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05月27日】
目錄
概論..........................................................................................2
第一章:大洪水-人類共同的記憶............................................36
第二章:遠古的足跡...............................................................63
第三章:史前冶煉技術..........................................................104
第四章:史前藝術.................................................................120
第五章:巨人與小人.............................................................141
第六章:無處不在的金字塔..................................................176
第七章:月球之謎.................................................................258
第八章:進化論-20世紀最大的騙局......................................269
概論
位於非洲中部的加彭共和國,有個風景非常秀麗的地方——奧克洛。但是,奧克洛的聞名於世,並不是由於它的風光,而是它那神秘莫測的原子反應堆。
1972年6月,奧克洛的鈾礦石運到了法國的一家工廠。法國科學家對這些鈾礦石進行了嚴格的科學測定,發現這些鈾礦石中能直接作為核燃料的鈾235的含量偏低,甚至低到不足0.3%。而其它任何鈾礦中鈾235的含量理應是0.73%。這種奇特的現象引起了科學家們的高度重視和關注,運用多種先進的技術手段和科學方法,努力尋找這些礦石中鈾235含量偏低的原因。
經過再三深入探討和研究,科學家們十分驚奇地發現:這些鈾礦石早已被燃燒過,早已被人用過。這一重大發現立即轟動了科技界。為了徹底查明事實真相,歐美一些國家的許多科學家紛紛前往奧克洛鈾礦區,深人進行考察和研究。經過長時間的共同力探索,判定在奧克洛有一個很古老的原子反應堆,又叫核反應堆。這個原子反應堆由6個區域的大約500噸鈾礦石組成,它的輸出功率只有1000千瓦左右。據科學家們考證,該礦成礦年代大約在20億年前,原子反應堆在成礦後不久就開始運轉,運轉時間長達50萬年之久。讓人吃驚的是,這座核反應堆的構成非常合理。比如,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這個核反應堆有幾公裡,如此巨大的一個核反應堆,對周圍環境的熱干擾卻局限在反應區周圍40m之內。更讓人吃驚的是,核反應所產生的廢物,並沒有擴散,而是局限在礦區周圍。與這個「天然」的大型核反應堆相比,今天人類所能建造的最大的核反應堆, 也顯得黯然失色。
法國政府宣布了這一發現,震驚了全世界。科學家們對這個鈾礦進行了研究,並將研究成果於1975年在國際原子能委員會(InternationalAtomicEnergyA-gency)的一個會議上公布。
面對這一切,科學家們承認這是一個「天然」的核反應堆,將它寫進了教科書,並研究它在核廢料處理方面的價值。但是敢於再向前探索一步的,就沒有多少人了。
這個原子反應堆究竟是誰設計,建造和遺留下來的呢?這是一個令全世界科學家都無法揭曉的特大奇謎。由於這個奇蹟出現於奧克洛礦區,因此,科學家們把它稱為「奧克洛之謎」。
這個古老的原子反應堆是自然形成的嗎?科學家們一致否定了這種可能性,因為自然界根本無法滿足鏈式反應所具備的異常苛刻的技術條件。只有運用人工的科學方法使鈾等重元素的原子核受中子轟擊時,才能裂變成碎片,並再放出中子,這些中子再打入鈾的原子核,再引起裂變—連續不斷的核反應(鏈式反應),當原子核發生裂變或驟變反應時釋放出大量的能量。原子反應堆是使鈾等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裂變以取得原子能的裝置。這種裝置絕對不可能自然形成,只能按照嚴格的科學原理和程序,採用高度精密而先進的技術手段和設備,由科學家和專門技術工人來建造,只有用人工的方法使鈾等通過鏈式反應或氫核通過熱核反應聚合氦核的過程取得原子能。
既然如此,這個原子反應堆的建造者是誰呢?按照現在的這種科學研究方式,早在20億年以前,地球上還只有真核細胞的藻類,人類還沒有出現。到新生代第四紀更新世早期(距今約300多萬年前),才開始出現了早期的猿人。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人類才製造了第一顆原子彈。1950年,在美國愛達荷州荒漠中的一座實驗室內,才第一次用原子能發電。1954年,蘇聯才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由此看來,距今20億年前,在奧克洛建造的原子反應堆,絕對不會是我們這次地球上的人類。其實現在,很多人都知道這是史前文明所留下的遺蹟。也就是說,二十億年前,在今天我們叫做奧克洛的地方,可能存在著高度發達的文明,遠遠超過今天人類的文明。
有一部著名的古印度史詩《摩訶波羅多》(Mahabarata,一譯《瑪哈帕臘達》,印度古代梵文敘事詩,印度語的意思為「偉大的波羅多王后裔」,描寫班度和俱盧兩族爭奪王位的鬥爭,與《羅摩衍那》並稱為印度兩大史詩),寫成於公元前一五○○年,距今約有三千五百多年了。據說書中記載的史實比成書時間早了二千年,就是說書中的事情發生在距今約五千多年前。
成於三千多年前的印度史詩《摩訶波羅多》記載多場激烈的戰爭,此插圖描繪了諸神乘坐飛毯觀看戰爭的場面。
此書記載了居住在印度恆河上游的科拉瓦人和潘達瓦人、弗裡希尼人和安哈卡人兩次激烈的戰爭。令人不解和驚訝的是從這兩次戰爭的描寫中來看,那是核子戰爭!
