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09月02日】
(續前文,此為第三篇,第二十章篇幅較長,故單解此章,並逐段解讀。)
第20章
第一段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解:
魯哀公問政。孔子說:「文、武之政,布局在於方向和決策。有能夠這樣做的人存在,他的施政才可以舉行。這樣的人消亡了,他的施政就會停息。人道敏感於政治,地道敏感於高樹。這裡所說的施政,就像蒲盧(在蒲筵上擺放合適的飯器)一樣。因此,為政的關鍵在人,選取人的原則是通過這個人的身心好壞來判斷,選取那些修身以道的人,修道以仁的人。
註:
此處對於「蒲盧」的解釋與古代或現在通行的翻譯完全不同。原因是按此類翻譯來理解,會出現莫名其妙、解釋不通的矛盾現象。故而將其逐字翻譯以解出上下文內涵一致的結果。
蒲,說文解字說:「水艸也。可以作席。從艸浦聲。薄胡切。」說文解字註:「(蒲)水艸也。或㠯作席。周禮。祭祀席有蒲筵。從艸。浦聲。此當雲從艸水、甫聲。薄胡切。五部。」故而,取義為「蒲筵」。盧,說文解字說:「飯器也。」。因此,蒲盧指在蒲筵上擺放合適的飯器。如此可體現出各司其職,各盡其位的為政思想。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脈相承。
第二段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解:
仁,指的就是人(人應有的善德行為和正確的人際關係),親親(親愛自己那樣親愛他人)為大。義,指的是宜,(應該怎麼做符合善德),尊重賢明為大。親親(親愛自己那樣親愛他人)而有殺戮,尊賢而有等差,是「禮」所產生的結果。在下位,沒有獲得上天的受命,人民不可得到好的治理。故而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想要修身,不可以不「事親」(遵守事從親愛自己那樣親愛他人的原則);想要事親,不可以不知人(如何讓人為善);想要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了解、遵照天道的規律)。
第三段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解:
可以通過五個方面讓天下通達大道,所以具體實行起來有三個原則。君臣關係、父子關係、夫婦關係、彼此之間的兄弟關係、朋友的交往關係。這五個方面,是天下通達大道的途徑啊。知、仁、勇三個原則是天下通達厚德的關鍵。按照這些原則和方面所行並保持一致。有些人是天生就知道這樣做的,有些人是通過學習而知道這樣做的,有些人是通過遭遇困難而反思知道這樣做的。他們都是「知」道的一種方法。有可能平平安安就可以做到了,有可能順順利利就做到了,有可能勉勉強強才能做到,這些都是成功的一種途徑。
第四段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解:
孔子說:通過好學讓自己越來越接近「知」的境界,通過力行讓自己越來越接近「仁」的境界,通過知恥讓自己越來越勇於實踐。知道這三個方法,就知道所以修身的辦法,知道所以修身的方法,就知道所以治人的原因,知道所以治人的原因,就知道所以治理天下國家了。
第五段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解: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個可行經的途徑,分別是:修身、尊賢、親親、敬大臣、體群臣、子庶民,來百工,柔遠人,懷諸侯。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迷惑,像親待自己一樣親待他人則諸父輩、彼此兄弟之間不會有怨,敬大臣則不會有(高高在上)眩暈的錯覺,體群臣(體諒群臣)則有仁義之士的回報禮重,對待庶民像自己的親子一樣則有百姓的真心勸護,引來百工則財用充足,柔和善待遠人則四方歸服,關懷(管理、善待)諸侯則天下敬畏。
第六段
「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解:
遵齊明德德盛而讓人心悅誠服,非禮不動(不合禮的不要亂動),所以就要修身啊。去除貪饞遠離美色,看淡財貨而貴重厚德,所以奉勸賢明啊。尊待每個人所處的位置,重視每個人所享的厚祿由來,同享每個人的好惡,所以奉勸要做到親待自己那樣親待他人啊。官職盛大而委任行使職權,所以要奉勸大臣啊。忠誠信諾加上厚重的祿報,所以能夠勸導志士。時常頒布、減少稅務斂財,所以能夠勸慰百姓啊。每天自省匯報每月核實考試,既向上稟告同時向下傳達,所以能夠管理好各種職業工種。送往迎來(送他們回去迎接他們的到來),嘉獎善行而矜持那些不能做的行為,所以懷柔遠人啊。繼續即將斷絕的世代輪替,舉救即將破廢的國家,治理錯亂持正危機,及時聘請賢明,讓善德不斷的往「厚」的方向積累,而「薄」一樣的消耗,所以關懷諸侯啊。凡是為天下國家有九個可行經的途徑,根據這些途徑來執行其根本目的都是一致的。
第七段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解: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任何事情先做好規劃就容易執行確立,不做好規劃則容易破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發言之前定好則不會脫偏,做事前定好則不會困頓,執行前定好則不會後疚,道在事前確定則層出不窮。)
第八段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解:
在下層位置的不能從上層得到收穫,人民就不可得而治理啊。收穫於上有「道」,朋友(志同曰朋,向同曰友,志向相同的朋友)不信啊,因此才不能收穫於上啊。讓朋友信任有「道」,不順從的是更親近的人,所以朋友不信啊。讓親者順從有「道」,反過來看是自身不夠「誠」(真誠、誠懇、誠實、誠信),所以才會有親近的人不順從啊。誠懇自身有「道」,不是真正的明白「善」德,所以才會有自身的不夠「誠」啊。
第九段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解:
「誠」這個特性,是天「道」的體現啊,(註:如日出日落、月圓月缺、鬥轉星移、晝夜更替、四季變換等長期而不改變的自然規律)同化於「誠」這個特性,是人應該遵守的「道」啊。「誠」,不用勉強,他就在「中」的狀態,不用思想考慮,他就能「得」,從從容容的處於「中」「道」的狀態,這是聖人啊。堅持「誠」的人,就是那些選擇善良而且固定不變的保持下去的人。
第十段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解: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如「合十」般專心的學習(博)、認真引申的提出問題(審),慎重的思考答案(慎),用陰陽相生相合的善德來辨別是非(明),堅定不移的行守大道(篤)。有不學的,學了而沒有能力的,這些都是不努力措行的;有不提問的,問了卻還是不知道的,這些也是不努力措行的;有不行動的,有行動但是不能堅持的,這些也是不努力措行的。別人用「一」能做到,我用「百」來努力做到,別人用「十」能做到,我用「千」來努力做到。果然真的能這樣為「道」,雖然看起來很「愚」其實必定「明」了,雖然看起來「柔」弱但必定強大。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