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廣泛興佛的時代 兩晉與南北朝(二)

(公元265年---公元588年)
心緣


【正見網2004年08月21日】

西晉的興亡(公元265年-316年)

在講三國歷史時,提到了一篇諸葛亮寫就,預言三國之後及至今天歷史大事的奇文《馬前課》。諸葛亮在《馬前課》的第一課中預言了蜀漢的滅亡,在第二課中則準確預言了西晉的興亡。第二課的四句是這樣寫的:火上有火,光燭中土,稱名不正,江東有虎。我們結合歷史史實來看一看預言的前瞻性。

*西晉建立─“火上有火”

曹魏後期,政治日益腐敗。而且由於最後三個皇帝年幼,出現了以曹爽為首和以司馬懿為首的兩派的爭鬥。

司馬懿,是今天河南溫縣著名的士族,智謀過人,屢有軍功。曹操時開始受到起用,曹丕時地位逐漸顯要。魏明帝時,司馬懿作為主將指揮對蜀作戰,阻止了諸葛亮的幾次北伐。此外,他還率兵平定了割據遼東的公孫淵,成為魏國的重臣。明帝死後,年幼的曹芳繼位,司馬懿為太尉,與宗室大臣曹爽受遺詔共同輔政。曹爽上表推舉司馬懿為太傅,實際上將他架空。於是,司馬懿表面稱病,不干預朝政,暗中卻在布置力量,伺機消滅曹爽。

公元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同曹芳去洛陽城南拜謁明帝陵的機會,發動政變,逼迫曹爽屈服,並處死曹爽及其黨羽,奪取了朝中大權。自此,司馬氏家族成員獨掌朝綱。251年,司馬懿病死,兒子司馬師繼續掌權。254年,司馬師廢掉曹芳,立曹髦為帝。次年,司馬師死,他的弟弟司馬昭當政。這期間,司馬氏陸續鎮壓了淮南的王凌(250年)、毋丘儉(255年)、諸葛誕(257年)的軍事叛亂和其他朝臣、士人的反抗,鞏固了司馬氏的統治。260年,曹髦不甘心做傀儡,率數百名僕從向司馬昭進攻,結果被殺。司馬昭另立曹奐為帝,並自封為晉王,立司馬炎為太子。曹魏政權已經名存實亡了。

公元263年,司馬昭利用蜀國內部腐敗,朝政混亂的機會,派鄧艾、諸葛緒、鍾會率大軍分三路進攻蜀國。兩路軍與蜀將姜維在隴上沓中(甘肅臨潭縣南)和漢中展開戰鬥,一路軍則通過七百裡無人區,進逼成都。後主劉禪在前方戰事尚在進行時,就出城投降,蜀漢滅亡。

265年,司馬昭死後,他的兒子司馬炎廢掉魏帝曹奐,自立為帝,國號“晉”,定都洛陽。為與後來的晉區別,史稱西晉。

“火上有火”是“炎”字,指司馬炎篡魏建晉,這就是晉武帝。

西晉統一天下─“光燭中土,稱名不正”

司馬炎奪取政權後,一方面制定新制,一方面在益州籌建水師,打造船隻,準備攻打吳國。公元279年冬,晉軍出兵順長江而下攻打建業,次年三月攻下建業,吳帝孫皓投降,吳國滅亡。

西晉於公元280年正式統一了天下,可謂“光燭中土”,中國再次出現了一統的局面。 因為司馬炎的晉朝實質上是篡奪曹魏而建立的,因此“稱名不正”。

*西晉初期的發展和“八王之亂”

武帝在完成全國統一大業之後,分封了十餘個有功的同姓為王,又對晉朝的官制、兵制、法制等一系列政治制度進行了調整。西晉繼續沿用曹魏時建立的“九品中正制”選官法,但卻弊端百出,成了世家大族壟斷政權的工具,形成了等級性的士族門閥制度。西晉還以法令確定官僚貴族的經濟特權,即官品的占田權和隱客制。

經濟上主要採取兩項重大措施,即罷州郡兵以歸農;頒布占田制。占田制包括下列內容:

其一,戶調式:凡是丁男(男、女16歲以上至60歲為正丁)立戶的,每年交納戶調絹三匹,綿三斤;丁女及次丁男(男女15歲以下至13,61歲以上至65為次丁)立戶的,納半數。邊郡民戶的戶調,納規定數目的三分之二,更遠的納三分之一。

