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4年11月03日】
頤和園萬壽山佛香閣 (網絡圖片)
頤和園,原為清漪園,始建於乾隆15年(1750年),坐落於北京西郊,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它是中國古代園林的典範之一。頤和園既有北方皇家園林的宏大氣勢,也匯集了南方私人園林的小巧精緻,遊覽其間令人百看不厭,流連忘返。
古典園林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匯集了建築、宗教、繪畫、雕刻、園藝、風水等等各方面的藝術,其發展歷史也經過了幾千年的傳承。早期可以追溯到漢武帝時期的上林苑、唐代王維的輞川別業、北宋開封的皇家園林艮岳等等,但是由於風雨的侵蝕和王朝的興替,這些園林多數都已化為塵埃或僅存遺蹟,只有在詩文繪畫中才可能追尋到它們的身影。而我們今天還能親身遊覽的古典園林多數都是明清時代的作品,這也是留給現代人的瑰寶,它們將成為幫助人們找尋並且復興正統文化的重要參照。
作為金元明清的都城,北京在其西北方向營建園林的歷史悠久,尤其是在清代建成了著名的「三山五園」,即萬壽山頤和園(清漪園)、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圓明園和暢春園。然而在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三山五園被英法聯軍付之一炬。隨後在光緒年間(1888年)重修了清漪園並將之改名為頤和園,作為給慈禧太后頤養天年之用。故而我們今天看到的頤和園,是由乾隆皇帝親自設計,由能工巧匠建造,又在光緒年間(即慈禧掌權時期)大體按原樣式重建的傑作。
一、溶天地於一園
在北京的清皇家園林「三山五園」之中,頤和園最具山水情趣,昆明湖經過擴大挖掘,占地面積達225公頃,這是任何江南或嶺南私家園林無法相比的。而從湖底挖掘出的泥土又堆填到了萬壽山上,使其增加了體量和氣勢。
清漪園(頤和園前身)的設計師——乾隆皇帝信佛,其本人對中原文化有著深厚的理解和廣泛的興趣,還曾經六下江南,尤其喜愛包括西湖在內的江南勝景。於是他模仿西湖修建了昆明湖;模仿道家傳說中的蓬萊三仙山修建了昆明湖中的治鏡閣、藻鑒堂、南湖島(構成了「一池三山」的神仙居所的象徵);模仿無錫寄暢園修建了惠山園(後在嘉慶時改為今名——諧趣園);模仿蘇州山塘街修建了蘇州街;模仿杭州六合塔修建了佛香閣;模仿無錫黃埠墩修建了鳳凰墩;模仿豐臺盧溝橋修建了十七孔橋;模仿西藏桑耶寺修建了須彌靈境及四大部洲建築群。
在總面積為290公頃(2.9平方公裡)的清漪園內,因地制宜的仿建了多處景致,而這種仿建,並不象現在一些微縮景觀公園那樣按比例原樣複製,而是依山就水,取其意境而已,並非完全形似。而在萬壽山後山修建的四大部洲建築群,則體現了佛教的宇宙觀,可以說清漪園不僅是中華勝景的濃縮,還包含了對宇宙的理解,可以說一座園林即是一個世界。乾隆帝侍母極孝,他修建清漪園的動因之一即是為給其母崇慶皇太后祝壽,故而,清漪園也有著帝王以身垂範,以孝治天下的內涵。
頤和園全圖(網絡圖片)
二、濃厚的宗教氛圍
