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的無上寶典:太宗治下的君臣之道

唐宇


【正見網2025年10月26日】

領導用人是一門大學問,不僅是「利用」,更是「相互理解與成就」。真正的高明領導者,懂得體察他人的需要,予以成全,從而也能實現自身目標。這種「成人達己」的智慧,正是最高層次的「雙贏」。

《資治通鑑·唐紀》中記載了一個廣為傳頌的故事:

唐太宗問大臣們:「創業與守成,哪個更難?」

房玄齡答道:「國家初創之時,與群雄並起,歷經廝殺方能一統,創業之難莫過於此。」

魏徵則說:「自古帝王,多在艱難中得天下,又在安逸中失天下,守成更難。」

太宗聽後笑道:「玄齡與我共取天下,歷百死得一生,深知創業艱難;徵與我共治天下,時常憂心富貴易生驕奢,疏忽則致禍亂,故知守成更難。如今創業之難已成往事,而守成之難,正當與諸位慎之。」

房玄齡等人感嘆道:「陛下此言,實乃天下之福!」

(出自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七·唐紀十三》)

這段對話,表面上是關於「創業」與「守成」的辯論,實則體現了唐太宗的用人智慧。房玄齡與魏徵的答案看似相反,太宗卻並未否定任何一方。他深知兩人所立之基點不同:房玄齡經歷了創業之苦,自然體會艱難;魏徵長於治世,洞察盛世隱憂,故感守成之難。唐太宗能兼聽並容,從不同角度理解臣子的見解,這正是他治國的高明之處。

太宗更可貴之處,在於他不因當下的安定而忘卻創業功臣的辛勞,也不因功臣的地位而忽視現實的風險。他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全局視野,洞察治國安邦的關鍵。這種胸襟與遠見,正是「帝王之術」的精髓所在。

放眼今日,企業經營與此理相通。創業之初,需要闖勁與冒險精神;而當企業步入穩定期,如何守成、如何用人,則更顯智慧。若只以利益為先,損及創業功臣之情義,必將導致離心離德,最終兩敗俱傷。唯有懂得平衡功臣與後進、情義與效率,企業方能長久。

歷史上,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雖保江山一時安穩,卻也使朝廷失去了一批能臣;明太祖以慶功樓之火,焚去了開國棟樑,也埋下了後患。反觀唐太宗,能以容人之量、察人之明,既不拋棄功臣,又能納諫守成,方成「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

領導用人之道,貴在兼容並蓄、互信共成。能成就他人,亦即成就自己;能理解眾人之心,方能穩固天下之基。

原文:
上問侍臣:「創業與守成孰難?」房玄齡曰:「草昧之初,與群雄並起,角力而後臣之,創業難矣!」魏徵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於難艱,失之於安逸,守成難矣!」上曰:「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業之難;徵與吾共安天下,常恐驕奢生於富貴,禍亂生於所忽,故知守成之難。然創業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方當與諸公慎之。」玄齡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來源:北宋司馬光所撰《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七·唐紀十三》)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