轉語氣)」李四質疑的看著張三。
「廢話(反轉的力量在這裡得到釋放),當然是我啦!」張三重重的拍了拍自己前胸。
「你小子上個月借我的20塊錢還沒還呢,你就有錢請我吃飯了?」(再次反轉)
「看你那小氣兒樣吧,我今天請你吃200塊錢的大餐......」(反轉的力量再次得到釋放)
對話,不怕矯情,不怕俏皮,不怕反轉多次,關鍵要有一個反轉靈活的對話機制。有人說,我們大法弟子說話都是中規中矩的,寫作也應該嚴謹,不苟言笑。我現有層次認為,我們講話內容確實要莊重真實,但不等於刻板,不必天天面沉似水。師父講法也經常幽默開玩笑,歷史上的聖人很多也是富於幽默和人情味的。

反轉,增加諷刺和幽默感

例文:
一個寒冷的早晨,詩人在街上遇到一位瞎眼乞丐。乞丐懷抱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可憐可憐我這貧窮的瞎子吧。
詩人沒有看到誰給他施捨。於是,詩人掏出筆,在牌子上重新寫了幾個字。結果那一天,乞丐收到的施捨比以往一整年都還多。那塊牌子上寫著:春天來了,(反轉)可我什麼都看不見。
    小議:這句話打動人的原因,一是詩情畫意中的情景交融,人在詩情畫意中的心靈最容易顯露出善良的一面。二是乞丐和行人的對比,春天與乞丐的對比,都凸顯了乞丐的悲慘處境。詩意和兩個對比,讓反轉有了觸動人心的力量。
不過,這個故事流傳時間很長了,人們都熟悉了,新意不足。怎麼辦?讓 「反轉」來解決,意外的效果就可能出來了。

例文:
一個寒冷的早晨,詩人在街上遇到一位瞎眼乞丐。乞丐懷抱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可憐可憐我這貧窮的瞎子吧。
詩人看到施捨的人很少,於是,他掏出筆,在牌子上寫了幾個字「春天來了,可我什麼都看不見。」結果那一天,乞丐被公安國保抓捕,理由是:「諷刺我們社會主義看不到春天!」
小議:「掙脫」原來劇情的框架,突然反轉,產生了戲劇化的效果,在反轉的幽默中看到了中國人的辛酸和邪黨的高壓。
當然這個反轉,要建立在讀者知道原始故事的語境中,前面有鋪墊,才有戲劇化的幽默體驗。網絡上,許多流行的段子,都是利用了反轉的手法,諷刺辛辣,酣暢淋漓。

例文:一五毛見有人發帖,說自來水有異味,馬上跟帖:造謠,美狗,已舉報。並向政府建議抓謠。政府果斷闢謠,大抓網絡傳謠者,並獎勵該五毛500元。五毛高興的打電話給家人:放心喝,政府闢謠了!一個月後,全家住院,檢查結果:尿毒症。尿液中苯超標20倍。500元獎金還不夠付化驗費。頓時,五毛嚎啕啦!

時評,反轉產生深刻

反轉,不僅僅作用於故事劇情,在新聞、時評、雜文中也是一劑好味。
例句:這裡曾經是xx被貶的流放地,他因為一句真話得罪了當時的昏君,而被全家流放。一千年的花謝花開、月升日落,只剩下他的一座孤墳告訴我們:他曾經來過,曾經說過真話,曾經為民請命。(花,日月,孤墳,空曠感,空靈感)
其實,如果xx地下有知,今天的他並不孤獨(反轉)。有那麼一個群體在物慾橫流、泥沙俱下的霓虹燈影裡,冒著惡黨狂魔的酷刑威脅,踐行著他們的真善忍信仰……(聯繫當地古人的故事,評論大法弟子的講真相壯舉)

我們再舉一個網絡時評的例子,之後模仿寫一個。
我記得,大陸網評《中國武俠90年》就是採用了反轉手法,帶來了相當高的閱讀量,文案方法值得我們借鑑。文章回顧了近九十年間武俠故事流行的歷史,篇幅很長。如果單純記述,就是一本流水帳,只有剩下知識的枯燥和乏味。

文章在講述武俠故事的幾個階段中,都在承轉啟合的位置轉折起伏,讓評論的層次清晰:「古龍逝世後,倪匡感嘆:現在的武俠小說,只剩溫瑞安獨撐大局。」「自九十年代起,港台武俠小說整體退熱,更具娛樂化的武俠電影更受歡迎。」「2004年,周星馳的《功夫》裡,沒有了天涯,只有市井。」「大陸這頭,眼看武俠文脈將斷,……」幾個層次的轉折,讓人感受到武俠故事沒落的曲線,增加了評論的思想性。