其二,農民的占田和課田:男子一人有權占土地七十畝,女子三十畝。這是應種土地的限額,不是實際授與的地數額。在占田之中,丁男有五十畝、次丁男有二十五畝、丁女有二十畝要課稅,這叫課田。每畝課田穀八升。不管田地是否占足,均按此定額徵收。

其三,士族地主占田、蔭客和蔭親屬等特權:一品官有權占田五十頃,以下每品遞減五頃,至九品占田十頃。貴族官僚還可以蔭親屬,多者九族,少者三族。從一品官到九品官還可以蔭佃客十五戶到一戶,蔭衣食客三人到一人。

與曹魏實行的屯田制相比,占田制下農民的負擔有所減輕。特別是解除了屯田制下軍事管制的強迫勞動,有助於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其次,占田無年齡之分,課田有年齡、性別的區別,占田數又高於課田數,這些規定可以鼓勵人們去占田墾荒,有利於擴大耕地面積。《晉書・食貨志》說:“是時天下無事,賦稅均平,人咸安其業而樂其事。”這雖有誇大之處,但多少反映出占用制實行後,太康年間的繁榮情況。

公元290年,晉武帝司馬炎病故,由次子司馬衷繼位,即晉惠帝。惠帝黯弱無能,甚至有些愚傻。史書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由於天災和戰亂,許多百姓餓死了。當宮中有人把這種情況報告給晉惠帝,請他趕快下令賑災時,惠帝聽了報告,一面低頭思索著,一面重複的念著:“沒飯吃,餓死人;沒飯吃,餓死人……” 突然抬起頭來,大聲的對來報告情況的人說:“何不食肉糜乎?”這句話的意思是:災民們沒有飯吃.為什麼不去吃肉粥呢? 其才智可見一般。

因為晉惠帝不能治理國家,所以朝中大權落在皇后賈氏之手。西晉政權,從此便處於動盪不安中。

賈皇后雖然相貌醜陋,但他的父親是西晉的開國元勛賈充,這是她能夠與當時的皇太子聯姻的主要原因。史書記載,賈皇后為人殘酷,曾親手殺過人。她雖是女流,但善於鑽營,精於權術,史稱“妒忌多權詐”。

賈皇后為了掌握朝政大權,採取濫殺無辜,誅滅異己的辦法,鞏固惠帝的統治地位。晉惠帝的輔政大臣、太傅楊駿便慘死在她的手裡。

楊駿是晉武帝的皇后楊氏之父。晉武帝自滅吳之後,天下無事,遂不再留心朝政,整日沉浸在酒色之中,朝中事務依賴後黨楊氏。此時楊駿、楊珧、楊濟位居三公,時號稱“三楊”,可謂權傾一時。

權高位重的楊駿與權力欲薰心的賈皇后之間自然形成了不可調合的矛盾。公元291年,賈皇后誅殺了楊駿及其同黨,又滅其三族,並將皇太后楊氏害死。

賈皇后的專權引起了司馬氏諸王的不滿,紛紛想殺死賈氏而獨掌大權,於是便發生了晉朝歷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亂”。

八王全部是晉皇室宗親。他們是:汝南王亮、楚王瑋、齊王冏、趙王倫、成都王穎、長沙王乂、河間王顒、東海王越。自291年起,這八個諸侯王之間開始了激烈的爭奪。公元299年,趙王倫殺死賈后及其黨羽,獨攬大權。公元301年,又廢惠帝自立為帝。此後,齊王冏、趙王倫、長沙王乂、河間王顒、成都王穎之間為了奪取政權不斷發生戰事,相互殘殺。直至公元306年,東海王越毒死惠帝,擁立武帝司馬炎第二十五子懷帝司馬熾繼位,歷時十六年的“八王之亂”方才結束。

“八王之亂”使晉朝原本就衰弱的統治進一步惡化,生產遭到破壞,數十萬人喪失了生命,許多城市被洗劫和焚毀。在洛陽13歲以上的男子全部被迫服役,城內米價貴到一石萬錢,不少人飢餓而死。這不僅導致國內人民紛紛起義反抗暴政,而且域外的匈奴、鮮卑諸族也對西晉的政權虎視眈眈。

