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03月31日】
老師想教好學生就要懂得因材施教。而普遍的學生都有四種不同的誤區。
古籍《禮記》中說:學生在學習上往往容易犯四種錯誤,老師必須明了。人們求學明道,有的人失於貪多求全,有些人失於孤陋寡聞,有些人失於輕忽隨便,有的人失於固步自封。這四種錯誤,是由於學生不同的心理導致的。傳授知識的老師只有明白學生的心理,然後才能幫助學生補救他的不足。教育,也就是培養、發揚學生的長處,而補救、避免學生的短處。
善於唱歌的人,能讓聽歌的人情不自禁地跟著唱;善於教學的人,也能使人隨著他的意願來主動學習。老師的言語,簡約而意義顯達,含蓄而情意深長,比喻不多而意義明白,這樣,就能讓人隨著老師的意願來進行學習了。
對學生因材施教最典型的就是孔子。對不同的學生甚至會採取相反的教授方法。不是今天的課本能夠做到的。本來就膽小的人,你再去嚇唬他,就出麻煩了;本來就魯莽的人,你再叫他勇敢,就一定會惹事的。
今天的學校為甚麼總是能夠教出一些人來,但也會毀掉一些人。就是不能夠因材施教。
我的一位朋友,他學習就有個習慣,喜歡全部弄懂才會學好,這也是一個誤區。後來他學會了截至法,就是既然一時無法全看懂,就在學到一定程度後截止住,等有時間再繼續學習。這是一種方法。但如果有的人本來就固步自封,不想深入,那使用這種方法就是在害他。
懂得變通、懂得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老師,就像孔子一樣。
原文: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