書中的第一次戰爭是這樣描述的:「英勇的阿特瓦坦,穩坐在維馬納(類似飛機的飛行器)內降落在水中,發射了『阿格尼亞』,一種類似飛彈武器,能在敵方上空產生並放射出密集的光焰之箭,如同一陣暴雨,包圍了敵人,威力無窮。剎那間,一個濃厚的陰影迅速在潘達瓦上空形成,上空黑了下來,黑暗中所有的羅盤都失去作用,接著開始颳起猛烈的狂風,呼嘯而起,帶起灰塵、砂礫,鳥兒發瘋地叫……似乎天崩地裂。」「太陽似乎在空中搖曳,這種武器發出可怕的灼熱,使地動山搖,在廣大地域內,動物灼斃變形,河水沸騰,魚蝦等全部燙死。火箭爆發時聲如雷鳴,把敵兵燒得如焚焦的樹幹。」
如果阿特瓦坦的武器造成的後果像一場火暴,那麼古爾卡製造的攻擊後果則是一場核彈爆炸及放射性落塵中毒。
第二次戰爭的描寫更令人毛骨悚然,膽顫心驚:「古爾卡乘著快速的維馬納,向敵方三個城市發射了一枚飛彈。此飛彈似有整個宇宙的力量,其亮度猶如萬個太陽,煙火柱滾升入天空,壯觀無比。」「屍體被燒得無可辨認,毛髮和指甲脫落了,陶瓷器爆裂,飛翔的鳥類被高溫灼焦。為了逃脫死亡,戰士們跳入河流清洗自己和武器。」
考古材料也證明了史詩中的描述。古城遺址中有一塊十分明顯的爆炸點,約一平方公裡半徑以內的所有建築都化為烏有,而爆炸中心較遠處,人們挖到許多人體骨架,也就是說破壞程度由近及遠,逐漸減弱。此外,在爆炸區域內還發掘出一些燒成碎塊的粘土,據推算燃燒的溫度高達1.4—1.5萬度,只有原子彈的核爆炸才能達到!令人吃驚的是,古城廢墟極像原子彈爆炸後的廣島和長崎,而且地面上還殘留著遭受衝擊波和核輻射的痕跡。
在德肯原始森林裡,人們也發現了許多的焦地廢墟。廢墟的城牆被晶化,光滑似玻璃,建築物內的石制家具表層也被玻璃化了。我們知道,要使岩石熔化,最低溫度要達到攝氏一千八百度。除了在印度外,古巴比倫、撒哈拉沙漠、蒙古的戈壁都發現了類似的廢墟。廢墟中的「玻璃石」與今天核試驗場的「玻璃石」一模一樣。
從這些與史料記載吻合的考古發現,我們可以推測五千多年前人類也曾在印度發展出高度文明,對核能的應用非常熟悉,最後卻由於爭權奪利而濫用核能,使他們遭到毀滅。相較於非洲奧克洛發現的二十億年前的核反應堆,當時的人類能運用於和平用途,同時利用天然地形堆放核廢料,這種高度物質文明顯然是由相對高度的精神文明下所發展出來的,運轉了五十萬年即代表了五十萬年的和平與繁榮。否則像史詩中描述的用核子武器互相攻擊,可能不消五十年就毀滅了!現代人類才幾十年的核能技術,光為了核廢料爭論不休,遑論其它,我們真該為此感到汗顏呢。
維京透鏡(The Visby Lens)
在維京人的港口小鎮Fr□el(即現在瑞典的哥特蘭)進行的考古挖掘工作,發現在10到11世紀時,維京人已經能夠製造水晶透鏡,成像品質可以與1950年代的透鏡相比,解析度達25~30 微米。這些透鏡可在短距離(15.4 mm)內聚焦,並且以非球面形狀將光精確聚焦於一小點。
一般的透鏡為球面形,會造成球面像差問題,而非球面透鏡則可減低球面像差。歷史記載非球面透鏡的製作理論在17世紀時由 Descartes 推導出來的,但當時的工藝技術還無法製作。直到了20世紀人類才有能力製造,目前常被應用於高階相機鏡頭與精密光學儀器中。以現代光學原理分析發現,中世紀的維京透鏡只有很小的球面像差。
維京透鏡 在瑞典哥特蘭發現的維京透鏡
以現代光學原理分析發現,中世紀的維京透鏡只有很小的球面像差,這種高超的造鏡技術失傳了一千年。
在Oliver Graydon先生所寫的"Medieval Lenses Exhibit Modern Performances"一文中有這樣的敘述:
"In the light of these results we must rethink our ideas on optical knowledge in the Middle Ages." said Olaf Schmidt from the Aale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 "It seems that elliptical lens design was invented much earlier than we thought. Then the knowledge was lost for nearly a millennium." (Aalen 應用科技大學的Olaf Schmidt 先生說:這些發現讓我們重新思考中世紀時的光學知識,非球面透鏡的發明遠比我們想像的時間還早,這些光學知識其後失傳了一千年。)
維京人的非球面鏡透露了幾個訊息:一、人類在11世紀已有能力打磨與製作硬度很高的水晶透鏡,二、人類在11世紀已了解到球面透鏡無法將光聚在一點的球面像差問題,並有辦法解決,三、11世紀時也許已有需要用到非球面透鏡的高精密度光學儀器,而後失傳了。
公元前的輕便太空裝
在墨西哥,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個穿著太空裝的小人像,估計製作年代大約於西元前1150年到西元前100年間。它頭戴太空盔狀物,身著緊身衣,手上戴著與衣服密合的手套,腳穿著類似豹足的靴子,看起來與現代的太空人十分神似。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這個人像穿的太空衣與1969年登陸月球時阿姆斯壯穿的並不完全一樣,小人像的太空衣顯得更加輕便、更加貼身,就像21世紀才研發出來的最新型biosuit太空裝一樣。
左邊:1969年登月時的太空裝,難以活動且相當笨重。中間:21世紀最新太空裝biosuit,貼身且輕盈。右邊:墨西哥發現的公元前的太空裝,貼身且輕盈。
古代的雕塑家是如何「想像」出最新的太空裝式樣呢?或者是他們曾經具有高度的文明,可以進行太空探索,而後文明摧毀而使技術失傳,憑記憶雕塑出過去的先進科技。這個主題如果有人願意深入探究,相信一定會有驚人的收穫。
埃及木鳥
1891年在埃及沙卡拉(Saggara)地區發現一個木鳥,鑑定至少有2,000年的歷史。發現當時飛機尚未發明,被認為是普通木鳥模型而放在儲藏室內塵封了很長時間。直到1969年擅於製作模型的密西亞醫生(Dr. Khalil Messiha)發現:這不是一隻木製鳥模型,它和一般鳥不同,沒有腳、也沒有羽毛,而且沒有水平的尾羽。反而它的尾端卻是直立的,並且有翼面的橫切面(airfoil cross-section),均符合了飛機的製造條件。經專家研究,這個木鳥應該是某種滑翔飛機的模型。有人仔細研究它的飛行原理髮現,這個滑翔機其實只需要搭載小引擎,就可以每小時45~65英哩的慢速在空中滑翔飛行,並且能承載很重的貨物。它的機翼形狀設計類似協和號超音速客機。
