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天道的生命感慨——解讀曹操《 觀滄海 》

清風


【正見網2025年10月22日】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首詩是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一般認為詩人借大海的雄偉壯麗景象,表達了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統一中原的雄心偉志和寬廣的胸襟。這當然也沒有錯,但從修煉的角度看,真正體驗作者當時的所處的環境和心態,加上那個時候信神敬天,求仙問道的社會氛圍,就會明白這是作者在看到天道循環之後發出的生命感慨。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常常講站得高看得遠,這裡其實有一個暗示,就是作者此時此地看海的角度其實是遠高於常人的。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是實寫眼前的景觀,神奇而又壯觀。這裡的文字很直白,也非常有氣勢,歷代的解讀很多,這裡無需重複。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這才是全詩的精華。常人的理解是這裡是詩人的想像,因為曹操登山的時候肯定是白天,而在白天是看不到日出和星星的,而且日月星辰也不是從海裡出來的,但實際上同時同地有另外的空間,就在碣石山的另外空間裡日月星辰的交替循環是同時存在的,也就像是從大海裡出來一樣,常人看不到,但在那個特定的時刻,曹操是看到了的。這其實也說明曹操是相當有根基的,那種場面極為廣闊和震撼,遠遠超過常人登碣石山肉眼能看的景象。

曹操雖為一代梟雄,但也被這種天道循環輪迴的壯闊深深的震撼了,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時的情景,他站在山頂 ,身後是畢恭畢敬的文武群臣,自己像眾星捧月一樣被擁戴,算得上是人中的極品了,但面對無比宏大高遠的景象,他內心極為感慨,自己統一了北方,霸業有成,可是和這生生不息,永恆的日月更替,天道輪迴比又算得了什麼呢?不過是短短的一瞬而已,自己和自己的所謂霸業實在是太渺小了。他在震撼的同時生出了深深的敬畏之情,也對生命的永恆產生了渴望。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個結尾是合樂時的套話,但在此卻是一種寫實。作者看到了如此壯麗震撼的景象,震撼之餘欣喜之情難以言表。

公元1082年,也就是近900年後,在一次江上泛舟之後,蘇軾寫下《前赤壁賦》。其中有 「寄蜉(fú)蝣(yóu)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仔細品,這兩者雖年代不同,身份和處境大相逕庭,文章都寫了景,但真正表達的都是對天道的敬畏,對生命永恆的追求,對自己渺小的感慨。

返本歸真,達到生命的永恆是人類生命深處的渴望,曹操也好,蘇軾也好,其他許多的名人也好,他們都有很好的根基,所以能夠感悟到這一點。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