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中國文化的又一輝煌時期 宋朝(四)

(公元960年--1279年)
心緣


【正見網2004年10月29日】

《推背圖》中關於劉太后治國的預言和慶曆新政

《推背圖》第十八象預言了真宗死後的朝局。第十八象的圖中畫一房屋,正中坐一女子,下有一犬。暗示仁宗即位後,劉太后聽政。

讖文是:「天下之母,金刀伏鬼。三八之年,治安鞏固。」其中「鬼」與十二地支的卯對應,金刀加卯,是繁體的「劉」字;伏鬼,喻女性。意思是劉姓女子,成為天下之母,以太后身份治理國家十一年,使國家治安鞏固。

頌文是「水旱頻仍不是災,力扶幼主鎮埏垓。朝中又見釵光照,宇內承平氣象開。」是講劉太后輔佐仁宗,使宋朝上下出現一片承平氣象。

歷史的真實又是怎樣呢?1022年,宋仁宗繼位,時年僅十三歲,劉太后垂簾聽政。劉太后並不是仁宗的親生母親,身為皇后的她頗為善長權術,但可惜膝下無子,總感地位不穩。公元1110年,宮女李氏生下宋仁宗,她即奪為已有,並買通內侍將一隻小野貓崽放在襁袱之中,說李氏生下了一隻狸貓。此事即為民間流傳甚廣的「狸貓換太子」的故事。

劉太后執政時期,宋朝在經濟、文化方面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是由於擁有龐大的官僚與軍隊,國家財政不勝負荷,「積貧」問題初露端倪;而在對外關係上,與遼國、夏國的幾次戰爭,也凸顯了軍事上的問題,「積弱」問題也開始顯露。

公元1033年劉太后病死後,仁宗開始親自執掌朝政。這時,仁宗才知道自己的生母不是劉後,而是李氏。

仁宗天性恭儉仁恕,一遇到水旱,或秘密在宮廷內祈禱,或光著腳站在殿下。所穿衣物都是浣洗過的,而日常寢具,多用繒絞。吏部選人,一坐失入死罪,皆終身不遷。他常常對輔臣說:「朕未嘗詈人以死,況敢濫用辟乎!」

荒於政務很長時間的仁宗即位後,起用了呂夷簡等保守的大臣。宰相呂夷簡前後執政共二十年,他建議編修了《中書總例》一書,共四百十九冊,作為執政大臣辦事的依據。在呂夷簡的主持下,宰相辦事的政事堂成了因循守舊的衙門。後來,呂夷簡又推薦王隨、陳堯佐兩人接替自己擔任宰相。這兩個人也都是政治上的庸才。不久,王隨生病告假,陳堯佐年歲太大,經常缺勤不到,當時有人諷刺中書省變成了「養病坊」。既然朝廷的中樞機構是這個樣子,其他官員自然也就「人情玩習而多務因循」了。這樣,宋真宗時泰山封禪後弊政的積澱,在宋仁宗時更加惡性膨脹。宋仁宗時,國勢已陷於「積貧」、「積弱」的困境而不能自拔。

在這種情勢下,西夏又趁機挑起了戰端。公元1040年,西夏軍在三川口(今延安西邊)戰役之中大敗宋軍,俘虜宋了軍大將,萬餘宋軍精兵損失殆盡。三川口戰役的慘敗使宋仁宗大為震驚,於是調整陝西宋軍將帥,調遣在士大夫中頗有聲望的韓琦、范仲淹二人為邊帥。

范仲淹精通秦漢以來將帥兵法,並能知人善用,宋代傑出的名將狄青就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自范仲淹出任邊帥後,宋軍才結束了屢吃敗仗的歷史,宋朝邊境防線也才稍有穩固之色。公元1044年(慶曆四年),宋夏重訂和議,史稱「慶曆和議」。 和議規定:元昊取消帝號,接受宋朝冊封;宋方每年給西夏銀7.2萬兩,絹15.3萬匹,茶3萬斤,稱「歲賜」;開放雙方邊境貿易等。契丹乘機要挾,北宋又增加歲幣銀絹各10萬,先後合計50萬兩匹。此後,雖然宋朝西北邊疆的危機暫時平息,但這個屈辱的和約再次表明了宋朝「積弱」的狀態。

在宋夏和議進行之時,即慶曆三年(1043年),宋仁宗為擺脫內外交困的局面,於是決意改革,罷去了呂夷簡的宰相兼樞密使職事,任命范仲淹為參知政事,推行「慶曆新政」。

范仲淹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條立制度、振紀綱的建議。這十條建議的核心內容,是改變以往官員按固定年限升遷的制度,對官員進行嚴格考核,按政績的優劣分別升降;改變恩蔭官員冗濫的狀況,對官員恩蔭子弟為官,要嚴格加以限制;對地方長官的委派,要由中書省和樞密院負責嚴格選擇;改善科舉制度,改變專以辭賦取進士、以墨義取諸科的取士辦法,以吸收有經世致用之才的人補充官僚隊伍。