開羅博物館裡收藏了一隻在古埃及陵墓內發現的木鳥,據實際研究,它不但能飛行,並且與今日滑翔機有相同的比例。
古代天文儀
1900年,一些漁民,從水下60米處一艘公元前一世紀沉沒的希臘古船打撈上一些奇怪的金屬片。這些金屬片如今陳列在雅典國立考古博物館內。從外表看,這是些銅質機械零件。考古學家瓦勒裡奧斯·斯泰斯在1959年將這些碎片組合起來,發現竟是一個十分精密複雜的齒輪裝置,有3個軸,40個齒輪,其中有一個主齒輪竟有230個齒牙和9個大小有序的刻度。
科學家研究結果表明,這是一個計算月亮和星星位置的儀器。這些東西看上去做得十分地道,工藝水平很高,誰會相信在3000多年前希臘人已經在使用精密的機械裝置?上一次文明的遺物,不但在各大陸上均有發現,近幾十年來,人們陸陸續續又在海洋大陸架上發現了許多。大家知道,大陸曾發生過多次巨大的變遷,最近一次也離我們有一萬多年了,大約發生過在人類記載的大洪水時期。這些沉沒在海底的文化痕跡,都屬於地球史前文明的東西。它們所表現出來的建築技術,實在無法用我們今天的歷史學來解釋,因為它們太古老了。
1917年在埃及發現的一個古代遺物,據考察年代是距今2200年前,它的外型就像水力渦輪機(hydraulic turbine)的機械組件,令人感到驚奇的是它的材質竟然是十分堅硬的花崗岩。以現代科學的角度就有二個問題值得深思了:一是如何將堅硬的花崗岩加工製成機械組件?顯然需具備高度的加工技術,二是以堅硬的花崗岩製作渦輪機組件可以避開現代金屬制渦輪機組件最難以解決的磨損問題,大大的提高了渦輪機的耐用度。
遠古模型飛機
1879年,英籍考古學家韋斯在埃及東北部荒蕪沙漠中的Abydos古廟(Abydos temple)遺址內的浮雕壁畫中,發現了與現今飛機形狀極之相同的浮雕,以及一系列類似飛行物體,其中包括狀似今日的直升機、潛艇或飛船,甚至還有「UFO」,這些浮雕具有3千年的歷史了。
人類的第一架飛機是在1903年製造出來,可奇怪的是,早在3千年前的古埃及的壁畫中即出現了飛機模型。
1898年,有人在埃及一座4千多年前的古墓裡發現了一個與現代飛機極為相似的模型,是由當時古埃及盛產的小無花果樹木製成的,這個模型目前存放在開羅古物博物館。
1969年,考古學家卡裡爾‧米沙博士在該博物館的古代遺物倉庫裡發現了許多飛鳥一樣的模型,這些模型都有鳥足,形狀半人半鳥的,而模型除了頭有些像鳥外,都有一對平展的翅膀,一個平臥的機體,尾部有垂直的尾翼,下面還有脫落的水平尾翼的痕跡,跟現在的單翼飛機非常相似。
更令人稱奇的是,在南美洲也發現了一些與此同時古埃及飛機模型極為相似的飛機模型。南美的一個國家出土了一個用黃金鑄造的古代飛機模型,跟現代的B52型轟炸機十分相像。據科學家們分析,這架飛機的模型不但設計精巧,而且具有飛行性能。
在秘魯一家博物館裡收藏了一塊石頭,石頭上刻著一個拿著望遠鏡在觀察天體的人像。波恩大學礦物學與石油學研究所對石頭凹槽的氧化層進行了測年,發現氧化層至今至少超過了一萬二千年(圖五,E)。可是,今天人們普遍認為,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發明瞭望遠鏡,至今不過才400多年的時間。
中國新華社倫敦2000年4月26日電:美國考古學家發現,早在2萬7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以狩獵為生的原始人就發明了紡織術,他們能夠利用織機織造帽子、衣服、籃子和網等物品。
據《英國考古學》雜誌報導,此前考古學界一直認為,紡織術是在距今約5千至1千年前,即農業文明開始之後才出現的。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奧爾加· 索弗博士及其同事說,他們分析了在捷克共和國境內發現的90多塊舊石器時代的陶土碎片,發現上面有紡織物印痕。這些痕跡展現了多種纖維編織技巧,包括纏結、平織等編織法。其中平織必須使用織機才能做到。由此可見,狩獵時期的原始人已經擁有精良的紡織品,而不是人們原先想像的那樣只有獸皮可穿。
根據這一發現,索弗等人對在歐洲發現的一些舊石器時期女性塑像也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這些塑像頭上有一些像髮辮一樣的纏結物,以前一直被認為是一種髮式。索弗博士說:「現在看來,說它們是帽子更為貼切。」
1991年至1993年間,在俄羅斯烏拉爾山脈東側的納亞達(NARADA)小河畔發現了一些不尋常的物件,其中許多呈螺旋狀。這些物件的尺寸從3厘米(1.2英寸)到0.003毫米,1萬分之一英寸!至今天,這種無法解釋的史前古器物在納亞達河,可芝木(KOZHIM)河,波伴域(BALBANYU)河及名叫Vtvisty和Lapkhevozh的兩個小溪旁的成千個地方已被發現,絕大多數處於3到12米的深度。
極度幸運的是這些發現是在官方的探測過程中取得的。探險隊的任務是想在該地區開採貴金屬和有色金屬,地質學和礦物學的分析設備也帶上了。此工作是受莫斯科貴金屬和有色金屬地質和探礦中央科學研究所( Centr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for Geology and Prospecting for Precious and Non-Ferrous Metals - ZNIGRI)資助,此研究所從屬於俄羅斯礦物地質和開發聯邦委員會。
螺旋狀物件由不同的金屬組成,圖中大一些的由銅組成,小一些和更小的由稀有金屬鎢和鉬組成。金屬鎢重而密度非常大,熔點在3410C (6100F),主要是在特殊鋼中起硬化作用,及以非合金的形式用於做燈泡的燈絲。鉬也具有很大的密度,熔點也較高,2650C (4740F),也用於在鋼中起強化作用及提高鋼的抗腐蝕性能,多用於承受高應力的武器部件及車輛的裝甲。
目前,俄羅斯科學院在塞克體夫卡(Syktyvka,前蘇聯KOMI共和國首府),莫斯科及聖匹茲堡的科學家們以及芬蘭赫爾辛基的科學家們正在研究這些超神秘的物件。通過對這些包括許多微觀尺寸的物件的精確測量發現這些螺旋物尺寸滿足黃金分割比例!