頤和園內有多處宗教建築,包括四大部洲及須彌靈境、智慧海、佛香閣、花承閣(遺址)琉璃塔、龍王廟等等。乾隆時期的清漪園正門是北門,從北門進入,即是須彌靈境大殿(今不存),拾級而上,則是象徵佛陀居所須彌山的香岩宗印之閣(原高三層,後光緒年間復建改為一層),閣內供奉三世佛及十八羅漢像(文革時被毀,後重塑),以及環繞香岩宗印之閣的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還有日殿、月殿和黑白紅綠四座藏式佛塔。此建築群本身即象徵了整個宇宙,包括佛陀的世界(須彌山)和人類的世界(四大部洲)。其建築藍本是西藏的桑耶寺,而其建築特點為漢藏混合建築。
須彌靈境及四大部洲建築群示意圖(網絡圖片)
頤和園四大部洲及香岩宗印之閣(網絡圖片)
從四大部洲再向上,就是居於萬壽山最高處的「智慧海」,這是一座磚石結構的佛殿,不像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那樣怕火,所以它也就成為了1860年那場劫難之後僅剩的幾座乾隆時期的建築。其四周鑲嵌有一千餘尊琉璃佛像,在1900年庚子之變和文化大革命時都遭到過損毀,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修復後的狀態。
頤和園智慧海(網絡圖片)
萬壽山的前山主體建築——佛香閣,是頤和園的象徵,為八面三層四重樓閣,氣勢宏大。閣內三層,在乾隆時期下層供奉鐫胎千手大悲菩薩一尊、銅胎千手菩薩一尊,二層、上層還供有多尊佛像。1860年英法聯軍縱火之後,這些佛像不知所蹤。後在光緒年間重建時,重塑了西方接引佛及二弟子像,供奉於佛香閣內,此佛像於中共文革時被紅衛兵扔進了昆明湖裡,破壞掉了。文革結束後,頤和園重新開放,但佛香閣內空空如也,於是人們想起在北京後海北岸的鴉兒胡同小學裡保存有一尊千手千眼觀音立像,因為此小學原址是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的萬壽彌陀寺,內有一尊觀音像,在文革時學校的教職工們把這尊觀音像保護在夾牆內,使其倖免遇難。1989年,這尊銅質觀音像被移至佛香閣,但是發現觀音頭頂原來還應有一尊小佛(名為化佛)卻遺失了,恰巧有人想起早些年在昆明湖清淤時曾發現一尊小佛像,還存放在頤和園的庫房裡,於是把小佛像從庫房找出來安放在觀音像頭上,發現吻合的天衣無縫。佛香閣裡觀音像的曲折故事,使人不得不感嘆造物主造化萬物之妙。
佛香閣內千手觀音銅像(網絡圖片)
佛香閣內千手觀音頭頂局部(網絡圖片)
我們今天見到的頤和園基本就是慈禧時期修復後的樣貌,然而乾隆時期的清漪園其實比現在看到的還要精美。由於財力等方面的限制,慈禧時期復建頤和園時只是恢復了一些主要的建築,有的還做了簡化,另外對原有布局也做過部分改動。比如在萬壽山後山原有一座花承閣,現在只有一座多寶琉璃佛塔留存,然而僅從這座精美的寶塔就可以想見當年花承閣會有多麼瑰麗。
多寶琉璃塔(花承閣遺址)
三、精美的藝術、深刻的寓意
頤和園內有眾多精美的繪畫、雕塑、疊石作品,還有各式各樣的橋樑溝通於山水之間。
繪畫的集大成者在長廊,我們現在看到的頤和園長廊彩繪其基本樣貌是慈禧時期的風格,後在文革時期遭到損毀,在中共破除」四舊」的要求之下,頤和園工作人員只得用白粉將長廊彩繪進行塗抹(其實是暗中保護,因為如果用油漆塗抹,就會把彩繪徹底損壞),在文革結束後的1979年,一批精通蘇式彩繪的老匠人對長廊進行了大規模修復。彩繪內容除了風景、花鳥之外,還包括中華歷史典故,涵蓋《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等眾多歷史故事。長廊彩繪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場集中展示,也是傳統繪畫技巧的展示。只是由於日曬和風雨的侵蝕,彩畫需要經常修復。
