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成語評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王舍微


【正見網2023年08月07日】

【古代寓言】

〔原文〕出自《墨子.所染》:

子墨子言①見染絲者而嘆曰: 「染於蒼②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③,而已④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

〔注釋〕

①子墨子:即墨子,前一個「子」字系對墨子的尊稱;言:疑衍字。

②蒼:青色。

③五入:染五次;必:通「畢」。

④而已: 完了,然後。

〔譯文〕

墨子看見有人在染絲,嘆息道: 「放入青色的染缸裡就成了青色,放進黃色的染缸裡就成了黃色。染料變換了,絲的顏色也隨著改變。把絲浸入到五種顏色的染缸裡染五次,它就會帶上五色了。因此染絲不能不謹慎從事啊。」並非唯有染絲是這樣,一個國家也存在染色的問題啊。

【成語典故】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典源〕

語出晉.傅玄〈太子少傅箴〉(據《北堂書鈔.卷六五》引):

夫金木無常, 方員應形,亦有隱括,習以性成。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

〔釋義〕

 靠近硃砂容易被染成紅色,靠近黑墨則容易被染成黑色。後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指稱環境會影響和改變人的習性。

參考詞語:近墨者黑;近朱者赤;麗朱者丹,附墨者黑。

〔註解〕

金木無常:金屬、樹木沒有固定的形體。

方員應形:方、圓隨著一定的條件而成形。員,通「圓」。

隱括:即「檃栝」,矯正曲木的工具。

〔典故說明〕

傅玄(西元217~278),字休奕,北地泥陽(今陝西耀縣)人。西晉初年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博學能文,曾參與《魏書》的編寫,又著《傅子》數十萬言,但已亡佚而不見全貌。他所寫的〈太子少傅箴〉,則是被保存在《北堂書鈔.卷六五》裡,其中提到:金屬抑或木頭的形體並非都是固定不變的,透過一定的工具或方法,可以改變他們原有的形貌。就好像把物品放在紅色顏料旁邊,久而久之,自然會被染紅;如果放在黑色顏料旁邊,久而久之,同樣也就被染黑。

傅玄藉此比方來勸勉太子,說明環境對人有著很大的影響。作為一位國家未來的君王,必須清楚知道國家的存亡安危,全靠他一人維繫,假若身邊有耿直忠臣輔佐,而能行正道,則人民自然安居樂業,國家富強可期;但如果身邊受奸邪佞臣誘引,不做正事,則百姓不安其居,國家衰敗無疑。這當中所蘊含的道理與《荀子.勸學》所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與之俱黑」,完全相同。又《三字經》言:「昔孟母,擇鄰處」,孟母一再搬家的原因,就是為了替孟子找到一個好的居家環境,讓他好好成長。

【評註】

 「染絲」這則寓言和成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都闡釋了環境會使人的習性發生改變的道理。《荀子.勸學》中也有同樣的闡述: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與之俱黑」。但周敦頤在《愛蓮說》中對蓮的品性卻有不同的表述:「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絲浸入染缸即被染色,而蓮藕長久紮根於淤泥中卻沒有改變顏色和習性。其實,這是對人的本性的層面構成未能充分辨析所造成的混淆所致。人性、自性、習性的蘊含不同是由於層面的深淺不同;心性、知性的不同則是範疇與空間層次的不一致。

【評析】

自性是指源於人的肉體的自然之性;習性是人在後天環境中薰染及養成的各種觀念和品性。而人性則是人的內心深處存在的善、惡兩面的屬性,與人微觀空間所攜帶的德和業的物質多少相關。人的心性則是人的內在品性的綜合體現。而知性的含義是認知理性,源於荀子和墨子。荀子把心的認知功能也看作是人之性,這一點同墨家有共同之處。「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無所疑止之,則沒世窮年不能徧也。」(《荀子·解蔽》)荀子把人認識客觀對像(物之理)的能力,當作人性的一個重要方面,即所謂認知理性。但這與「無待而然」的自然之性又不是一回事。人的知性必須同客觀對像發生關係,才能有所知(知識)。

各種思想流派的分野正是從對人性觀的不同詮釋開始的。人性是後天塑造的還是先驗的?善、惡是後天染絲的還是先天具有的?「生之謂性」是人性還是「食色性也」的動物之性?孔子、孟子的人性觀實際上是傾向於先驗的與人的肉體無關的「性善論」,而荀子主張的 「性惡論」 之人性是依託於人的肉體的自然之性。墨子則認為人性不是先驗的,而是「染於蒼則蒼」。墨家認為,道德的基礎是「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並且以此為道德目標建立了後果論(結果主義)體系,體現為功利主義,最後可能會走向極端的權威主義,把人當作實現國家目標的工具。墨子所言之德也主要是他律的、由外來強制的,把人性比為素絲,惟有不斷的浸染,才有利於社會秩序的建構。

各種思想流派在人性觀方面的分歧反映出對人類存在於天地之間之意義的迷茫,後天的薰陶是為了讓人更好的保持人類的道德,而德作為一種微觀的物質實實在在存在於微觀空間中。而隨著人類道德的下滑,人的認知越來越趨於表面,更多關注世間可見的利益,把國家利益或多數人的利益或福祉當作善的標準,已經背離人內心的真正的純善。如果染於絲的顏色是出於功利主義目的,反而會阻礙人性內在的善釋放出人性的光輝。

所以說,真正的教育是啟蒙,其意義在於去除人諸多觀念中的塵垢、打開心靈之窗並使之朝向陽光、煥發出人的善良本性;而洗腦則是強制灌輸並且染上以某種利益或政治正確目標為導向的功利主義色彩,使人成為某種工具。充滿善的環境是自由開放的、充滿陽光和溫暖的,同時激發個體釋放人性之善;惡的環境一定是封閉禁錮的、充滿暴力和強制的,並且觸動個體宣洩內心之惡。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