此外,這些物件很明顯是一種無法解釋及非常發達的科技產物,它們與現代最新納米技術 - 納米機器人的微型器件所採用的化學元素控制極度相似。該技術目前對我們來說仍處於剛剛起步階段。
這些物件到底是作什麼用的呢?迄今進行的檢驗表明這些物件年齡在2萬年至31.8萬年之間 -- 往往取決於物件發現的深度和地點。即使它們年齡只有2千或2萬年,我們不得不面臨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在世界上所有的人中,是誰在那時有能力製造如此超精細的微絲物件?其中有些我們現代科技發展到今天才剛開始能夠達到。
印度南部的古城甘吉布勒姆,有424座神廟。據說最多時曾達到一千座,被稱為「寺廟之城」。在這裡的神廟中,有一種飛船的雕塑。這種飛船雕塑被雕成不同樣式,上面刻有眾多神話人物,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稱──戰神之車。
一般人往往認為,這種飛船就是神話中人物乘坐的器具,是神話杜撰的子須烏有之物。然而,1943年,印度南部的邁索爾市梵語圖書館卻從一座倒塌的廟宇地下室中,發現了一份題為「Vymaanila─Shaastra」的古代梵文本簡稿件。在這份稿件中,以6000行的篇幅,詳細記載了「戰神之車」飛船的構造、驅動方式、製造飛船的原料乃至飛行員的訓練與服裝等眾多細節。據記載。「戰神之車」的飛行速度,如換算成現代計算單位為每小時5700公裡。
印度梵語學者和技術專家們合作,依據這份文獻和其它古籍中的記載,對「戰神之車」進行了仿造。仿造後的研究結果表明,就技術水平來說,這種「戰神之車」並不是驚人的奇蹟。但不要忘了,這是與現代科技對比而言,而飛船是在史前時代建造的!
研究者們認為,「戰神之車」是一種多重結構的飛船,當時的飛船已裝備了絕緣裝置、電子裝置、抽氣裝置、螺旋翼、避雷針,以及安裝在飛船尾部的噴焰式發動機。文獻中多次指明飛船呈金字塔形,頂端覆蓋著透明的蓋子。
建造這樣的飛船,無疑需要多種現代高科技水平的能力,更需要現代物理學特別是空氣動力學的理論基礎。這對現代人來說,也是在本世紀初才剛剛解決了的難題。兩千多年前,是誰在古印度造成了這樣的飛船呢?
古印度人似乎並不是飛船的建造者,他們既沒有建造飛船必要的技術能力,也沒有駕駛飛船的科學知識。對他們來說,飛船隻是神靈們的交通工具。那麼,這些駕駛飛船的古印度神靈,究竟又是誰呢?
1929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塞拉伊圖書館,人們發現了一張用羊皮紙繪製的航海地圖,當然這不是原圖,而是精美的複製品。地圖上有土耳其海軍上將皮裡.賴斯的簽名,日期是公元1513年。據查,賴斯確有其人,他是著名海盜馬爾.賴斯的侄子。一生以大海為生的人,擁有一張航海圖本來算不了什麼,但他這張航海圖卻與眾不同。這張地圖上準確地畫著大西洋兩岸的輪廓,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地理位置也準確無誤,特別是將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委內瑞拉灣的合恩角等地也標註得十分精確。更令人驚嘆不已的是,這張地圖上竟然十分清楚的畫出了整個南極洲的輪廓,而且還畫出了現在已經被幾千米厚的冰層覆蓋下的南極大陸兩側的海岸線和南極山脈,其中尤以魁莫朗德地區最為清晰。
南極洲現在公認是1818年發現的,比賴斯的地圖晚了300多年,而且南極大陸被冰層覆蓋也是15000多年以前的事情了。這幅地圖的存在說明,在南極大陸還沒有被冰雪覆蓋以前,曾經有人畫出過當時的地理面貌。但是,人類在15000多年以前還處於原始石器時代,當時既到不了四周環海的南極地區,也不可能有繪製地圖的先進文化,那麼這幅地圖的原作者又是誰呢?
1531年,奧隆丘斯.弗納尤斯也有一張古地圖,上面標出的南極洲大小和形狀與現代人繪製的地圖基本一樣。這張地圖顯示,南極大陸的西部已經被冰雪覆蓋,而東部依然還有陸地存在。根據地球物理學家的研究,大約在6000年以前,南極洲的東部還比較溫暖,這與弗納尤斯的地圖所反映的情況十分吻合。
1559年,另一張土耳其地圖也精確地畫出了南極大陸和北美洲的太平洋海岸線,使人驚訝的是,在這張地圖上有一條狹窄的地帶,像橋樑一樣把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連在了一起,地圖上所表示的無疑就是現在的白令海峽地區。但是,白令海峽形成已經有1萬多年了,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中間的這條地帶就是在那時消失在碧波萬頃之下。不知為甚麼,這張地圖的作者竟對1萬多年以前的地球地貌了如指掌,簡直令人不可思議。
還有一樁怪事發生在古希臘一張普托利邁斯年代的地圖上。人們從這張地圖可以清楚地看到整個瑞典還被埋在厚厚的冰層下,而這個地質變動的年代已經距今很遠很遠了。
這些地圖是否正確呢?長期以來人們一直爭論不休。1952年,美國海軍利用先進的回聲探測技術,發現了南極冰層覆蓋下的山脈,與皮裡.賴斯的地圖對照,二者基本相同。這不亞於在科學家的頭頂上炸響了一枚巨型炸彈,在震驚之餘產生了一系列的疑問:是誰在1萬多年以前繪製了如此精確的地圖和後人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
科學的發現就好像與人故意作對一樣,總不讓人們安安穩穩呆在已有知識的象牙塔裡。40年來,人們開始把考古的目光從大陸轉向海洋,以期有更驚人的發現。果然,人們在古巴大陸架下發現了一個面積5公頃、沉沒海底近1萬年的古建築群,內有多條街道,路面都是用石板鋪成的,石條門框,石塊雕刻,甚至還有石板棺材,儼然是個石頭的世界。1萬多年以前,人類剛剛進入新石器時期,怎麼可能有如此的建築技術呢?難道雕刻石像、開鑿石料的工程都是用石器和骨器完成的嗎?