長廊彩繪-張飛夜戰馬超(網絡圖片)
長廊彩繪-桃花源(網絡圖片)
現在從頤和園東門一進門,就會看到一隻威武的銅麒麟,它也是頤和園的標誌之一,這頭麒麟是乾隆年間鑄造的,原來擺放在圓明園內。人們不禁要問,這種鹿角、龍頭、獅尾、牛蹄、遍身鱗甲的動物究竟是否存在?還是僅僅只是古人的想像?其實在孔子作的《春秋》中就曾提到過麒麟,並且孔子本人也親自看到過麒麟。麒麟、甪端、獬豸等稀奇的動物,在道德高尚的上古時代時常出沒,在道德衰落的今天則極少被人見到,甚至被現代人說成是古人想像中的動物,相信在未來人類道德回升之後,我們將有機會再次見證這些神奇物種的現身。
頤和園麒麟 (網絡圖片)
頤和園中擺放有很多假山、疊石,其中最著名的是乾隆帝從房山一帶運來的「青芝岫」。一石一物皆有靈,在其生命的長河中經歷了億萬年,如今被安置在頤和園裡,為這所古典園林增加著韻味,這也是它的一個極好的歸宿。
青芝岫(網絡圖片)
頤和園內的橋樑形態各異,其中最具內涵的要數諧趣園裡的知魚橋,橋名取自《莊子》故事,莊子和惠子一同出遊,莊子看到魚在水中暢遊,說:魚很快樂啊!惠子問道:你不是魚,怎知魚的快樂?莊子回答:你不是我,怎知我不知魚的快樂?……今天人們大多把它當成哲理故事,其實古人內心清淨,很多修煉之人更具異能,可以和鳥獸魚蟲溝通,也可體察其思想感情,此為「他心通」,莊子在道家法門中修煉有成,體察魚兒的感受並非難事。
知魚橋(網絡圖片)
四、頤和園從何而來及存在的意義
美輪美奐的頤和園究竟從何而來,從歷史文獻中我們知道,它是由乾隆皇帝親自設計,由能工巧匠建造而成的。其實,還不僅於此。因為這些設計建造的思想並不僅僅來源於某個人,它來源於中國傳統文化,而中國傳統文化是真正的神傳文化,是神傳給人的文化。巍峨的殿宇,恢弘的寺廟,精美的雕刻,這一切的設計其實早就在天上有了。比如,在佛香閣的西側有一個叫「畫中游」的建築群,其設計構思巧妙,錯落有致,依山勢而上。據記載,「畫中游」的設計藍本源自乾隆在夢中遇到一位老者,老者攜帶兩個侍女,兩侍女各持一軸畫卷,畫卷中的亭台樓閣美妙絕倫,老者邀請乾隆到畫中一游。夢醒之後,乾隆將夢中的畫卷謄寫下來,便有了如今我們看到的「畫中游」建築群。
畫中游(網絡圖片)
清末以來,中華傳統文化逐漸衰落,尤其是在中共文革年代,傳統文化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其主要原因是人類道德下滑所致,只有擁有高尚道德的人群,才配擁有高貴的文化。於是重建人類道德就成了今天一個異常重要的課題,在無神論、進化論盛行的年代,對神佛的信仰被當成了迷信,人類的道德底線一再下滑,即將落入深淵。然而,在古老的預言中也昭示了在危機重重之下的希望所在,一個精神覺醒的時代即將到來,巨大的危機和巨大的希望同在,就看每個人在善惡之中怎樣把握:是回歸傳統,重德向善;還是隨著現代的潮流,在慾望中沉淪。
頤和園這座二百多年的古典園林,歷經戰火與破壞,依然穩穩的屹立在神州大地之上,這就足以證明神佛對中華大地及其子民的眷顧。時至今日,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遊客在園中遊覽,感受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不久的將來,陰霾除盡,重建中華文化之時,頤和園還將成為重要的參照,幫助人們理解五千年輝煌的神傳文明,從而走回傳統之路,這也是它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