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中藥黃芪在臨床運用的一點淺悟

本心


【正見網2024年12月02日】

中國的中藥,從起源到今天,時間已經很久了,也很難確定多長時間的積澱。所以自古以來就有藥食同源的說法和見解。藥食同源,就是既是藥,也是食物,這樣的中藥很多。比如說山藥、石斛、蘿蔔等等。

黃芪也是藥食同源的一味中藥。我在臨床中積累了很多的臨床用藥經驗,現寫出來和中醫同仁分享、共同學習。

黃芪生長在亞寒帶,尤其是中國北方,大興安嶺北坡,靠近北極一帶的,藥物比較細長,藥力長久。

黃芪性溫,能收汗固表,補氣,治療氣虛、渾身無力。所以對心、肝、腎、肺等臟腑都有治療和補益的作用。

歷代的中醫都有很多對黃芪在臨床的使用的心得。

首先:在治療半身不遂、中臟腑上,無論是從病的開始到後遺症的治療,醫學家王清任有一個方劑,叫「補陽還五湯」,其中君藥就是黃芪,而且是「四兩黃芪為主藥」。過去的「四兩」黃芪折合今天就古代的一兩,我的帶教中醫教授告訴我要按照:一兩折合成現在三錢三,就是大約16克左右;四兩就是三錢三乘以四,大約是64克左右。這藥材是北黃芪,是指野生的五年以上的黃芪,藥力宏大。現在家種的黃芪沒有這麼大的藥力,就需要適當加大劑量四倍,那就是256克才可以達到古代的「四兩黃芪」的治療作用和效果。可是現代醫院和醫生按照西醫的規定,醫院裡的黃芪每一副藥裡,黃芪的藥量不能超過50克,就是現在的「一兩」,還要醫師蓋醫師章藥房才能付藥。療效可想而知啥樣了。

其次,在治療癌症上,也就是中醫說的「岩」,黃芪也是功不可沒。很多的癌症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身體冷。這種冷和外寒不是一回事;是蓋多少床被子還冷,是內冷。在中醫角度上來看就是缺少陽氣在身體的循環。這是黃芪就要配黑附子。黑附子無經不達,帶領黃芪把各經的表氣固住,從而不冷。黃芪配金櫻子就會固住、攝住腎精,保住人的肉體的根本。

再其次,在治療消渴上,也是必不可少。消渴病是西醫叫糖尿病,是一個消耗性疾病;糖是人體賴以生存的能量,沒有糖,人就會休克。所以很重要。這時黃芪就會配山藥,補氣生津,恢復體力。

還有在當前的新冠病毒流行很廣的情況下,高熱不退,時間長了,人也受不了了。隨著製劑的發展,黃芪也濃煎濃縮成針劑,比如河北神威牌注射液,每支10毫升,和安宮牛黃丸的針劑,就是河北神威的清開靈注射液,就可以很快的退燒,病情好轉。但如果單獨輸液清開靈注射液,效果差不說,還容易出現過敏反應。所以一定要先輸黃芪注射液,速度要一分鐘6-7滴為好,後輸清開靈注射液,也是5-6滴/每分。黃芪注射液要根據人的血壓來用藥。血壓高的一般用五支,不可以使用降壓藥物;血壓低的用二支,就可以升血壓。同樣,在家喝也可以。但一定要先做過敏試驗後不過敏才可以輸液。

黃芪還能治療虧血太多的人。醫家有「有形之血不可速生,無形之氣當以速固」之說,就是指氣也能化生血,以免出現危及生命。

黃芪治療的範圍太多了,在這裡我就不一一贅述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中醫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