文章在描述了九十年熱熱鬧鬧的「武俠故事」之後,最後一句卻突然一轉,把大篇幅的「熱衷武俠」的語境,驟然予以「否定」:「大家都心知肚明,手裡有權有錢,終究比手裡有劍好使。」

從表面語境上,看似突然全盤否定、做了一個大反轉,其實,是加深了文章的思想性,深刻揭示了當今中國對金錢權力頂禮膜拜的現狀,武俠的超脫飄逸被現實利益拋棄、取代。

按照這個成功的例子,我們的評論(平時講真相)也可以借鑑。比如,我們可以列舉中國歷史上民眾試圖反迫害的歷史故事和傳說,林沖被逼上梁山(以惡制惡),竇娥冤的故事(絕望的詛咒),劉少奇(走不出黨的思想魔咒)、張志新和林昭冤案(發不出自救的聲音)……最後描述法輪功反迫害的過程(頑強、積極、和平非暴力、沒有政治訴求),進而點出法輪功反迫害與中國歷史上所有反迫害不同之處:不是個人的自救解脫而是讓人分清善惡、救贖人的靈魂,揭示出法輪功道德水平之高是前無古人的。這對於裝滿謊言和黨文化的腦子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反轉。震驚之餘,有的人就會思索法輪功問題蘊含的是非曲直和嚴重性。

也就是說,寫作的方法有很多,用平常的手法敘述之外,還可以「反轉」審視過去反迫害的民眾思維局限,這樣就自然站在了一個主動的、權威的、強勢的地位,在高處去俯視全局,也是一個講真相的思路。

人物要有成長(內心變化、外在變化)

人物的成長,體現在外在的變化和內心的變化。
很多名著中的人物經過一系列變故,又回到原點,比如地位、權利、家庭等外在的東西,但人物內心變化巨大;有的名著人物是讓人物外在、內在都在巨變。也就是說,人物要有「蛻變」,絕不是原來的那個人了。

神韻故事的人物也是如此,前後會有巨大的變化:
神韻故事《塵緣》:見義勇為的青年人,獲得官位後,居然連神的世界都不能喚醒他的本真,還迷戀自己的烏沙大夢,最終被神拋棄,以致貪贓枉法,一生終無所得。前後落差,不僅是人物的外在有變化,內心落差也是巨大的。人物的「蛻變」是反向的,是悲劇性的,給觀眾「啟示」是警鐘式的。

神韻故事《道緣》:主人公是位將軍,戰敗沙場,看透人生殺戮和功名,決心修道。另一位將軍接受了聖旨,接著去當官去拼殺,反襯出主人公的決心(人物內心有了截然不同的變化,在成長)。道家師父並不完全接納他(情節反轉),他卻堅守信念(人物繼續成長蛻變),接到做官的聖旨也堅定不動(人物再成長蛻變)。最後,他堅信師父,隨師父跳下萬丈懸崖,圓滿飛升(人物再成長蛻變,昇華到神的境界)。

反轉,寫出金句的「鑰匙」

金句的作用是巨大的,下一節我們會詳細講,這裡我們先說一說反轉類的金句,因為反轉的金句,在寫作中太普遍了,也太重要了。
有人說,所有名著和大師都有自己的「反轉」名句。反轉,幾乎是經典作品和金句的常規武器,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我們下面舉例介紹一下反轉類型的金句。

迴轉反覆的「反轉」

許多名言都是由迴轉反覆構成的,兩個詞變幻前後位置。看似簡單的文字,一下就增加了張力和美感,蘊含著讓人思索的道理。比如:
它只准人們去愛國,卻不讓人愛國人。
不是去解決問題,而是去「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不是政府解決問題,政府才是最大的問題。
人不能把錢帶進墳墓,但錢卻可以把人帶進去。
貪官未必都迫害法輪功,但極力迫害法輪功的肯定是貪官(後邊需要闡述:讓一個人公然做泯滅人性的壞事,往往都是有巨大的利益驅動。這種表達很能讓人產生思索,有很強的衝擊力)。
中共越是強調自己「永遠正確」,就越是說明「不正確」的民眾共識已經不遠了。

強弱關係的反轉

每一張薄薄的真相資料,都是托起你離開中共謊言之海的諾亞方舟。

希望式反轉

奴性是這個時代的悲哀,好在有一群反迫害的巨大群體。
匆忙的生活讓我們忘記了仰望星空,好在在物慾橫流中,還有一個群體始終在用生命探索真理。

選擇句式的反轉

與其我們深深嘆息竇娥的冤情、感喟於她臨死詛咒世人,不如讚嘆法輪功捨命講真相、喚醒世人的壯舉。

了解世界的兩種方式,一是沉浸在cctv新聞聯播「幸福死了」的童話劇中,二是翻牆或安裝新唐人衛星電視看看真實的民生民情。
沒有新聞聯播的幸福擺拍,只有新聞聯播的幕後現實。(海外真相網站)