1919年前後,根據卡羅林群島的土著人傳說,南馬多爾一帶有大量的寶藏,歐洲、日本、中國的探寶者紛紛前往。後來日本接管了該處,派潛水員下洋覓寶。潛水員都報告說,水下有一座保存基本完好的城市,街道、石柱、石房上都長滿了珊瑚。這座城堡據估計是由40萬塊玄武岩石築成,每塊石板長3.6─8米,大多重10噸以上,還有一條875米長的圍牆,最高處可達14米。這座城堡沉入水底同樣有1萬多年了。大洋洲上的許多孤島本來就不適合人類大規模居住,在遠古的年代是什麼人到此搬動10噸以上的石塊建築了這樣一座城堡呢?
這些遠古的遺蹟使科學家們迷惑,因為人們無法確知這些遺蹟的準確含義,也無法將它們所代表的文明程度與我們已有的歷史知識統一起來。
1936年6月,一群築路工人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城外意外的發現了一處古代墳墓,經過2個多月的挖掘,考古學家發現了大量從公元前248年到公元前226年波斯王朝時代的器物。
考古學家們在這些古物中,發現了一些奇特的陶制器皿、銹蝕的銅管和鐵棒。經過鑑定後,當時擔任伊拉克博物館館長的德國考古學家威廉‧卡維尼格作出了驚人的宣布,這個高15厘米,類似花瓶的陶制器皿是一個古代化學電池。只要加上酸溶液或鹼溶液,就可以發出電來。
卡維尼洛的論斷震驚了考古學界,這意味著,早在公元前3世紀居住在這一地區的波斯人就已經開始使用電池了。這比公元1800年由世界著名物理學家伏特發明的第一個電池早了2000多年。
1961年2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奧蘭察(Olancha)的居民在科索(Coso)山發現了一塊極其堅硬的奇特晶石,此處海拔約1300米,高出乾涸的歐文斯(Owens)河床110米。
這些晶石的切口處卻像是某種機械裝置的殘骸,其結構讓人覺得它是一種非常複雜的人造物品,但是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在科索發現的晶石可以追溯到距今50萬年前。
而科索晶石被美國人正式定名為「科索的人造物品」(Coso Artifact),其中的神秘物質也已廣為人知,它是一種內燃機上用的老式火花塞。但是有許多人認為,科索晶石是一種「歐帕茲」(OOPARTS,Out of Place Artifacts的縮寫),意即在不該出現的地方出土的加工物。
神秘的埃及金字塔中不斷有新聞出現。一組來自日本的考古學家與埃及專家合作,共同對神秘金字塔進行了新的考察。結果,他們在金字塔內發現一具男童屍體,年齡大約10歲左右。在這個男童的胸腔裡,有一個很像心臟的儀器,是經過精密的外科手術安裝進去的。人造心臟的研製成功是20世紀80年代人類醫學的創舉,誰能相信上述發現是遠古時代的傑作?誰能想像一群原始人在點亮的火把下,用笨拙的石刀剖開這位男童的胸腔,將一個製造精美的人造心臟植人體內,再用粗糙的羊毛線將創口縫合起來,於是奇蹟發生了,這個男童竟活蹦亂跳地走下了當作手術台的石板。這可能嗎?
根據現代天文學的研究,距離我們太陽系最近的恆星叫天狼星,它的直徑是太陽的2倍,大約離我們有8.7光年(光的速度是每秒30萬公裡,光行進一年的距離稱為光年)。據古史記載,天狼星的顏色曾經發生過從紅到白的變化,這引起了古天文學家的疑惑。19世紀中葉,一位名叫白塞爾的德國天文學家發現,天狼星的運動呈有規律的波浪式變化。於是,他大膽假設天狼星應該還有一顆伴星,它們組成一個雙星體系。不久,天文學家就在天狼星的旁邊找到了這顆伴星,它的亮度為8等星,人們的肉眼是無法看到的,天文學界將這顆伴星稱為天狼B星,它是一顆由紅巨星衰變而成的白矮星,本身密度極大,每立方厘米重達100噸。但從紅巨星通過大爆炸衰變成白矮星,一般需要幾百萬年的時間,人類至今還沒有觀察到一例。
20世紀30年代,一位法國科學家深入非洲馬裡共和國西部與世隔絕的荒漠地帶進行考察,不意間發現了一個叫達貢的土著部落。他們很落後,當時還過著原始人一樣的生活。但是,就是這個落後的部族卻讓法國科學家大吃了一驚。他們告訴來訪的法國人說:天狼星有兩顆衛星,其中一顆叫「波」星(天狼B星在達貢人的土語中被稱為「波」星),「波」星是所有星中最小而最重的星,當人類在地球上出現後不久,「波」星突然發生大爆炸,以後逐漸變暗,天狼星的顏色變化就與這次大爆炸有關。更令法國科學家驚訝的是,達貢人竟然知道天狼星的旋轉周期是50個地球年,並說天狼星還有一顆C星,那是一顆純水的星,比地球上的水要多得多,它的重量是天狼B星的1/4,旋轉周期也是50個地球年。好一個達貢人,讓法國人差點驚掉了下巴。人們無法想像,一個與世隔絕的土著部落對天狼星的了解竟比天文學家還要多,他們的這些知識是從哪裡學到的呢?