*西晉少數民族的內遷和佛教的傳播

東漢末年以來,由於漢王朝的軍事征服和為彌補中原兵力和勞力不足,以及周邊各少數民族間的爭鬥,中國西部和北部邊疆的各少數民族開始不斷的向內地遷徙。到了三國末年和西晉初年,胡族內遷形成高潮。內遷的少數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鮮卑、氐、羌等,歷史上泛稱為“五胡”。西晉統治時期,中國北部、東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關中一帶,居住著少數民族,史書記載“西北諸郡皆為戎居”,關中百萬餘口“戎狄居半”。

少數民族和漢族在雜居的過程中相互影響。一方面,在漢族的影響下,這些內遷的少數民族逐漸由遊牧轉向農業定居;另一方面,這些少數民族大多信仰佛教,在與漢族交融時,佛教漸漸傳播開來,並被漢人所接受。

西晉時,在洛陽的著名僧人有竺法護、竺叔蘭、支敏度等,他們主要從事譯經工作。竺法護嘆大乘經典未傳入中國,便於西晉武帝時遊學西域,通曉三十六國語言後回國宏法。

西晉時,相傳東西兩京的寺院一共有180所,僧尼有三千七百餘人,這雖然是後世的記錄,亦未必為信史,但竺法護時代已有“寺廟圖像崇於京邑之說”;而見於現存記載中,則有西晉時洛陽的白馬寺、東牛寺、菩薩寺、石塔寺、愍懷太子浮圖、滿水寺、盤瑪山寺、大東寺、官城西法始立寺、竹林寺等十餘所。

西晉八王之亂以後,五胡入侵,外來僧人得以籍此機會來傳揚和翻譯佛經,使佛教進一步在中原地區傳播。

西晉末年的天災預警

“八王之亂”爆發的同時,天災也十分頻繁。

據《晉書・五行志》記載:晉元康三年(293年),四川地震;元康五年(295年)四月庚寅夜,暴風,城東渠波浪殺人。七月,下邳大風.壞廬舍。九月,雁門、新興、太原、上黨災風傷稼。元康六年(296年)五月,荊揚大水。元康七年(297年),秦、雍二州大旱,疾疫,關中飢,米斛萬錢。元康九年(299年),“ 三月旬有八日,河南榮陽、穎川隕霜,傷禾。永寧元年(301年)七月,南陽、東海大水。十月,義陽、南陽、東海霖雨,淹害秋麥。永嘉三年(309年)五月,大旱,襄平縣梁水淡池竭。河、洛、江、漢皆可涉。……

天災如此之多,之頻繁,而西晉王朝又往往無力賑災,老百姓餓死了許多。上天在預警,預示著西晉王朝的統治正逐漸走向崩潰。

西晉的滅亡─“江東有虎”

西晉內亂之時,域外的匈奴貴族共推劉淵為大單于。

劉淵字元海,匈奴左部帥劉豹之子,漢化程度很深。劉豹死後,他代為左部帥,惠帝時為五部大都督。

304年,劉淵開始起兵。很快發展到五萬人,定都於離石(山西離石),建國號“漢”,自稱漢王,“胡”、漢各族很多人歸附他。他在軍事上也取得一系列的勝利,攻占了太原、平陽(山西臨汾)等地,向南遷都於蒲子(山西隰縣)。

308年,劉淵稱帝,遷都平陽。接著派王彌、劉曜等率大軍進攻洛陽。當時在洛陽掌握大權的東海王越,為了自保,竟帶領四萬人馬和大批朝臣撤出洛陽,東駐於項,並於次年憂鬱而死。劉聰趁此機會消滅了東海王的人馬,攻克了洛陽,掠走晉懷帝司馬熾。懷帝被俘後,豫州刺史閻鼎與雍州刺史賈疋等人又擁立武帝的孫子司馬鄴為帝,定都於長安。公元316年長安被圍,此時晉已無力禦敵;晉愍帝司馬鄴出降,西晉王朝終結。

310年,劉淵死,子劉聰殺兄自立為帝。

317年鎮守建康(江蘇南京)的親王司馬睿,宣布繼位稱帝,建都建康(江蘇南京),史稱“東晉”。建康地處江東,故曰“江東有虎”。

西晉自武帝建立政權以來,共歷三代四帝,前後僅五十一年。它結束了三國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了中國,為當時社會與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短期的良機。西晉王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外族消滅的王朝。不過,在西晉短暫的統治期間,近一半時間是處於戰亂之中,因此經濟談不上什麼發展。但西晉文學則開始作為獨立的形式存在。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