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09月26日】
《陳情表》為西晉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當時背景是西蜀已滅,司馬炎稱帝,他看中李密的口碑和才華,要他做官,但李密三次拒絕。作為降臣如固執不變難免招來殺身之禍,所以作者寫此文直陳不能應召,懇請暫緩就職。全文如下: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倖,保卒餘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第一段:寫他身世不幸,和祖母相依為命,如果用現代的變異觀點看似儘管說的是實情但似乎是在賣慘。實際不是如此,文字直白,才能直指人心。
第二三段:寫各級官員都在催他上任但他要照顧祖母。這看上去好像是在找藉口實則確實是他內心的真實寫照,常言講文如人,他在此並非是玩文字技巧,而是言為心聲。
笫四段的收尾很自然,又叫人無話可說。這裡體現了真字,因為其母去世後他沒有食言,確實是去晉朝為官。
歷來有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的說法。
在法中我們知道人類社會雖然層次低,但也是法的一層體現。而人所以能成為人,是因為人中有情。人類社會要維持一個穩定是必須有情的,而孝則是一種親情。在人類的道德水準很高的時候,孝是很普遍的現象,古代社會對此很推崇,曹操殺孔融的藉口就是他不孝,別人還不好說什麼。所以孝確實是維繫人類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孝也其實是善的一種表現形式。在常人社會中孝敬父母的人總能得人們的尊重,一個人其他方面做的不好,只要能夠孝敬父母,人們多少會對他有所原諒,因為人都有明白的一面,知道這是法在人這個層次對人的一種要求。
從法中我們知道善也包含真善忍。如果說諸葛亮的《出師表》主要體現了真,那麼《陳情表》就主要體現了一個善,同時也講了一個真,講了一個忍。真的體現在於李密在母親去世後確實去晉朝當了官,而忍則表現在朝庭一再地催促,他能夠忍住避免不給情面的回絕。我們在讀一篇文章特別是讀古文的時候,一定要靜下心來反覆閱讀。要儘可能的去體察作者當時寫作的心態,他的情感甚至他的衣著他的呼吸,他周圍的環境,才能真正讀懂。這篇文章的文字比較淺白。沒有什麼難懂的地方。但是他的情感卻是非常真摯的。你能感受到作者確確實實的是發自內心寫出這樣的文字,不是為了敷衍,更不是怕丟命。
文中有一句「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這句話往往容易從表面上理解,而他實際是在描述一個客觀的事實,道出了一個天機,即神可以看到人的一思一念,人做的一切也許其他的人看不見,但神一定看的見,因為神是高於人的。
人們說最高的技巧就是沒有技巧。在文字上同樣是這樣。作者寫這篇文章時是放下了一切執著的,他就是想要表達他對祖母的一片至孝之心。從技巧的角度看這篇文章有很高的寫作技巧,先說自己從小孤苦,祖孫相依為命,之後又強調了新政權以孝治天下,自己要盡孝。這就站了道德至高點,之後說自己是亡國之臣,感恩朝庭的欣賞,這就叫人無話可說。
最後表達自己以後還有機會奉詔入朝。給了對方一個很好的台階。
一般認為文章是作者反覆修改了的,但實際上這篇文章是一氣呵成的,並沒有多少的改動。他符合了或者說同化了法在人這個層次對人的要求。常人中講情真意切。真切的情感才能有真切的話語。同樣的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態下去說,所起到的效果往往差異很大。而李密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其實並沒有考慮什麼技巧。完全是真情流露,一種純善的巨大慈悲體現了出來,所以才能有震撼人心的魅力。當時晉武帝讀到這篇文章之後,深受感動。同意了他的請求。
萬物有靈,文章也是活的,越是同化法,能量越強,一般常人的文章沒有什麼能量,所以很快就散掉了,好的文章則可保留相當長的時間,不但如此,文章甚至是有味道,有顏色,有畫面的,有的像一部短劇,有的長一些,有的是一層天,有的是各種各樣的形狀,總之遠比我們肉眼看到的精彩、豐富萬倍。《聊齋》裡有一段說有個人看文章的好壞不用眼晴看,而是用鼻子聞,好的文章味道好,壞的則臭氣薰天,常人認為是藝術的誇張,其實是真實的,當然也要有功能才能做到。
最後談一下現在的所謂Ai寫作,用這種方式寫出來的文章是沒有魂的,也沒有能量,無論表面看上去如何,實際層次極低,也是不可能留傳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