南美喀喀湖高原,古城第阿瓦拉克神秘的廢墟,有一座用整塊紅色砂岩雕刻成的巨大神像。神像上刻有一幅完整無缺的星空圖,以及上百個符號。考古學家多年研究,終於破譯了星圖及符號。他們認為,這幅星圖所描繪的是2.7萬年前的古代星空,那些符號記述的是極為深奧的天文知識。這些知識是現代人類所未掌握的。數萬年前居住在南美喀喀湖畔的古人類,又怎樣掌握了超過現代人類的天文知識?
同樣,世界許多不解之謎至今還靜靜躺在一些古老的圖書館裡,從這些圖書館保留的上古文獻中,我們讀到了一個似曾相識的文明社會。
中國古代天文巨星中最璀璨的一顆是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張衡(公元78-139年)。他是宇宙結構理論中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他認為天好像一個雞蛋殼,地好比雞蛋黃,天大地小。他雖然認為天有一個硬殼,卻並不認為硬殼是宇宙的邊界,硬殼之外的宇宙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是無限的。他用「近天則遲,遠天則速」,即用距離變化來解釋行星運行的快慢。宇宙的無窮盡觀。張衡認為,人們目之所及的宇宙世界是有限的,但在人們目之所及之外呢,張衡進一步明確提出在「天球」之外還是有空間的。他說:「過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謂也。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就是說,我們能夠觀測到的空間是有限的,觀測不到的地方是無窮無盡,無始無終的宇宙。這段話明確地提出了宇宙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無窮無盡的思想。
中世紀的天文學家柯帕爾尼克斯,他首先提出了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觀點。但他在向羅馬教皇提交的論文序言中卻寫到:「我是在讀了古人的書之後,才有地球是運動的這種看法。」我們已經無法知道柯帕爾尼克斯讀的是什麼書,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讀的書比人類認識到地球是圍繞太陽旋轉的觀點要早得多。
公元7世紀,亞美尼亞著名學者.A.希拉卡奇也見到過同樣內容的古籍,這些古文獻記載說:地球是一個圓形的球體。另外,猶太人的經典《巴拉》也說到:「人類所居住的地球,像球一樣旋轉著。當其居民有的在下面時,其他的人就在上面。當地球的某一地區是黑夜時,其他地區就是白晝。還有,當某一地區的人在迎接黎明時,其他地區正籠罩在夜幕之下。」奇怪的是,《巴拉》顯然不是這一觀點的發現者,它也是在轉述更遠古的文獻。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中世紀的哥白尼第一次主張太陽中心說,認為地球是圍繞太陽在旋轉。為了堅持這一科學的發現,布魯諾竟被義大利教會以異端邪說的罪名燒死在百花廣場。而上面我們提到的幾種文獻都比哥白尼早了幾百年,有的甚至幾千年,如此說來,布魯諾的死簡直是命運開的一個惡意的玩笑。
18世紀,有一位名叫斯維伏特的著名作家,他非常留心上古的文獻。他在研究一些古代文獻的時候,知道了火星有兩顆衛星,並將這一發現公之於眾。150多年以後,天文學家果然在火星的周圍發現了兩顆衛星,一顆名叫弗波斯,一顆名叫蒂摩斯,時間是1877年。而且天文學家觀測到的兩顆衛星運轉的規律與周期,竟然與斯維伏特從上古文獻中得到的結果非常接近。
實際上,歐洲中世紀天文學家的許多科學發現,與其說是從觀測天空中得來的,還不如說是從古代人的書中得到的。然而,這些記載於古文獻中的知識是從哪裡來的呢?知識的主人又到哪裡去了呢?印第安人的古文書《波波卡.烏夫》中這樣寫道:最早的人類「精通世界上的一切事情,他們環視一下四周,馬上就能看透天體和地球內部的各個角落。他們連隱藏在深深黑暗中的東西都能看到。他們動都不動,轉眼就能看透世界。也就是說,他們從自己所在的地方就能看透全世界的各個角落。他們無與倫比地聰明、賢明……」難道是這些人創造了上述來歷不明的知識?他們與我們今天的人類又有什麼樣的關係?
面對以上這些超越我們已有的知識的發現,人們不禁迷茫,問題出在哪裡?我們必須正視的是二十億年前的核反應堆,2萬7千年以前的紡織術,史前飛船,奇妙但精確的古地圖,幾萬年以前的人造心臟,以及一大堆來歷不明的天文知識......換句話說,我們必須對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作出合理的解釋:一群使用著笨拙石器的原始人正在那裡一邊喝著可口可樂,一邊看著高清晰度的彩色電視機。在不可能的年代裡發生了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這就是問題的癥結。
現在,即使是最保守、最嚴肅的學者面對以上一大堆撲朔迷離的資料,也不得不承認:也許我們以往的科學研究把人類早期文明的程度估計低了。這種實事求是的態度固然比以前的驕傲自大前進了一大步,但依然沒有跳出已有理論的圈子。
大量的不同地質時期、歷史年代的人類史前文明的證據不斷被發現。史前人類不但存在,而且考古學的證據還證明人類的史前文化是十分發達的,在史前建築、天文、地理、物理、冶金、醫學、藝術等方面均取得驚人的成就,甚至連現在的科技水平也達不到那種程度。從各種不同史前人類文明遺蹟看,從一個非常久遠的遠古時代開始,在我們這個地球上就一直存在著人類並發展出高度發達的文明,很難想像它們屬於同一人類文明時期。因此,科學家們提出了多次史前文明的理論,認為地球上曾經有過多次史前人類及文明。他們認為人類的發展並不象以前想像的那樣,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時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這些發現足夠改變今天的教科書,史前文明的輝煌遠超過了現代技術,人類沒有進化,而是在退化。
