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徹悟

纖纖


【正見網2023年06月12日】

中國人很少有不知道袁崇煥的,他被奸臣誣陷凌遲處死,這是一個悲劇,然而背後卻有著更加深奧的故事和原委。這首《遇訶林寺口占》共二十八個字:「四十年來過半身,望中祇樹隔紅塵。如今著足空王地,多悔從前學殺人。 」

「四十年來過半身,望中祇樹隔紅塵。」詩人過了四十,已經到了中年。在訶林寺卻有著一種說不出的感受,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是很多人進入寺院的一種感受。這裡與塵世間相隔。詩人曾經的打打殺殺的能力,在這裡似乎都沒有了用武之地,只有心中的善念。其實這種感受就是佛家所講的「佛光普照,禮義圓明」吧。在神佛面前,人往往都是虔誠的,這或許就是自己內心的表現。

「如今著足空王地,多悔從前學殺人。」詩人在寺廟中,更多的是懺悔,後悔自己為什麼要學殺人的技巧。練武達到一定的能力,學習兵法這都是殺人的技巧。保家衛國也是如此。其實看到這裡,我們就不可以過分的較真了。每個人來在世上都有自己的使命,詩人一生如此,也算是天意吧。如果人人都不去保家衛國,那國家不就完了嗎?怎麼看這裡詩人的心態的變化才是重要的。此時的詩人其實是善念出來了,也就是心中的一種慈悲之念。同樣是打仗,每個人的心態還是不一樣的。心中有善念,就會處處給別人留餘地,不至於過分的殺戮,又能解決問題,才是上上策。

我們看到的詩人被奸臣所害,卻不想此時的詩人已經徹悟了。或許生死已經不重要了。修煉界有「朝聞道,夕可死」的說法,或許詩人放下了一切,也就無所謂生死了。畢竟也要為自己的前半生的所為負責的。在《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鞠躬盡瘁,也是早逝的。諸葛亮在不得已的情形下,曾經三次用火攻,他自己也明白這樣的後果就是折壽,不得已罷了。

有的人放下生死,或許就反而死不了了,而有人放下生死還是會死,看上去結局一樣,其實是不一樣的。心中徹悟就會得道圓滿。這才是做人的真實目的。

從這首詩中,我們看到詩人開始心中生出了慈悲心。在《水滸傳》中的魯智深前半生也是殺戮很多,最後卻是徹悟圓寂了。詩人的情形與之是非常相似的。

其實人生在世做什麼都行,打仗也是一份工作和社會的需要。能做到在任何時候,心中有善念,就會有好的未來的。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