鼓勵式反轉

如果所有人都能理解你(法輪功弟子),那你要普通成什麼樣?
如果正義會遲到,法輪功必是喚醒正義起床的清脆鈴聲。

互為矛盾式反轉:

中共的原則就是沒有原則。
人生要做點看似無意義的事,其實那才是有意義的。(有的常人認為講真相無意義,掙錢才有意義)

數字對比的反轉

說一句謊話,要編造十句謊話來彌補。

時間對比的反轉

從前車馬很慢,郵件很慢,但大多數的人行事果決、日行千裡;現在汽車很快,郵件很快,但大多數的人患得患失、蝸行牛步。

「反轉」與人性特點

開車的人都知道,長長的道路如果過於筆直,車禍的機率就會高出很多,因為人在筆直的道路中,大腦往往會處於麻木狀態,所以,高速路都是曲曲彎彎的。寫作也是同樣,文似看山不喜平,平乏的情節、固定老套的評述,往往讓讀者乏味。

我們開頭提到的日本援助物資的問候語,就與大陸邪黨文化下的暴力語言,形成很大的對比反轉,成為熱議焦點,引人深思。

在新唐人開播的最初幾年,《熱點互動》節目中,經常有五毛打熱線電話進來,說些維護邪黨的歪理,甚至諷刺嘉賓。但從觀眾反饋來看,五毛的試圖「反轉」,卻大大增加了節目的可看性,反而拉升了觀眾興趣和數量。這好比邪黨阻止神韻演出,越搗亂越成為社會熱點,反而給神韻做了免費廣告。目前的自媒體也是如此,有五毛粉紅謾罵揭露邪黨的自媒體人,卻反而製造了對比反轉的效果吸引觀眾,增加了自媒體的流量(平台也會因為增加評論數量而主動推送給更多觀眾)。

再如,大陸的熱點事件,一旦出現「反轉」現象,往往會引起更高關注度,「鐵鏈女」熱點事件的曝光就是如此。從邪黨本來的「滿滿的正能量:富於愛心的八孩爹」,反轉到直播過程中突然發現「鐵鏈鎖女」;從官方的一次次調查結果公示,反轉到網民一次次揭穿,四次反轉。第五次政府調查結果的指鹿為馬,再次出現全網憤怒和嘲笑的大反轉。中共各級政府可謂是「反轉」的有力推手,一次次把自己推到火山口灼燒。

其實,在廣告營銷界,單條廣告和事件營銷都在藉助「反轉」的手法,擴大關注度,我們也順便舉例說明,拓闊一下思維框架,更多了解人性的特點。
比如,染髮劑的廣告,如果是這樣的情節,你就沒有興趣關注它:
兒子:「爸爸,你年輕了啊?」
爸爸:「我用了xx染髮劑!」
我們可以改成:父子接打電話的場景。
兒子:「爸,明天我要回家過年?」
爸爸:「(慈愛的嗔怪)你小子不是忙嗎?還知道回來啊?!」(反轉,典型的父親形像,父愛深沉)
兒子:「爸,我帶女朋友一起回來。你到時候,修飾修飾,你那白頭髮也染染吧,精神點!」
爸爸:「哼,染髮劑都有害,我才不染呢。」(又一次反轉)
兒子到家,推開門,一個年輕的爸爸出現了。
兒子:「爸爸,你好年輕啊,頭髮好黑,你不說不染髮嗎?」(反問)
爸爸:「哼,你媽給的xx(染髮劑),她說這染髮劑沒有害!」(反轉,得意的表情)
媽媽拿出xx染髮劑,出畫外音:「xx染髮劑,無毒無害,大自然的作品!我們都滿意!(雙關語,對兒子和他的女朋友都滿意)」
以上是舉單條廣告的創意,應該增加「反轉」情節。從大的營銷宣傳策略上,也是如此。

大陸的20多年前就有專業團隊設計「事件營銷」(此處舉例是談事實,進而了解人的特點、拓寬思路,不是道德判斷)。一塗料廠商宣傳其塗料無毒,請媒體報導小貓小狗喝這種塗料後都很健康,並現場試驗(反轉)。這引來動物保護協會到場抗議,形成輿論的焦點,關注度飆升(再反轉)。廠長迫於無奈,自己上台喝下塗料(反轉)。全國媒體評論翻江倒海,爭議不斷(反轉),而塗料廠已訂單無數、供不應求,企業規模擴大了幾十倍。

目前,大陸人利用這種反轉、對比手法的營銷行為,已經嚴重偏離了行業良心,因此也出現了許多子虛烏有的假新聞,策劃者卻引以為傲。我們作為修煉人當然要走正,不能混於常人的境界之中,但是,了解人的心理特點、走出個人的思維框架還是必要的。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