講到這裡,我們必須要停下來講講進化論,如果史前文明是真的,那麼進化論就是假的。而大量史前文明近代相繼發現,用進化論根本無法解釋。
進化論發展至今,已經走入了死胡同。它認為人類由偶然中產生,進化既無目的又無方向。進化論者已變成狹隘,自負的信仰者,喪失了科學的探索精神,甚至拒絕對任何進化論體系外的現象進行觀察和研究。他們認為科學是研究存在和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凡是現代科學無法證實的,無法研究的,都是不真實的,進化論就是絕對的真理,他們把自己封閉在一個小圈子裡,不願向外邁出一步。CORNELL大學的WILLIAM PROVINE就斷言,根據進化論的結論,人只是複雜的生物機器,沒有任何特殊的意義。道德,信仰都不存在,也沒有任何自由意志,這完全回到了十九世紀的機械唯物主義,是人類思想的重大倒退。可悲的是,這是信奉進化論的必然結果。
進化論不僅誤導了整個生物學,而且誤導了心理學、倫理學和哲學等許多領域,誤導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它給人類文明造成的潛在的禍害,是怵目驚心的:它讓人把宗教和道德善惡視為欺騙,敗壞精神寄託和道德制約;它告訴人們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在競爭中採取各種手段發展自己;讓人們相信反傳統、反潮流的畸變可能出現更進化的、更好的結果;它讓人相信人是動物的後裔,讓人相信人的本性來源於動物;西方心理學進一步發展認為:人的慾望是人最本質的本性,甚至是進化出來的最好的本性,為物慾橫流和倫理的敗壞從科學上解除了約束,這種宣傳已經充斥了社會的方方面面。種種這類敗壞的因素滲透進現代常人社會的一切,潛在地推動了人類道德的滑坡。
人們一心進化自己,一面放縱地發展著自己,一面在緊張的競爭和顧慮中生存,越來越自私,當自私慾望得不到滿足時,各種不道德的行為和犯罪愈演愈烈了。人們失去了理解和信任,在社會上失去了安全感。短暫的享受和榮耀,換取著無可挽回的一切:道德滑坡、心理畸變、利慾膨脹、兩極分化、怪病叢生、無休止的競爭、社會的畸形發展、資源的耗竭、環境的污染 ...
失去了道德的約束,人們失控地發展私慾,造成了無可挽回的一切。他們可以憑經驗否定事實。少數權威們造成的科學輿論,成了先入為主的思維框框,公眾很難了解實際情況--科學在這裡成了一種信仰,這就是當今科學的悲哀。
進化論是現代科學的要害。神創論與無神論的區別並不在於物質世界多麼複雜,而在於世界是怎麼來的。破除進化論的最好證據是史前文化。進化論一旦被證明是錯誤的,現代科學教給人們的錯誤觀念就根本上破除了,而只留下來關於物質和精神的知識在繼續發展。
在歷來的宗教中,人是神造的。顯然,神造人對人就有要求。心性、德、善良對於人的重要,在每個人看來都是天然而明白的真理。但是在無神論看來,人不是神造的,而是進化的,同時進化的基礎在於「物竟天擇,適者生存」。生物功能的存在決定於用進廢退。這樣一來,心性對人就不再重要,人們只剩下單純的善念在維繫著道德。現代科學改變了生產方式,大生產、戰爭、掠奪導致道德越來越薄弱,而進化論又把鬥爭哲學合理化了。現代科學由於自身的不足,變成了破壞人類道德的工具。進化論的最大危害是否定了人類對神的信仰,否定了人類需要償還自己的罪惡。這樣,人類就喪失了最後的道德底線。肆無忌憚的殺人放火,無惡不做。吸毒,同性戀,亂倫等罪惡粉墨登場,甚至在某些國家取得了合法地位。
那麼如果進化論被推翻了,迷失了自身起源的人類必須冷靜下來,重新認識宇宙,認識自己。人到底來自那裡?史前發達的人類文明為何毀滅了?我們的文明如何避免毀滅?人活著的目的到底是干什麼?
我們不妨把眼光放的遠一些,更遠一些,考古發現的文明有幾十億年的歷史,那些久遠的文明與神跡,在歷史的塵封與流水般的時間稀釋下,逐漸被後人當成了神話與傳說。遠古文明最大的啟示就是讓人類認識到人類的發展並不像進化論所述,而是周期性的在發展,也就是不同時期地球的大災難毀滅了當時的文明,殘存下來的人再從原始狀態開始繁衍發展,又進入下一次文明,又經歷災難性的災難,周而復始……
而離本次人類最近的史前大洪水,在世界二百七十多個主要民族、八十多種語言區域裡,都發現了相關記載。在交通與通訊不甚發達的幾千年前,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相同記載不可能是編造出的神話,而今天的地質研究、考古研究也在不斷的證實史前大洪水並非神話,而是真實存在過。
如果這些「神話」都是真實的神的話,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今天人類所處的時代呢?又該如何才能避免再一次的重蹈覆轍呢?
人類在歷史上為何一次又一次經歷了毀滅性的災難呢?根據《聖經》描述,大洪水災難是因為人類的道德變壞,不符合做人的標準了,罪惡越來越大,最終招致耶和華的懲罰。在希臘流傳下來的神話中,同樣顯示出當時的人心險惡、弱肉強食,最終招致天帝宙斯的懲罰。而中國那場史前大洪水中,女媧補天、拯救蒼生於水火,最後得以在劫難中存活下來的,同樣是守住了善良的人。
如果人是由神造的,那麼神在造人的同時是否規定人一個道德規範呢?答案是肯定的。當人在造機器人時,人同樣會規定機器人的行為規範,使其按照一定的規範做事,只是生命越低級,其結構越就簡單,能力越小。
《聖經》中講到耶和華仿造自己的形像造了人,東方也在傳說女媧仿造自己的形像了造了人,還有其她不同的神造了不同的人。這其實並不難理解,現代人類都能大量製造機器人,我們為甚麼有理由懷疑更高級生命造低級生命的能力呢?
