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10月25日】
中醫講氣,講陰陽五行,講氣機升降,乍一聽似乎深奧難懂,其實道理卻出乎意料的簡單。為甚麼呢?
因為中醫治病,就是通過調陰陽五行來調節人體的病態氣候。所以,生病叫病候,與自然界的異常氣候並無區別,本來就是大家最熟悉的氣候現象。
氣候、三候與人體病候
其實,「氣候」一詞,本身就源於古人的「節氣」與「三候」之法。古人觀天察地,將一年陰陽氣機的變化分為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分為三候,每候五日,共七十二候——以觀萬物氣象之變:草木萌芽、蟲鳥作息、風雨陰晴,皆有定序。節者,節度;氣者,天地陰陽之氣。節氣,正是天地陰陽更替的時刻、節點,是氣機進退的標誌。所謂「氣候」,即是「氣之節候」,是天地陰陽運行的秩序,也是生命生長收藏的循環法度。
氣候有兩種:一種是自然界的氣候,一種是人體的氣候。因為古人看人體,是一個小宇宙,而宇宙正是一具大人體——兩者氣機相通,變化相應。
所以,當人病了,中醫稱之為「病候」,其實就是人體的氣候失常了。調治之道,也就是要讓這失衡的氣候重新歸於正和。天地之理,盡在人身;明白了這一點,所謂「陰陽五行」,也就不再神秘了。
人體氣候如何運行與歸正
既然人體生病,其實就是這個「小宇宙」的氣候失常了。那為何會失常?氣候又是如何變化的?以何法調節歸正呢?要想明白,就得先了解人體宇宙的結構與運行機制。
《黃帝內經》早已說明,「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所謂「天地之氣」,就是陰陽二氣——既是能量,也是物質;既流動,又循環。這套陰陽的運行機制,便是五行的循環系統:木、火、土、金、水依次更替,推動氣機升降,形成四季之變。
土居中央,平衡四方,使四季得以循環。春屬木,主生,陽氣初升;夏屬火,主長,陽氣至盛;秋屬金,主收,陽氣下行;冬屬水,主藏,陽氣潛伏。陽氣從春夏上升,到秋冬下降,就如同太陽東升西落——太陽的升起落下的運行軌跡正是四季氣機升降的縮影。
因此,中醫說人體的陽氣也有「左升右降」之理:左為肝,右為肺。肝主升發,肺主收斂下降。由此可見,中醫所說的肝、心、脾、肺、腎,並非僅指有形的器官,而是依附於這些臟器的能量系統,是維繫人體氣機運行的五行機制。
一天之中,早晨如春,正午如夏,黃昏如秋,夜晚如冬。人體的五臟就在這樣一個微型的四時循環中工作。肝心助陽氣上升,使人精神振奮;肺腎導陽氣下潛,使人安靜入眠。這正如地下水「冬暖夏涼」——冬天陽氣藏於地中,故能溫而不寒。
這套陰陽五行的機制之所以能持續運轉,靠的就是相生相剋。相生,是五行自然更替、陽氣循環升降的過程;相剋,是保持五臟氣機平衡、防止偏盛的調節機制。當相剋得度,氣機調和,人就健康;一旦失衡,氣候異常、人體失調,病候便生。
治病,就是「歸正」人體五行氣機的過程。中醫用藥,講的正是藥氣之間的生克制化,以藥氣調節人體之氣,使陰陽復位、氣候歸常。因此,用西醫的原理用中藥,效果可想而知。牛頭不對馬嘴。
如今進入深秋,金氣主令,陽氣下降已深,漸欲潛入地中——這是陽氣即將藏入冬水的時節。此時養生之要,在於護肺養腎,使下降的陽氣能順利潛藏而不散。若逆天而行,耗傷陰陽,便易致病。故深秋養生之法,貴在「養陰藏陽」,順應自然陰陽五行的循環機制,使人體氣候與天地氣候相合,則四時皆安,氣機自和,百病不生。
秋冬交替的飲食與養生之道
深秋之後,天地之氣漸收漸藏,人體的陽氣亦隨之下降。此時若仍食辛辣燥熱之物,或熬夜勞倦,還在耗散余陽,容易引發咳嗽、咽干、失眠、腰膝酸軟等症。故《內經》言:「秋冬養陰,以從其藏。」要順應自然,就要讓身體學會「收」與「藏」。
飲食調養之要,在於潤肺、養腎、固陽於內。
秋屬金,主肺;冬屬水,主腎。肺金生腎水,二者相生相依,若肺氣清潤,則腎水得源;若腎氣充足,則肺氣安寧。在日常餐桌上,可以順應季節來選材料理,有許多恰與此時秋冬之交相合的食材:
蓮藕與白蘿蔔:潤肺清燥,理氣化痰。煮湯時可加少許薑片,以防寒涼太過。
銀杏與芝麻:補腎益精、潤肺定喘。古人云「秋食銀杏,肺氣自潤」。
味噌與豆腐湯:味噌屬土中生髮之物,溫中健脾,助腎納氣;豆腐柔和潤燥,調和五臟。
鮭魚與秋刀魚:得秋陽之氣,脂潤而不膩,可養血溫陽,助腎氣潛藏。
山藥與黑豆飯:山藥補脾益腎、固攝精氣;黑豆入腎,能溫而不燥,是秋冬交替最宜之糧。
此外,茶飲亦可調氣:如桂花烏龍,可潤肺解郁、溫中理氣;柚皮煎水,加蜂蜜飲之,既化痰又養陰;夜間宜飲溫熱麥茶,安神助眠。
生活起居上,應「早臥早起」,晚睡易耗陽氣,早起可順肺氣之收斂。衣著宜護足溫腰,使腎氣得藏。心神亦須靜養,少怒少思,使氣機得以安定下潛。
此即《內經》所謂「順天時而養生」,也是「與天地同節律」的智慧。若能於一日三餐、一呼一吸中體察氣候之變,則修身即是養生,飲食即是醫藥,人與天地之氣機,自可循環無礙,氣候正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