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10月10日】
一、節氣淵源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通常在公曆 10 月 8 日至 9 日之間。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意指寒露時節,露水更冷,漸欲成霜,標誌深秋的到來。
在陰陽運行的節律中,寒露是由「涼」向「寒」的過渡,天地之氣逐漸肅殺,萬物由榮趨衰。古人以此為自然的昭示:盛極必衰,盈滿將虧,提醒人們順應時序,收斂心性。
古人又將寒露分為三候:
一候鴻雁來賓——鴻雁排成南向的行列,飛往溫暖之地,這是候鳥遷徙、順天而行的象徵,標誌氣溫進一步下降;
二候雀入大水為蛤——傳說中雀鳥入海化為蛤,寓意陽氣潛藏、萬物開始閉息,動靜之機皆歸於收斂;
三候菊有黃華——此時菊花盛放,以清寒之姿獨立秋野,象徵堅貞與高潔,成為深秋最富詩意的景象。
寒露三候,不僅展現自然物候的變化,也象徵天地陰陽的遞嬗:由「候鳥南飛」到「花木獨芳」,正是一年中從「動」向「靜」、從「盛」向「斂」的轉折時刻。
二、農業生活
對農耕社會而言,寒露既是收穫的節點,也是備冬的信號。此時稻穀、玉米、紅薯等秋作物基本收割完成,農民要儲藏糧食,準備冬季口糧。
農諺有云:「寒露不摘棉,霜打無可言。」說明寒露時節採收棉花極為重要,否則霜降一到,棉花將受損。同時,南方地區開始冬小麥播種,北方則加緊收穫並儲存青貯飼料。
寒露既關乎溫飽,也影響節令中的生活節奏:人們開始添衣避寒,飲食宜溫潤養肺,以應對「秋燥」與「漸寒」。
三、傳統習俗
祭月與賞秋
在部分地區,寒露前後仍有賞菊、飲菊花酒的習俗,以延續秋分、中秋的禮俗。菊花在此時盛開,象徵堅貞與清雅,成為文人詠嘆的主題。
登高與祈壽
自古以來,農曆九月有登高避災、祈求長壽的習俗。寒露時節,天高氣爽,登山遠眺成為寄託心意的一種方式,也與「重陽節」習俗相互呼應。
漁獵與收穫
南方漁民有「寒露吃蟹」的習俗,認為此時螃蟹肉肥膏滿,正值滋補。北方則有打獵、捕魚的傳統,象徵順應秋令,積蓄過冬之需。
四、文化寓意
天道之肅
寒露之「寒」,標誌天地陰氣漸盛,陽氣潛藏。此時大自然進入肅穆、收斂的狀態,提醒人們「順天而養德」,學會節制與沉靜。
清秋之美
中國古典美學中,寒露時節的清朗氣象被視為最具詩意的時光。「月白風清」「天高雲淡」正是這一時期的寫照。古人往往藉此體悟人生的寂靜與澄澈。
天人合一
在儒家的「慎終追遠」中,寒露對應的深秋時節常與家族祭祀、追思先人聯繫在一起;在道家的「順應自然」中,寒露提醒人們節慾養藏;佛家則以「無常」思想觀照自然蕭索,啟示人心回歸清淨。
五、養生
中醫講「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寒露時節,氣候逐漸寒涼,宜養陰潤燥,預防咳嗽、咽乾等「秋燥」之疾。飲食上可多食芝麻、核桃、蜂蜜、梨等潤肺食物,少食辛辣。
起居應「早臥早起,與雞俱興」,順應日短夜長的節律。
六、詩中寒露
自古以來,寒露時節的景象常入詩詞:
唐·杜牧《贈別》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尊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寫於寒露時節,詩中透出秋夜涼意與離別愁緒。)
宋·范成大《寒露》
寒露驚秋晚,清風過客涼。
蘆花深處泊,夜半起漁航。
(展現寒露時節清秋蕭瑟的自然畫面。)
七、結語
寒露不僅是時序的標記,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深秋意象」。它的三候——鴻雁南飛、雀化為蛤、菊花盛放——如三幅畫卷,展現出天地從動到靜、從盛到斂的節奏之美。
寒露提醒人們在秋意漸深中,體悟自然的清肅與人生的收斂;在冷露欲凝中,學會養藏身心、澄澈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