人除了肉體外,還有人的靈魂,那是人的真正生命。肉體可以隨著生老病死而消亡,而靈魂卻是不滅的。一個機器人若沒有裝軟體,它只是一堆零件,不會動,什麼事都不能做。同樣一個身體沒有靈魂那也不能動,也不能算做一個完整的人。
從低層次上認識,人們已認識到,一切事物發展皆有周期性、規律性。人有生、老、病、死;植物、動物也有生、老、病、死;社會的發展有周期性;同樣,人類的發展也很可能有周期性,即人類文明也可能會經歷產生、發展、高度文明到消亡這樣一個循環往復的周期過程;當然,一個文明出現到淘汰的周期要比人的生命周期要長得多。現在人們已認識到,當人類向自然界過度索取、污染地球時會造成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過量的地下水開採會導致地表下沉,濫伐森林會造成水土流失,綠洲變沙漠,大量廢氣廢水排放導致嚴重空氣和水質污染等等,人類科技文明在進步的同時,人類的生存空間卻在縮小,生態環境在持續惡化,已到了危險的地步。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它可以引起局部性的災難,也可以引發大的災難。
從更高層次上認識,「自然」是不存在的,而天災也是有原因的。但不是因為人類有了高度文明而消亡,它很可能是一種必然的結果,而天災僅僅是那種原因在我們人類社會中的反映。人並非從猿進化而來,人真正的生命是在宇宙中產生的。宇宙產生了生命,但同時也給生命(包括人)規定了標準。
當人類在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漸漸失去了做人的準則,不斷偏離並最終失去了宇宙規定的做人的道德標準,從而遭到宇宙的淘汰,並重新發展。但這並非一般人所能認識到的理,因為這隻有通過修煉達到一定層次的人才能看到或悟到這一宇宙的理。
2000年在埃及發現沉入海底,具有高度文明的地中海古城,據不少古籍所述,它們同時也是紙醉金迷、道德敗壞之地。現發現的巨型雕像描述的多是當年法老古城居民極盡奢華、紙醉金迷的生活情景,有些雕像上描述的內容令這些見多識廣的世界級考古學家面紅耳赤。考古學家們甚至感慨地說,也許這種奢糜生活能說明導致法老古城群突然消亡的某種原因吧。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更令這片繁盛但墮落的土地,遭長埋海底,情形就像古人愛說的「道德墮落遭到了天譴」。
事實上,從已有古希臘出土文物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同性戀的證據,直接證實了上述說法。
要想人類社會的長治久安,文明的持久發展,必須有強大的心法約束人的思想,如果一個社會人人都有心法約束自己,人人都從內心不想做壞事,這個社會一定是道德高尚的,人類就不會有被淘汰的危險。人間雖有法律在約束人,但法律再多也只能管人的行為,管不了人的心,在人看不見時人還會幹壞事。因此維持人類的道德標準就是人類所應該認真嚴肅思考的問題。
為了維持人類的道德水平在較高水平,使其不致下滑太快,每次人類出現文明時,都會有不同的聖人出現教導人類如何重視道德修養,其主要目的也是為了維持人類的道德水平。本次人類文明初期出現了老子、孔子、釋迦牟尼、耶穌等。中國古代聖人老子曾寫下五千言的《道德經》教導人們如何做人,思想家孔子在其流芳百世的著作中也對做人的行為準則作了精闢的論述。在西方的古老宗教中,如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等等經書中都對人的行為、道德規範有嚴格的要求。先人的教導實際上是一部規範人類道德行為的心法,對保持和穩定人類的道德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但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越來越追求物質享受時,人類的道德水平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整體就在不斷下滑,原有的心法就漸漸失去了其維護人類道德的作用,就漸漸偏離天定的人類道德標準,人類就在一步步走向危險的邊緣。
縱觀當今人類社會,人類整體道德水平已經在大面積變壞,人為了私慾可以無惡不作,為了私利在無休止的爭奪和幹壞事。衡量好壞的道德標準也隨之下滑,甚至完全扭曲了。在中國古代,人們倡導仁義禮德,而現在卻是物慾橫流,倡導金錢之上,貪圖享受。
釋迦牟尼在2,500年前曾經預見到本次人類末法時期的到來,末法是指人類到一定時候就沒有維持道德的心法約束了。現在的人類實際上已經在末法時期當中了。由於近代,人們由於物質享受的發達,生活的安逸,漸漸地將道德規範忘了,有些人甚至將道德視為束縛,提倡為所欲為,反對人的道德。這樣的思潮現在逐漸變成社會的主流,將願意遵守道德的人說成是古板而教條,不遵守道德卻說成勇敢與創新。於是我們見到,許多藝術家不再創作美好的藝術,甚至將一堆垃圾放在一起就說是藝術品了。當人們剛剛接受的時候也許真的感覺不到這些東西不好的一面,但是日子久了,我們回頭一看,簡直是變得相當可怕了。舉些例子,我們可以把現在的報章雜誌拿起來跟十幾年前的比較一下,現在報章雜誌的廣告會用煽情(甚至色情)的方式表達,以前的廣告就純粹是介紹產品。以前的卡通影片會有一些勵志,教人奮發向上的故事,或是世界各地的童話與傳說,讓小朋友能在故事中了解做人做事的道理;現在的卡通都是一些機器人、妖怪、魔鬼、外星人或各種怪獸,互相之間打殺爭鬥,無法啟發兒童天生善良的一面。
雖然現在的科技比幾十年前發達,但任何一個人都承認,幾十年前的生活環境比現在好得太多了。在都市裡,還能看到田園景色,街道上沒有擁擠的車潮,人們悠閒地騎著自行車上下班,生活過得簡單而充實。而現代人的最大娛樂,就是拖著疲憊的身軀與精神,擁擠地在聲色場所娛樂自己已經麻痹了的神經。人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是物質發達帶來的便利與享樂,還是內心的寧靜與自在?
我們遺忘了的道德規範,正是我們生活質量逐漸下降的主要原因。想一想,如果大家都重視道德規範,人人都替他人著想,人們都互相關心,互相照顧,那麼社會的問題是不是自然就解決很多了?道德是人類過幸福生活的保證,重新重視道德,將是重建人類輝煌文明的基石。
我們正處於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科學家不斷地發現有新的銀河系與星球產生,新的宇宙正在組建與形成。這一次,我們能不能把握機會,勇於改正過去的狹隘的觀點與錯誤的認識,重新認識一下自己和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