范仲淹的建議,大部分都為宋仁宗所採納。從慶曆三年十月到慶曆四年上半年,宋仁宗根據范仲淹革弊主張,陸續發布詔令,對內外官員的考績升遷辦法重新作了規定,對大臣陳請子弟親戚任館閣清要職事及轉官升陟都加以限制,還對恩蔭制度重新作了規定,各級官員恩蔭子弟親戚的人數和官職都作了比以前更加嚴格的限制,要求各路地方官注意興修水利,合併小縣份,減少吏役人數,裁減的吏役回鄉務農。

「慶曆新政」推行不久,就遭到了保守派和庸官們的反對。而一度希望革新弊政的宋仁宗在流言蜚語的影響下,開始對范仲淹、富弼也不再信任,後來又將他們紛紛罷官。「慶曆新政」只推行了一年左右就夭折了。此後,宋朝朝政更加積弱。1058年,剛剛被召入朝廷的王安石再次上言,提出實行變革。但仁宗和隨後即位的英宗都不重視。

公元1063年,宋仁宗趙禎在位41年病逝。《宋史》稱讚說其「在位四十二年之間,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殘刻之人;刑法似縱弛,而決獄多平允之士。國未嘗無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體;朝未嘗無小人,而不足以勝善類之氣。君臣上下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餘年之基。子孫一矯其所為,馴致於亂。《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神宗振興時期和王安石變法

宋仁宗死後,因為無子,所以由其養子趙曙繼承皇位,是為宋英宗。宋英宗在位四年後病逝,其子趙頊繼承皇位,是為宋神宗。宋神宗在位18年,其最大的政績是公元1069年(熙寧二年)任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推行「熙寧變法」。

宋神宗趙頊在當太子時,就很關心天下大事。他天性孝友,人們都認為他很賢德。他二十歲繼承皇位後,他小心謙抑,敬畏輔相,尋求直言,體察民情,體恤孤老乏。不治宮室,不事游幸,歷精圖治,希望自己有一番作為,以改變趙姓江山積貧積弱的局面。

此時的宋朝官吏「十倍於國初」,而且中級以上的官員,待遇極其優厚。北宋軍隊的數量更加冗多,宋太祖末年,禁軍、廂軍有37萬多人,至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年~1067年)達到116萬多人。90年間,增加三倍多。據宋仁宗時人統計,軍隊每年軍費支出總額達4800萬緡,約占財政總收入的十分之六七。除大量軍費開支外,隨著北宋統治者腐化程度的進展,揮霍浪費也越來越嚴重。如郊禮之費,宋真宗景德年間(1004年~1007年),歲支600萬緡,宋仁宗時增加到1200萬緡。國家財政處於困境中。因此,神宗登基不久,就把曾經上書改革的王安石從知江寧府(今南京)召進京城為翰林學土,讓他陳說政見。

王安石上任後,宋神宗趙頊馬上就召見他,並在初次見面時懇切的對他說:「朕久聞卿道術德義,有忠言嘉謀當不惜告朕。方今治當何先?」王安石答:「擇術為先。」趙頊又問:「唐太宗何如?」王安石則激勵他說:「陛下當法堯舜。」並說明道:「堯舜之道至簡而不煩,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難。」宋神宗對此表示滿意。第二次召見時,宋神宗對王安石說:「唐太宗必得魏徵,劉備必得諸葛亮,然後可以有為。」意即表白自己如果有濟世人才輔佐,一定可以干一番大事業。王安石則開導趙頊說:「陛下誠能為堯舜,則必有皋、夔、稷。」意即有好的「天子」,必然有好的賢臣,鼓勵宋神宗銳意改革,四方「賢人」必然雲集於他的身旁,輔佐他成就宏圖大業。

宋神宗於公元1069年2月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接著又設置一個名為「制置三司條例司」的新機構,由王安石主持,專門負責擬定變法措施。從公元1069-1076年的八年時間之內,宋神宗在王安石的大力協助之下,圍繞富國強兵這一目標推行的新政主要有: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等九項措施,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熙寧變法」(因變法發生在神宗熙寧年間)。

「熙寧變法」前後推行達18年之久,使宋朝的國庫收入大大增加,出現了府庫空前充實的局面,宋真宗末年以來的「積貧」、「積弱」局勢有所緩解。可惜,宋神宗在位僅18年,公元1085年病逝,其子趙煦繼承皇位,是為宋哲宗。趙煦繼承皇位時還不滿10歲,由宋神宗趙頊之母高氏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重新上台,將主持變法的宰相蔡確和知樞密院事?先後趕出朝廷。蔡確被流放到新州(今廣東新興),迫害死於貶所。守舊派為了徹底打擊變法派,又把呂惠卿告狀一十六人定為王安石的「親黨」,把安燾等十人定為蔡確的「親黨」,並把兩個「親黨」的名單列榜公布,全部趕出朝廷,不許他們再入朝為官。這場打擊和迫害變法派的復舊活動因為是在宋哲宗元釣年間發生的,所以歷稱「元釣更化」。「熙寧變法」因宋神宗病逝,而以失敗告終。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